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655
颗粒名称: 一、学校沿革
分类号: C40
页数: 2
摘要: 民国时期曾有开办幼儿教育之议,然未付诸实现。真正的幼儿教育,肇始于解放以后。1953年9月县开办公办幼儿园,饬琴江、城镇两所小学正式开办,每校两班。1957年9月琴江镇开办街道幼儿班,配保教员1名,招生23名,为石城开办民办幼儿教育之始。1958年于县城莲塘巷建幼儿园校舍1座,城镇、琴江两校幼儿班均迁入新址。“文化大革命”中,幼儿教育受到冲击,仅存两个班附于城镇小学内。“文革”结束后,县妇联、文教局贯彻公、民办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于1977年相继恢复城镇、琴江两校及琴江镇幼儿班,1980年,各公社、企事业单位亦普遍开办幼儿园。至1985年,全县计有公、民办幼儿园42所,入学幼儿2302名。
关键词: 教育行政组织 教育组织机构

内容

民国时期曾有开办幼儿教育之议,然未付诸实现。真正的幼儿教育,肇始于解放以后。1950年县城曾于城区小学内附设幼儿预备班,配保教员2名,吸收幼儿30余名就读。1953年9月县开办公办幼儿园,饬琴江、城镇两所小学正式开办,每校两班。1957年9月琴江镇开办街道幼儿班,配保教员1名,招生23名,为石城开办民办幼儿教育之始。1958年于县城莲塘巷建幼儿园校舍1座,城镇、琴江两校幼儿班均迁入新址。“文化大革命”中,幼儿教育受到冲击,仅存两个班附于城镇小学内。“文革”结束后,县妇联、文教局贯彻公、民办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于1977年相继恢复城镇、琴江两校及琴江镇幼儿班,1980年,各公社、企事业单位亦普遍开办幼儿园。1981年重建县幼儿园。至1985年,全县计有公、民办幼儿园42所,入学幼儿2302名。
  幼儿园按幼儿年龄,分小、中、大班,亦有升班、结业制度。农村幼儿园因生源有限,以复式班居多。
  幼儿园开设语言、常识、计算、美术、音乐、体育、游戏等课目,教学方法有故事教学、看图讲述、儿歌教学、观察教学、谈话教学、智力游戏等。每节课30分钟。
  1981至1985年,县城各幼儿园曾举办三届体育运动会。1983年后,广泛开展幼儿木偶演唱。
  为发展幼儿教育,县妇联自1979年起,每年利用寒暑假开办保教员培训班,至1985年已办班8期,共培训保教员280人次。
  在正常教育经费之外,1980年至1985年,赣州地区妇联曾拨给幼托经费0.49万元,江西省妇联于1984年拨给抗洪幼托经费0.2万元,石城县财政于1982年,拨给县幼儿园建园经费4.6万元,开办费0.5万元;县直各系统、各单位捐赠资金0.562万元。 [=此处为表格(表5—1 石城县幼儿教育发展简表)=] 单位:所、人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