一、卫生运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733
颗粒名称: 一、卫生运动
分类号: R19
页数: 1
摘要: 政府组织群众开展卫生防疫运动,始于苏区时期。当时苏区政府组织军队与地方卫生人员,发动群众挖水井、开窗户、建厕所,开展卫生运动日、卫生运动周等活动。提出消灭疟疾、痢疾、下腿溃疡等病。具体规定了传染病报告制度及检疫、隔离与消毒措施,并普遍为儿童接种牛痘。民国时期,政府亦下令搞好环境卫生,消除各种疫病。翌年改防疫委员会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区、乡改为分会、小组。七岭村曾多次派代表出席江西省表彰大会。1980年5月22日恢复石城县爱国卫生委员会,下设办公室。1984年起,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与县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共同出刊《石城卫生》小报,指导开展经常性的卫生运动。
关键词: 卫生 群众运动

内容

政府组织群众开展卫生防疫运动,始于苏区时期。当时苏区政府组织军队与地方卫生人员,发动群众挖水井、开窗户、建厕所,开展卫生运动日、卫生运动周等活动。提出消灭疟疾、痢疾、下腿溃疡等病。具体规定了传染病报告制度及检疫、隔离与消毒措施,并普遍为儿童接种牛痘。
  民国时期,政府亦下令搞好环境卫生,消除各种疫病。在“新生活运动”中亦有卫生内容。民国三十五年五月二十九日,成立右城县防疫委员会,下设总务、宣传、医务等组,于县政府设立办公室,选定餐霞寺为隔离病院,亦拟开展捕鼠灭蝇等活动。实际上,除有偿种牛痘外,未认真开展他种防疫活动。民间遇疫病流行,群众照样请道士打醮驱“鬼”消灾,政府则束手无策。
  1951年美国在侵朝战争中,对中朝边境投放细菌武器,对我国人民生命和健康造成威胁,为此,全国开展全民性爱国卫生运动。1952年石城县成立防疫委员会,区、乡相应成立防疫站、组,指导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翌年改防疫委员会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区、乡改为分会、小组。运动中涌现出洋地七岭、高田上坪等一批“卫生村”。七岭村曾多次派代表出席江西省表彰大会。
  1958年设立除害灭病办公室,翌年与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一同撤销,改设中共石城县委除害灭病指挥部。1959年冬起,开展除“七害”(即蚊子、苍蝇、老鼠、麻雀、臭虫、跳蚤、嶂螂),灭“十病”(即丝虫病、疟疾、性病、头癣、麻风、痢疾、伤寒、乙型脑炎、蛔虫病、白喉)运动,效果良好。但将麻雀亦当作害鸟大量捕杀,实属不该。1960至1961年开展防治水肿及妇女闭经、子宫下垂三病。
  1980年5月22日恢复石城县爱国卫生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归口卫生局)。同年开展集镇环境卫生与农村“两管”(管水、管粪)、“五改”(改良环境卫生、改水井、改牧畜圈、改厕所、改无烟窗灶为有烟窗灶)活动。1981年冬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1982至1984年,连续3年的3月份,开展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治理“脏、乱、差”,创建优美环境。1984年后,此项工作推向经常化、制度化,使城乡面貌得以进一步改善,涌现出一批文明村。
  1984年起,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与县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共同出刊《石城卫生》小报,指导开展经常性的卫生运动。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