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广播 电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70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广播 电视
分类号: G22
页数: 4
摘要: 解放前夕,石城仅有数部收音机,有线广播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1957年广播站建立后,较长时间直属县委宣传部领导,1980年始成立政府职能机构——石城县广播事业局。广播事业局与县广播站合一,为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建制。1981年始有电视。1984年成立文化广播电视局,次年文化析出,改广播电视局。内设人秘、宣传、事业三股,辖县广播站、西华山电视差传台、广播电视服务公司及各乡(镇)广播站。 一、广播 (一)业……
关键词: 电视事业 广播事业

内容

解放前夕,石城仅有数部收音机,有线广播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1957年广播站建立后,较长时间直属县委宣传部领导,1980年始成立政府职能机构——石城县广播事业局。广播事业局与县广播站合一,为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建制。1981年始有电视。1984年成立文化广播电视局,次年文化析出,改广播电视局。内设人秘、宣传、事业三股,辖县广播站、西华山电视差传台、广播电视服务公司及各乡(镇)广播站。 一、广播 (一)业务机构石城县人民广播站 1950年县政府建立收音站,1955年改为广播收音站,配职工3名。1958年5月于县委内建石城县有线广播站,1月14日正式开播。1962年与县文化馆合并,广播时仍保留“石城县有线广播站”呼号。1964年恢复广播站建制,次年人员增至7名,工作场所迁原城关区驻地(今文化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68至1970年,曾更名毛泽东思想宣传站,不久改毛泽东思想广播站,迁今址(东华路原县政协办公楼)。1970年更名石城县人民广播站。
  1980年县广播事业局成立后,实行局站合一,其编播、宣传及指导乡村广播工作,纳入局宣传股,设备、农村网路规划管理及机线人员的指导培训工作,纳入局事业股,广播站仅保留呼号。至1985年局、站人员增至21名。
  乡(镇)广播站 1958年起,各人民公社陆续建立广播放大站,各站儿办儿停,至1982年后公社(乡)广播站始稳定未变,现全县15个乡(镇)均有广播站。
  [=此处为表格(表5—12 公社(乡)广播站变化情况简表)=] (二)宣传解放初,县收音站主要从事收音记录,编发油印小报《广播新闻》。1958年广播站成立后,以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江西省广播电台节目为主,也自办一些本地节目。自办节目初有《本县新闻》、《文艺节目》及不定期举办《广播讲座》、《广播大会》、《广播杂谈》、《科技知识》、《为听众服务》、《公社生活》等临时性专题节目。不久开办《石城新闻》专题,每天安排约20分钟,报道本县新闻。1960年实行稿酬制以后,自办节目生动活泼,深受群众欢迎。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广播被当作阶级斗争的主要工具。1976年后逐渐恢复正常工作,翌年恢复稿酬制。自办节目有《新闻与摘报》、《石城新闻》、《空中讲坛》、《为听众服务》、《生活顾问》、《农业科技》、《琴江风物》等新闻性、知识性栏目,还有《法制讲座》、《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计划生育》、《人口普查》等临时性节目。
  除音响报道外,1966年办过《石城广播》,1979年办过《广播简报》等刊物。
  1983至1985年,省、地广播电视部门每年举行优秀广播(稿件)评比,石城送评节目连年获奖。各乡镇广播站,初仅转播县站节目,后亦设自办节目。
  (三)设施解放初收音站仅有收音机1台,1958年创建石城广播站,添置100瓦、500瓦扩音机各1台,录音机1部,安装广播嗽叭250只。1958年后,先后于横江、屏山、丰山、洋地4个公社建立放大站,翌年,喇叭发展至500余只,至1962年底增至715只。1963年后县广播站与文化馆合并,公社站仅保留横江1处,全县喇叭下降至455只。1964年县站恢复后,公社站亦逐年增设,是年全县有扩音机6台,输出功率为1700瓦。随后着手架设专线,至1968年,专线长80公里,喇叭增至1700余只,100%的大队通广播。同时培训业余维修人员15名。1971年着手改善机房设备,是年购进一批扩大器,增加输出功率3330瓦。1977年装备自动开启高低压故障自动报警装置。至1980年,全县广播扩音机发展至33台,输出功率达9.1千瓦;建广播专线175杆公里(255对线公里),其中水泥杆专线95杆公里,建成独立传输系统;全县安装喇叭2.9万只,93%的生产队通广播。
  1981年后,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因缺乏维修广播网路经费,广播设备建设呈下降趋势。1985年全县广播扩音机24台,输出功率8.75千瓦。广播专线1238.7杆公里,线路总长1851.5公里,其中246公里为对线公里。有喇叭17098只,其中农村16819只,入户率为37%,有响率为41%。全县138个行政村中,仅75个通广播。
  [=此处为表格(全县广播扩音机配备统计表)=]1976年开展科研活动,至1977年试制成50周稳频器,自动开启高低压故降报警装置等机房设备。1979年至1981年研制“YSY—1”型遥控遥测自动化装置,使石城广播设备达到当时赣州地区第一流水平。
  二、电视差转台、点西华山电视差转台1980年县集资10.4万元,在西华山顶(海拔573米)兴建石城县第一座电视差转台。由云南705研究所设计、施工,1981年7月1日竣工转播电视。配职工3人,装50瓦、10瓦彩色电视差转机各1部,建接收、发射铁塔各1座,覆盖11个乡。差转台初接收宜春电视台信号,后转接赣州峰山七〇七台信号。1982年征收附近山地4.5亩,封山育林美化环境。
  横江湖南寨电视差转点1983年10月横江乡投资2万余元,于横江湖南寨(海拔407米)建差转点一处。装10瓦彩色电视差转机1台,建简易接收、发射天线各1架,覆盖横江、龙岗、屏山、珠坑部分地域。现有乡办值机员1名,日常经费由横江乡负担。
  岩岭电视差转点1983年底岩岭水电站投资0.6万元,于岩前岭(海拔530米)建差转点一处。装10瓦彩色全自动差转机1台,建简易接收、发射天线各1架,覆盖丰山、高田、岩岭部分地域。
  录相放映 1984年8月,县文化广播电视局组建石城第一家录相放映队。不久,县城、乡村先后建起录相放映队,至次年底,放映队发展至12个,其中国营4个,集体5个,个体户3个。1985年5月,成立石城县音像管理小组,对各队进行整顿,发给营业执照,开展正常指导、管理。
  附:广播电视服务公司 1965年6月,县广播站内增设广播服务部,以维修广播设备及收、录音机。1984年改名广播电视服务公司,为局直属单位。公司开展广播、电视设备、音像器材经销及维修业务。现有职工12人。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