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其他科技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682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其他科技工作
分类号: G3
页数: 3
摘要: 县科协藏书1200余册,期刊800余册,资料300余册。两单位在省内外有情报联系单位490余处。县科委在县内建有企业情报网点23个,有各种情报员23人。科技情报的传递,带来新信息,引进新技术,为本县“四化”建设带来直接效益。石城(岩岭)纺织器材厂,通过与上海市黄浦区科协挂钩,引进人才、技术,使一个山区小厂产品达到部颁标准,年产值达36万元,实现税利14万元。同时还为群众解决了缺水和饮水污染问题。翌年改名石城县气象站。
关键词: 科技工作 科技政策

内容

一、科技服务
   科技情报
   县科委情报站有科技书籍2000余册,期刊11800册,资料500册。县科协藏书1200余册,期刊800余册,资料300余册。两单位在省内外有情报联系单位490余处。县科委在县内建有企业情报网点23个,有各种情报员23人。
   科技情报的传递,带来新信息,引进新技术,为本县“四化”建设带来直接效益。
   1984年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引进316”酶曲生产技术,两年内生产酶曲1.8万斤,直接收入0.52万元;减轻农民脱白莲内皮劳动,可节约5.8万个工日,每日以2元计,可节约11.55万元,共获利12.07万元。
   石城(岩岭)纺织器材厂,通过与上海市黄浦区科协挂钩,引进人才、技术,使一个山区小厂产品达到部颁标准,年产值达36万元,实现税利14万元。
   科技市场
   1984年后,县科委科技市场,在技术咨询、信息传递等“软件”服务方面,接待群众2000余人次,举办技术培训班11期,与乡镇企业签订技术联营2项,展销科技书籍1000余册。在“硬件”服务方面,引进农用人力抽水泵、高压泵20多台,家用手摇吸水泵800多个,节能鼓风机1000多个;展销种、养业多种生长激素、微量元素、禽畜药品、器械等各类新产品500多种,1万余件。同时,县科协科技咨询服务部亦接受咨询项目1042项,接待群众19673人次。
   县科委科技市场推销家用手摇吸水泵650个,按每户每年用水折电7度计,每年可节电5000度,节约1300多元;节省劳力以每户每年360个工时计,可节约23.76万个工时,每工时以0.30元计,可节约7.12万元。同时还为群众解决了缺水和饮水污染问题。
   二、气象测报
   1958年9月,江西省水利电力厅气象水文局,在县城北外兴隆建气候站,10月1日开始测报工作。翌年改名石城县气象站。1981年11月设气象局,局站合一。1984年撤局留站,站内设测报、天气预报及农业气象三股,至1985年有职工11名。
   1958年后,先后在岩岭、高田、丰山、小松、屏山、洋地、共大等地建立气象哨。1981年
  后仅保留县农科所中心气象哨。气象站建立后,即开展对县内日照、温度、降水等地面气象要素测定和对干旱、洪涝、低温危害等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同时根据气象要素及天气形势的分析,发出每日天气预报、旬报及各重要农事季节天气预报。1979至1980年进行了全县气候普查区划工作,基本摸清了全县各地气候资源。
   三、水文测报
   1958年1月,县建水文站于观下庵子前。1966年8月迁县城东门口,更名水位站。1973年迁北门龙颈上,1975年12月迁黄坊水电站,定名石城县水文站。1976年于睦富河屋坝新建站房与观测设施,次年迁入。1979年底上收归隶省水文总站,更名“江西省石城水文站”。至1985年有职工7名。
   1980年建岩岭、小松、胜江、大创、小姑、石田雨量站,翌年增建木兰、丘坊、新村、丰山、宜福、屏山、洋地站,1984年又增建东坑、礼地站。至1985年计有下属雨量站15处。
   水文站对县内河道水位、比降、流量、水质污染及降水情况进行监测,调查历史上的洪水、枯水情况,整理出各种资料,平时定期向上级汇报监测结果。1976年后向赣州、于都、宁都拍发电报,告知水情、雨情及河流起涨、洪峰等情报。1980年后增向武汉拍发雨情电报;1983年起亦向万安水电站工程拍发洪、枯水情电报;洪水期也向当地提供短期水文情况。
   四、地震监测
   石城属我国东南主要地震带地段,是江西省与赣州地区确定的重点地震监视区之一。历史上石城曾发生过多次低级度地震,但未造成过严重灾害。1979年县革命委员会建立地震测报办公室,归口县科委领导,负责向县内及上级提供震情动态与判断意见,进行防震知识宣传。同时建立前江、龙岗、石中、县鱼种场等6处测报点,培训业余测报员一批,采用观测土地电、地温、水温、水井、重锤反应及水生动物等手段进行地震监测,每旬向上级汇报一次观测结果。1983年后地震办公室未配专职干部负责,工作由县科委兼办。
   五、节约能源
   1982年10月县设立能源办公室(1984年起隶属县计划委员会),配职工5名。能源办主要抓推广省柴灶与以煤、电、沼气代柴,以钢筋水泥代替建设用木材的“一推四代”节能工作。
   推广省柴灶至1985年全县共建省柴灶23777座,占总户数的54%,平均每年节约木柴3.2万余立方米。自行设计的石Ⅰ型省柴(草)灶型,1985年被赣州地区评为第二名,受到奖励。
   以煤代柴1980年石城始有少数单位及居民烧煤。1983年起城镇居民逐步推行烧煤做饭。至1985年全县有207座砖瓦窑改烧煤炭,其余上百座窑停止生产。仅此一项,每年节
  约木柴1.6万余立方米。
   以电代柴 1983年起,水丰电足季节推行用电做饭、烤烟、烧水,年均用电50余万度,节约木柴500余立方米。
   以沼气代柴 1958年石城即试办沼气,至1985年全县建沼气池199座,年产沼气7万立方米,节约木柴400余立方米。
   以钢筋水泥代替建设用木材 60年代起即推行以钢筋水泥代替木材搞建筑。至1985年建房、造桥已大量采用钢筋水泥材料,全县各种电线杆绝大多数已为水泥杆取代。自1983至1985年间,全县每年约节省木材5.7万立方米。
   六、计量管理
   (见《经济·工商行政管理》)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