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64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教师
分类号: G451
页数: 2
摘要: 明清儒学教育,书院教师称山长。清光绪年间,全县常年有山长10余名。县城琴江书院首席山长须有举人以上资格,其余亦须庠生以上者担任。
关键词: 教师 教育工作者

内容

明清儒学教育,书院教师称山长。清光绪年间,全县常年有山长10余名。县城琴江书院首席山长须有举人以上资格,其余亦须庠生以上者担任。
  民间私塾教师称塾师,俗称先生。据清光绪二十四年(1896)统计,全县有塾师60余名。塾师须具有庠生资格。
  清末小学堂教师称教习。据光绪三十三年(1907)统计,全县有教习30人,多为庠生。
  民国教师称教员,俗称老师。各校教员有为政府委任者,有从地方知识界遴选者,也有由校长自行聘请者。小学教员一般须有民国初年高小毕业或相当学历,但也有略识之无充任者。中学教员一般要求有大专或同等学历,抗日战争后也有放宽。
  民国年间几个年份教员人数统计单位:人年度(民国)小学中学合计十六 81 6 87 二十八 292 8 300 三十五 375 30 405 三十八 453 30 483 苏区列宁小学教员,须由贫苦工农出身的知识分子担任,由苏维埃政府指派。据1933年统计,全县有教员34名,次年增至65名。
  解放以后教师,俗称老师,亦有人民教师称号,幼儿园教师又称保教员、保育员。解放后公办教师均为政府委派,“文革”前中学教师由地区调配,“文革”后中、小学教师均由县文教局统一调配。1956年后增办民办小学,选配民办教师。国家分配的教师俗称公办老师。后因学校发展,师资缺乏,又从社会上招进一批代课教师。代课教师又有顶编代课老师与临时代课老师之分。1949年解放时,留用旧学校职工101名。以后经由社会招聘、师范学校分配,教师人数逐年增加,至1957年,全县计有公办中小学教师561名,到1962年已达809名。迄至1985年共计有各类教师2369名,其中公办教师879名,以工代教教师331名,代课教师480名,民办教师679名。
  1957年后始配职工业余学校专职教师,1985年有专职教师2名。
  由于学校发展较快,中、小学都出现师资不足与素质偏低现象。1985年小学师生比例仅为1∶33.81,中学师生比例仅为1∶21.15,都低于国家规定的比例。师资素质:按国家高中教师须有大学本科毕业,初中教师须有大学专科毕业,小学教师须有中专毕业学历的标准相比,实际相差甚远。据1985年统计,石城有高中教师68名,大学本科毕业者仅17名;初中教师262名,大专毕业者仅51名;小学教师1099名,中专以上学历者仅534名。总体上看,教师学历都没有“达标”。二、师资培训短期培训民国六、七两年(1917—1918),县曾开办合群工学,培训教师2个班,计150名。苏区时办培训班1期,培训列宁小学教师60名。抗日战争期间,几乎每年寒暑假都举办师资培训班。
  解放后,1950至1977年,每年都利用暑假组织老师学习。此后则于各公社设培训小组(辅导站),培训教师。1981年后,教育学校开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轮训教师。
  在职学习民国二十五年起创办小教通讯研究会,辅导小学教师学习。解放后各校建立星期六学习制度,中学以学校为单位、小学以辅导区为单位组织教师学习时事政治与业务知识。1981年后,教师的学习以自学为主,全县组织县、乡(社)、校三级教研网,开办观摩教学。县文教局、教研室、教育学校等单位,先后出刊过《教育辅导》、《教学通讯》等刊物,以供教师学习。
  离职进修民国二十六年、三十年,县先后选送部分小学教师,赴宁都师资培训班学习,学习1至2年不等,共培训教师30名。解放后,先后选送中、小学教师赴江西师院、教育学院及赣南教育学院等高校进修,共培训教师40余名。
  函授学习 1959年后推广函授学习,至1985年,全县教师中计有函授毕业生491名,其中中师毕业者436名,师院毕业者55名。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