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疾病治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731
颗粒名称: 二、疾病治疗
分类号: R1
页数: 2
摘要: 解放以前医药收费标准不一,可随意要价,有的医生出诊要轿马迎送,除吃喝外犹要鸦片款待。广大贫苦人民有病治不起,呻吟床第。县医院备有救护汽车,随时可出动抢救病人。1960年建立各科岗位责任制,规定门诊病人凡三次仍诊断不明者,须会诊讨论,并建立抢救医护小组,死亡病例必须讨论。同时加强抢救小组,制订出抢救常规。36年来,石城出现医疗事故15起,处分16人,其中开除公职者3人,判刑者7人,最长刑期达10年。17例病人中,烧伤面积90%者1例,80%以上者4例,70%以上者5例。14例较重伤员,分别安全转送省、地医院继续医治,送走前创面新鲜,无一感染。
关键词: 疾病 预防(卫生)

内容

解放以前医药收费标准不一,可随意要价,有的医生出诊要轿马迎送,除吃喝外犹要鸦片款待。广大贫苦人民有病治不起,呻吟床第。
  解放后各医院、诊所实行全日门诊,患者随到随诊,对于重患危急者,不分昼夜,不分远近,不分晴雨寒暑,随时出诊。县医院备有救护汽车,随时可出动抢救病人。有的乡村还曾实行定点、定线、挂牌、送医送药上门。定点,即医生定时到某一区域巡回医疗;定线,即医生确定日期走某一路线;挂牌,即在医生定点线上注目之处写上病人姓名、住址,医生见后可上门诊治。岩岭乡曾采用划片包干,定点、定时巡回。医生下乡巡回时带有各种常用药品,遇有危难病症,医生有时亲送患者至高一级医疗单位治疗。
  1954年起,县人民医院制订医疗、护理常规,随后各卫生院亦参照执行。1957年实行三级护理制,加强对重病号的护理。1960年建立各科岗位责任制,规定门诊病人凡三次仍诊断不明者,须会诊讨论,并建立抢救医护小组,死亡病例必须讨论。“文化大革命”中推行“医护一条龙”,卫生人员亦坐堂看病,弊病极多。1979年后恢复各级人员岗位责任制。1982年实行三级医师负责制,恢复医、护常规,加强了病历管理。同时加强抢救小组,制订出抢救常规。1983年实行技术经济岗位责任制,开展医德教育,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和诊疗水平。
  解放后一代医人中,中医陈嘉谋擅长伤寒,李小春、陈歧明擅长杂病;西医主治医师吴正明对骨外、普外有较高的造诣,廖建贤对心血管内科诊疗技术较高,在群众中享有声誉。
  36年来,石城出现医疗事故15起,处分16人,其中开除公职者3人,判刑者7人,最长刑期达10年。
  抢救危急患者医院、卫生院均有抢救小组组织,指定技术高、责任心强者参加。对于抢救危急患者,抢救小组起到了积极作用。
  1983年9月15日下午3时,石城开往福建宁化班车,在返县途中于宁化境内起火,车上39人全部严重烧伤。石城县委、县政府闻讯后立即命令县人民医院组织抢救队出动抢救。县委、县政府办公室及县卫生局负责人,亲临医院指挥,并立即电告宁化县医院共同营救。县人民医院指派副院长杨和济(外科主治医师)率领抢救人员驱车前往营救。医院组成大型抢救组,分4个小组参战。伤员接至后,内科由赖观鑫(主治医师)指挥立即进行抗休克治疗,并负责填写病历;外科由杨和济、吴正明、廖建贤等迅速进行清创包扎;总护士长吴玉珍领导三个特护小组作器械、敷料供给;后勤组组织血源、药品供应。通过16个小时通宵达旦的紧张抢救,收治的17名伤员均清创包扎完毕,妥善安排进入病房。
  17例病人中,烧伤面积90%者1例,80%以上者4例,70%以上者5例。经过三天三夜抢救,除烧伤90%者1例死亡外,都度过体克关。14例较重伤员,分别安全转送省、地医院继续医治,送走前创面新鲜,无一感染。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