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图书 档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699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图书 档案
分类号: G25
页数: 3
摘要: 苏区以前石城无资料可查,抗日战争爆发后,较有名的书店有两家。1983年后,全县出现一批个体图书推销户,推销各类图书与报刊杂志。该店为集股经营,四年后解体。其中温振伟一股留石城继续营业,改名“文化服务部”,群众仍称它为力群书店。该店一直营业到解放后1950年,所剩书画转交县新华书店处理。三十一年县成立民众教育馆,图书馆并入为图书阅览室。石城县图书馆县图书馆前身为县文化馆图书室。解放初,这批档案毁于丰山,留在县城的档案亦被烧毁,两处共销毁档案80余担,至使旧档案所剩无几。1977年于县政府院内建两层楼房一栋,建筑面积481平方米,作库房、办公之用。
关键词: 图书馆事业 资料室工作

内容

一、图书发行
   私人书店
   解放前图书皆由私人经销。苏区以前石城无资料可查,抗日战争爆发后,较有名的书店有两家。
   1983年后,全县出现一批个体图书推销户,推销各类图书与报刊杂志。
   力群书店 民国二十九年(1940),瑞金县力群书店派出5名职工来石城开办图书分店,租赁县城南门街一店房开业,经销商务、中华、开明、世界、明星等书局(馆)所出古典文学、日常应用文、课本、门符对联、手抄应用文等书籍、字画。该店为集股经营,四年后解体。其中温振伟一股留石城继续营业,改名“文化服务部”,群众仍称它为力群书店。后实行信誉征订:顾客向书店订购,书店直接向出版商函购,转销后得一定的经销费。该店一直营业到解放后1950年,所剩书画转交县新华书店处理。
   许宝兴号 抗日战争期间,县城银匠许原明所办许宝兴号银铺亦兼营书籍、文具。该号图书经营量较少,但一直经营到解放后。县新华书店成立后,仍为其代销图书,直至1953年才停业。
   石城县新华书店
   创办于1950年,初名江西省新华书店石城支店,由县政府拨县城八一路72号“太和祥”店房(今琴江路111号)营业。1977年新建东华路61号店房。初,人事、业务由省书店统一
  管理,后几经变易,至1979年确定业务、财务仍由省管,并接受赣州地区新华书店领导、监督,人事权交县掌管。1980年1月更名江西省石城县新华书店。书店经销各类图书(包括中小学课本),最初每年仅销数千册,至1985年发行量达1307320册,营业额达449265元。迄至1985年,有职工11名,固定资产9.1万元,有门市部、书库、职工宿舍等,建筑面积1360平方米,1983年书店门市部被省评为先进单位。
   推销网店
   1951年始建立乡村图书发行网店,初仅各地供销社开设图书专柜,后几个公社文化中心亦经销图书。1979年后出现集体、个体图书店、书摊。1983年后,全县发行图书网点计有:供销系统20个,商业系统1个,乡镇文化中心4个,集体、个体45个。
   二、图书阅览
   国民党石城县党部图书馆
   民国二十四年(1935),国民党石城县党部开办图书馆,设县党部署内。配职员2名,每年县政府拨给经费200元作购置图书之用。三十一年县成立民众教育馆,图书馆并入为图书阅览室。
   民众阅报处
   据民国二十四年度《江西教育统计》载:是年石城有民众阅报处6个,配职员6人,每年经费205元,上报平均每日参加阅读人数105人。
   石城县图书馆
   县图书馆前身为县文化馆图书室。1951年石城县文化馆成立,馆内即辟有图书阅览室,指派专人管理。此后随着文化馆的发展,又增设藏书室、展览橱窗等设施。后藏书日多、读者日众,馆内以中小型图书分类法对藏书进行分类编目整理,发放图书借阅证,进行外借阅读。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文化馆遭到“冲击”,上万册图书散失几尽。1976年“文革”结束后,重整图书室,逐年购置新书,藏书增至3万余册。1983年5月30日发生水灾,当晚洪水猝然入城,淹没图书2万余册。
   1983年11月,图书室由县文化馆析出,成立石城县图书馆,仍在文化馆内办公。现馆内设采编、外借、报刊阅览、少儿阅览等室,有职工6人。现有藏书万余册,订期刊195种,报纸21种,近年年平均接待读者2万余人。
   1985年县拨原人民会场供图书馆建业务大楼,现正筹备建造新馆舍。
   农村图书阅览由乡镇文化站负责,各乡镇文化站均设有图书阅览室。1977年县文化馆图书室制备流动图书箱15个,每箱配备一批书籍,发给各文化站,定期轮流借阅。现有乡镇图书室15个,藏书4500余册;有工矿企业图书资料室28个,藏书3万余册。
   三、档案
   档案工作,封建王朝时期由知县指派专人负责;民国时期,县政府秘书室设有档案室,由秘书兼管;解放后,县委、县政府各设有档案室,派专(兼)职人员负责。1959年8月,成立石城县档案馆,配专职干部2名。1981年3月成立县档案局,1984年撤销,翌年恢复至今。现为局馆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建制,至1985年有专职干部4名。
   1949年石城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仓皇逃遁,周寿松将大部重要档案转移至丰山,企图带走。解放初,这批档案毁于丰山,留在县城的档案亦被烧毁,两处共销毁档案80余担,至使旧档案所剩无几。剩余部分由县公安局接管。
   解放后的档案先由县委、县政府档案室分别保管。县档案馆建立后,将党、政档案汇集于一馆,凡县委、县政府及其所属部、委、办、局的永久性档案(含政策、法令、计划、总结、人事以及历史资料)与长期性档案(上级比较重要的文件),实行统一管理。1982年又接管公安局旧档案一批。现馆藏民国(抗日战争以后)档案343卷,解放后档案9221卷,资料531本(册)。
   1977年于县政府院内建两层楼房一栋,建筑面积481平方米,作库房、办公之用。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