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群众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71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群众体育
分类号: G812.4
页数: 2
摘要: 时中、小学每周开设体育课2节。初时体育教师多为兼职,抗日战争后始有部分专职人员,活动也逐渐由体育课、课间操扩大到经常性的集训与组队参加各种运动会。学生中亦出现了一些体育运动爱好者,创造了一些较好的成绩。解放后全县各级学校均开设体育课,一般每周2节,课外有早操、课间操及课外活动。1955年,石城中学推广国家体委颁布的“劳卫制暂行条例”,参加突击性锻炼的学生计450名,及格者51名,获良好成绩者4名。1956年石城中学举行7次单项比赛。1959年石城武术队参加赣州地区武术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五名,个人对打第五名。
关键词: 群众体育 体育活动

内容

一、学校体育清末废科举办学堂,石城小学堂始开展课间操等体育活动,民国二十四年(1935)后,体育课走上正轨。时中、小学每周开设体育课2节。初时体育教师多为兼职,抗日战争后始有部分专职人员,活动也逐渐由体育课、课间操扩大到经常性的集训与组队参加各种运动会。学生中亦出现了一些体育运动爱好者,创造了一些较好的成绩。
  解放后全县各级学校均开设体育课,一般每周2节,课外有早操、课间操及课外活动。规模较大的学校有体育代表队,配有专职体育教师。至1985年,全县有专职体育教师17名,其中大专毕业生10名。学校体育课按部颁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
  1955年,石城中学推广国家体委颁布的“劳卫制暂行条例”,参加突击性锻炼的学生计450名,及格者51名,获良好成绩者4名。1960年要求初中生达到劳卫制一级标准,高中生达到二级标准,争取等级运动员,后因要求与实际差距较大而停训。1979年颁发“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至1985年,“达标”者2789名。学校除平时锻炼外,还不定期举行体育运动会。1956年石城中学举行7次单项比赛。城镇小学到1985年止,已举行6届田径运动会。此外,石城中学与城镇小学还办有田径运动训练点,省、县体委曾拨专款资助。1967至1978年间,石城中学、高田中学与古樟中学设立射击训练点,另有9所学校亦曾开展射击训练,共培训射手近千名。至1985年,学校培训出国家一级运动员1名,二级3名,三级82名,少年级57名。
  二、职工体育抗日战争时期,县政府曾在党政军警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一些体育活动。民国三十年十月举行的体育运动会,就曾有公务员组、军警组参加比赛。解放以后,县人民政府曾以“县人民委员会”及“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等名义,多次发文组建县篮球队、排球队和田径队。基层体协或工会组织,也经常开展职工体育活动。1953年县城组织职工篮球队13个,1954年组建男子篮球队14个,女子篮球队4个,男女排球队8个。1983年县人民银行组建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及射击队。有个别职工还组建了家庭体育队。职工运动内容广泛,有球类、田径、体操、射击、棋类、武术、气功、跳绳、拔河、登山、骑自行车等项,常于元旦、春节、“三八”、“五一”、“八一”、“十一”等节假日举行篮球友谊赛或锦标赛。石城职工体育队除在本地锻炼、比赛外,还多次到邻近的广昌、宁都、宁化、瑞金、长汀等县进行友谊赛。职工队曾多次出席地区、省运动会或单项比赛。1973年县男、女排球代表队,在赣州地区排球运动会上,分别获第四名。1974年石城队参加地区田径运动会,曾获男子跳远第一名。1976年石城商业队获地区商业系统篮球赛女子组第一名。1981年县女子篮球代表队,在赣州地区职工篮球运动会上,获女子组第三名。1983年获地区职工长跑中年组1500米第一名。1984年获地区及省老年人运动会3000米第一名。
  三、农村体育历史上农村体育有武术、划龙船、游泳、跳绳、踢毽子、荡秋千、放风筝、下象棋等。除武术外,划船、游泳较为普遍,居住在河边的青少年多精于此术。踢毽子、放风筝者多为少年儿童,跳绳、荡秋迁者又多为女孩子。封建王朝时期,很少进行此类运动的团体比赛,多为个人间竞技。
  解放后,农村体育活动逐渐活跃,平时多在晒场或附近学校、机关体育场进行活动。1958年后公社始修建运动场,其活动项目多为武术、拔河、爬山、篮球、投掷手榴弹、游泳、顶扁担等。1954年全县运动会,农村以乡为单位组队参加比赛。1960年举行了全县首届农民运动会。是年12月13至15日,在屏山召开各公社体育活动现场会。1972年举行了首届农民篮球赛,屏山公社下埠生产队单独出队参加。1975、1977年分别举行了农民篮球运动会和登山运动会,县城附近还多次举行龙舟竞渡。
  武术运动在石城可谓源远流长。南宋陈皓“勇力绝伦”,其子陈敏、陈球尤“精骑射”。元明以后多战事,民间习兵练武之风日盛,至清朝许多武士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康熙八年(1669)石中里陈坊人陈彝参加乡试武科,中第十九名举人。此后陈范、邓松先后中第六名、第二名武举。清朝两百多年间,石城中武举者23名。小松新坊人廖国用弓马娴熟,53岁时还在京为康熙皇帝作骑射表演。武术可强身、入仕、保家卫国,故青少年人人喜爱,乡里间处处设坛教练武术。
  过去传授武艺乃群众自发组织,延师设坛,闭门教练,偶尔也到附近集镇表演技艺。武术表演同舞狮结合,俗称“打桌狮”。晚清以后所习之功,多为水金少林六合拳,江西字门拳和木金峨嵋教门拳。使用器械主要有钩镰、阴刀、辽刀、剑、铜及棍、凳之类。各坛中武德教育颇严,生徒在外须言行谨肃,不轻动拳脚,更不得妄伤无辜。教门间异常保守,无所谓切磋,故难于吸收外来营养,技艺每况愈下。解放后经过整理和发掘,武术运动有了进一步发展,屏山乡长溪、蟠龙、亨田、大由下埠等地尤为活跃。武术教学仍以拳师授徒方式进行。1984年起,县体委对拳师进行考核审定,合格者发给“教拳凭证”,至1985年有拳师13名。
  1959年石城武术队参加赣州地区武术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五名,个人对打第五名。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