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65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经费
分类号: G467.2
页数: 3
摘要: 一、办学经费政府拨款明清两代石城县学经费来源之一,是县署公田租谷。时县署每年都从公田租谷中,拨出一部分给县学,供儒生奖学金、廪生膳食补贴及举子赴京大比时饯送之用。清康熙以后,石城县署有公田数百亩,每年从田租中拨给县学稻谷360余石。
关键词: 教育拨款 教育经费

内容

一、办学经费
   政府拨款
   明清两代石城县学经费来源之一,是县署公田租谷。时县署每年都从公田租谷中,拨出一部分给县学,供儒生奖学金、廪生膳食补贴及举子赴京大比时饯送之用。清康熙以后,石城县署有公田数百亩,每年从田租中拨给县学稻谷360余石。
   清末及民国初年小学经费,政府仍沿旧例,将县署公田收入部分拨给学校使用。
   民国十六年(1927)后,以丁、漕收入部分拨作教育经费,每年折银元200余元。
   民国二十四年后,学校增加,上级拨给部分教育经费与义务教育、国民教育补助款。至三十二年,省库拨给县初等教育、义务教育、国民教育一定款项。中等教育未见省库拨款数,据载常年经费系由本县生猪出口捐项下开支。政府为教育开支,曾增设田赋附加税、社会教育费、保学经费、特种教育费等名目向民众征收。然而因物价飞涨,货币贬值,学校经费仍感紧缺。
   解放后,政府每年都有教育经费下拨,土改前拨给稻谷,1954年后改由国家财政拨给现款。1954年拨款20余万元,以后逐年有所增加,1978年突破百万元,至1984年达200余万元。解放36年来,政府共拨教育经费2000余万元。但因生源剧增,教育经费仍感不足。1985年全县初中招生3125人,为考生总数的52.8%(全省为61.15%);高中招生433人,为考生总数的24.1%(全省为40.5%),办学能力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集资办学
   明清时县学、书院办学经费,主要来自民间捐赠的学产。石城群众自古热心办学,解放前,各姓公堂及一些乡绅富户,常向各书院捐赠膏火、采芹田,以扩学产。学产收入由书院掌管,作为山长薪金及在校儒生平日伙食、灯油费用。清道光年间,县学中每年可收租谷1400余石。至清末,乡间书院也大都有学田千担左右。直至解放后土改前,学产收入一直为办学经费主要来源。
   民间私塾,亦有由当地公堂置产开办者。
   民国二十六年(1937)由陈襄平等64人发起捐资,创建石城中学新校舍,陈独捐资2万元。三十一年沙塅民众募资7000余元,创办小学1所;前江民众亦捐资2000余元,供办小学之用。
   解放后于1983年成立县集资办学领导小组,当年集资91.33万元,翌年集资115万元,1985年集资30.4万元。解放后的民办学校经费及各校民办教师报酬,亦属群众集资办学范畴。
   勤工俭学
   解放后,自1958年起,全县各校开展勤工俭学,各中、小学普遍开办小型工厂、农场、畜牧养殖场。此外,还组织师生开展淘铁砂、垦山造林、小秋收等活动。各校基建亦自己完成部分劳动任务。
   据1985年统计,当年全县勤工俭学收入达3.48万元。
   学费
   明清两代,书院、私塾视学生程度向学生收取一定数量的学费,学费多以稻谷交纳。民国时及解放后,各校按国家统一标准向学生收缴一定的学费,供学校办学之用。
   二、学校建设
   民国初年,石城各地除6所书院和县城学宫明伦堂外,无专门校舍,其余学校均利用祠堂、寺观开办。抗日战争后,始由各地民众捐资,先后建起一批校舍。至1949年,全县计有
  校舍12667平方米,学校设备异常简陋。
   解放后,政府不断拨款添置学校设备、设施。至1978年,全县计有中学校舍10800平方米,小学校舍19610平方米,学校设备亦不断增加。1981年石城中学、城镇小学始行电化教学。翌年部分乡镇中、小学亦开展电化教学。1983年石中、城小等重点学校建设专用电化教室。迄至1985年底,全县共有校舍151682平方米。
   然而由于学生数量剧增,学校建设仍难满足需求,农村学校尤为简陋。至1985年底,全县计有校舍危房36780平方米,尚缺课凳桌2466套,正积极向社会广泛集资解决。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