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业余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666
颗粒名称: 第八节 业余教育
分类号: G72
页数: 3
摘要: 当时广泛开展识字运动,乡村在千人中建一俱乐部,百人中建一夜学,16岁以上青壮年皆进识字班。每逢节、假日及圩集日,儿童团于通衢要道设识字牌,令过往行人识字。区、乡、村、班组乃至个人间,开展学习竞赛,涌现出许多互教互学动人事迹,群众中有《识字运动歌》广为流传。民国二十三年全县上报受学人数为132人,翌年上报290人。二十六年推行义务教育,县设义务教育委员会,负责推行义教计划、培训师资、考核成绩。教学用具就地解决,灯油费每校每班由保长筹足10元交学校开支,课本由县政府核发。是年上报受学男女成人889名。
关键词: 成人教育 业余教育

内容

一、扫盲教育苏区时期始行社会教育,以扫除文盲为主,辅以政治、文化、社会知识。当时广泛开展识字运动,乡村在千人中建一俱乐部,百人中建一夜学,16岁以上青壮年皆进识字班。每逢节、假日及圩集日,儿童团于通衢要道设识字牌,令过往行人识字。区、乡、村、班组乃至个人间,开展学习竞赛,涌现出许多互教互学动人事迹,群众中有《识字运动歌》广为流传。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亦开展成人教育。首先于中山民校附设成人班,为附近居民扫除文盲。民国二十三年(1934)全县上报受学人数为132人,翌年上报290人。
  二十六年推行义务教育,县设义务教育委员会,负责推行义教计划、培训师资、考核成绩。全县开成人班12班,受学者757人,妇女班8班,受学者132人。
  二十七年县地方教育行政会议决议:各机关、学校一律附设成人班或成人夜学班,由各区署强迫征学。教学用具就地解决,灯油费每校每班由保长筹足10元交学校开支,课本由县政府核发。是年上报受学男女成人889名。
  三十二年县民众教育馆内开办识字班。当年全县办成人班27班,上报受学者5570人;妇女班9班,上报受学者381人。县妇女会另办一妇女班,受学者50人。
  以后继续在各小学附设成人班,每班50人左右,利用晚间学习,采用分团编制,6个月毕业。并另设妇女班分开学习。学习内容有公民训练、常识、应用文学、算术等科目。
  民国时社会教育多为有名无实、虚报浮夸,纵有实施亦多在县城集镇施行,偏僻山村仍属空白。
  解放后大力开展业余教育。解放之初,各地即着手开办各种读报组、速成识字班及冬学、夜学,后逐渐形成农民夜学与农民识字班。据1951年6月统计,全县农民夜学有学员6092人,其中男5069人,女1023人;农民识字班有学员7834人,其中男1369人,女6465人。
  1952年12月成立石城县扫除文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翌年将全县划分为四大扫盲区,由县行文指定负责干部与扫盲教师。是年全县有干部、妇女(日、夜)、工人等学习班及农民速成识字班,共计受学人数993人。8月召开扫盲干部及教师学习会,评选出模范班4个,模范教师5名。年终签发扫盲毕业证书450份。
  1954、1955年,各区乡办干部扫盲学习班1个,时全县有农民业余高小班5个,初小班10个,扫盲班35个,参加常年学习者4960人,发脱盲结业证书千余份。
  1956年12月成立石城县扫盲协会,县长谢永祯兼任会长,下设办公室,与县文教局合署办公。至次年冬,全县计有扫盲班562个,学员14961名,有扫盲教师839名;有农民业余高小班212个,专职民办教师14名。
  1958年提出“奋战几个月,实现无盲县”口号,中、小学分片包附近扫盲任务。发给扫盲对象人手一册识字课本。全县培训义务教师675名,办常年民校546所,受学人数5359人。因工作抓得不够经常,至1965年全县尚有文盲、半文盲2万余人。
  1966年全县再次掀起扫盲热潮,办民校876所,1134个班,计有学员19817人,转常年民校786所,有学员16379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业余教育停顿。
  “文革”结束后,1979年成立石城县工农教育委员会,继续工农业余教育。1981年全县有农民夜校114所,开办少年识字班13期。1983年全县有农民业余学校209所。琴江镇、小别、屏山、龙岗等乡镇青少年已普及小学教育。至1984年底,全县扫盲率已达86.1%。但由于不少中小学生中途辍学,农村教育时紧时松等原因,也出现旧文盲未扫尽,新文盲又产生的现象。
  二、职工业余教育民国三十九年(1948),石城曾于县城举办造纸工人补习班1期,其具体情况失考。
  1951年县总工会筹委会,于县城徐家祠与城关小学开办工人夜校。设初、高小各1班,共有学员76名。1955年始,县总工会于县城花坪里(今党校址)开办业余机关干部学校,利用早上进行教学。最多时达7个班,学员多达400余人,专职教师由2人增至7人。
  1959年起改办职工业余学校,学员74名;高小2班,学员69名;初中2班,学员74名;高中1班,学员28名。配专、兼职教师各3名。校址迁西华路县总工会礼堂,“文革”中停办。
  1959年洋地林场开办职工业余学校,配专职教师1名,学员为林场职工,早晚在工地教学。同年全县各林场同时开办职工夜校,教员由检尺员担任,各开扫盲、高小2班。洋地林场职工业余学校于1962年停办,次年各林场夜校亦相继停办。
  1978年县工会继续开展职工业余教育,先开办“七·二一”工人业余大学,后改职工业余学校。配专职教师1名,聘兼职教师数人。开高小(后停)、初中、高中、英语等班,设语文、数学、地理、历史、英语等学科。常年有学员200余名。至1985年发展至6班,有学员335名。
  同时,县邮电、商业、供销等系统及汽车修配厂、农机厂、矿山配件厂等单位也先后开办职工业余学校。这些学校除开设有关的邮电、电机、农机、财会等专业学科外,均开有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
  然而因职工业余学校往往时办时停,多流于形式,职工业余教育实效不显著。
  三、其他业余教育高等教育自学 1983年省高等自学考试委员会,倡导开展成人高等自学活动。报名参加者自选专修学科,定期集中考试,成绩及格者,可获同等学历毕业证书。自学专业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汉语言文学、英语、法律、会计、统计等,每半年举行一次考试。1984年下半年全县参考者,获单项合格证书22人次,次年上半年获68人次。下半年第三次考试,参考者男61人,女7人。其中干部38人,工人23人,农民3人,解放军4人,获单项合格证书78人次。
  附:电大教学班 1985年秋,江西广播电视大学石城教学班在县委党校开办,由党校主办,招收县、乡党政干部学员32名离职就读。定学制两年,开中共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通史、写作、文学概论、中国文学、汉语、中国经济地理、国民经济管理概论、法学概论、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计算机BASIC语言等必修课及科学社会主义、世界近代史等选修课程。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