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业务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688
颗粒名称: 一、业务机构
分类号: G24
页数: 1
摘要: 石城县民众教育馆石城县民众教育馆成立于民国三十一年,驻县城南大街陈家祠,初编3人,次年增至5人,内设教导、艺术、总务、生计4组,因兼职者太多,平时仅有一二人工作。民国三十五年撤销,翌年恢复,迁忠烈祠,直至1949年解放前夕关闭。馆内辟有书报阅览室1间,订有报刊10余份,藏书两三百册,曾开展图书阅览、办壁报、出《新闻简报》、组织民众识字、业余篮球赛等馆办活动。石城县文化馆 1951年7月,县筹建人民文化馆,次年2月正式开馆,馆址设南大街陈家祠。1953年更名石城县文化馆,初定编4人,后增至八九人。1961年进行调整,除横江公社文化站外,其余一律裁撤。
关键词: 群众文化 文化工作

内容

石城县民众教育馆石城县民众教育馆成立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驻县城南大街陈家祠(今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址),初编3人,次年增至5人,内设教导、艺术、总务、生计4组,因兼职者太多,平时仅有一二人工作。民国三十五年撤销,翌年恢复,迁忠烈祠,直至1949年解放前夕关闭。馆内辟有书报阅览室1间,订有报刊10余份,藏书两三百册,曾开展图书阅览、办壁报、出《新闻简报》、组织民众识字、业余篮球赛等馆办活动。
  石城县文化馆 1951年7月,县筹建人民文化馆,次年2月正式开馆,馆址设南大街陈家祠。1953年更名石城县文化馆,初定编4人,后增至八九人。1961年迁县工会礼堂大楼办公,1966年于工会北侧建馆舍一幢(今采茶剧团驻地),翌年迁入。1968年与广播站、电影站、采茶剧团、新华书店合并,称“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0年分开,改称文化艺术馆,人员减至4人。1972年迁入城内东华路今址。1976年后人员增至12人。1981年复名石城县文化馆,负责社会文化宣传、群众文艺辅导、业余文艺创作、民间文艺搜集整理、科普宣传及文物管理等工作。1981年参与倡导开展每年一届的闽赣两省十四县群众文化交流会,为发起县之一。1984年被评为全省民舞集成先进单位。
  乡(镇)文化站 1952年始办小松、横江两所区级文化站,每站配干部1名,行政上属区政府领导,业务受县文教科及县人民文化馆指导,工资由文化馆发放。1955年文化站由区自办,原公办人员调离,以半脱产人员代替。1958年“大跃进”中,文化站“遍地开花”,区乡文化站增至68个。翌年实行公社办文化馆,大队办文化站,生产队办文化室,全县计办文化馆16个,大队文化站128个,生产队文化室1504个。1961年进行调整,除横江公社文化站外,其余一律裁撤。1956至1966年,全县陆续恢复7个站,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文化站被冲垮,此后时建时废。1977年后陆续恢复与稳定,至1982年全县15个社镇站建齐,工作走上正轨。现乡(镇)文化站为民办公助性质,县文化馆给予业务指导。1985年有7名文化站工作人员转为国家干部。各站已基本实现有专职人员、活动场地、活动设施及稳定的经济来源,各乡(镇)驻地已成为文化活动中心。
  1981年龙岗、横江两文化站和工作人员获江西省群众文化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0年后乡间出现一些个体户文化室与文艺专业户,从事说唱、奏乐、图书销售、放映电视录相等业务。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