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商品价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62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商品价格
分类号: F714
页数: 9
摘要: 清至民国初年,石城农副产品价格偏低,工业产品价格高昂。清道光十年,大布(粗棉布)每尺57文,民国十二年,大布每尺1角,竹布2角,花绒缎1.15元,稻谷每石(百市斤)8毫。民国二十四至二十八年间,物价基本稳定。稻谷每百斤1.5元,猪肉每斤0.17元,白棉布每尺0.1元,火柴每合0.01元。二十九年起,物价逐步上涨。解放初,由于民国时期带来通货膨胀的影响,一些不法商人大肆抢购物资,哄抬物价,一时物价波动甚大。与上年相比,大米下降46%,食油下降24%,猪肉下降19.5%,鸡鸭下降43%,其他农副产品下降4.5%。清末起,县内民族工商业逐渐兴起,经济有所发展,行业增多。为便于征收各种课税,
关键词: 商品价格 价格策略

内容

清至民国初年,石城农副产品价格偏低,工业产品价格高昂。清道光十年(1830),大布(粗棉布)每尺57文,民国十二年(1923),大布每尺1角,竹布2角,花绒缎1.15元,稻谷每石(百市斤)8毫。
  苏区时期,1933年,一块银洋仅能买到食盐1两,棉布5寸。
  民国二十四至二十八年间,物价基本稳定。稻谷每百斤1.5元,猪肉每斤0.17元,白棉布每尺0.1元,火柴每合0.01元。二十九年起,物价逐步上涨。三十年起,出现通货膨胀,至三十六年稻谷每百斤11.4万元,食盐每斤0.70万元,白棉布每尺0.66万元,火柴每合800元。翌年八月起,物价更是一日数涨。
  解放后,物价随各个时期生产情况的变化,曾出现几次起伏。
  解放初,由于民国时期带来通货膨胀的影响,一些不法商人大肆抢购物资,哄抬物价,一时物价波动甚大。
  1953年初,由于私商一度不愿经营,国营减少收购、减少库存、压缩资金,造成商品紧缺,供不应求。同年6月调整地区差价和城乡差价,配合组织货源、包销、加工、订货等措施,供求情况始有好转。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之初,农村出现一股吃空卖空之风,一时农副产品价格突降,猪肉(市斤,下同)由0.4元降为0.25元,鸡由0.55元降为0.30元。1961年后,物价猛涨,猪肉价高达8元、草鱼5元、鸡10元、红糖5元、月饼每块(重1市两)1.10元、南瓜炒肉(约1两肉)每盘5元,市场价格高出国家计划价几倍。时干部月工资只能买到一只母鸡。因此,国家对占城市居民生活支出60%的18类商品零售价格,按平价凭证供应。此外将少数几种商品实行高价供应,从高价糖果、糕点扩大到饭菜、烟酒、自行车、针织品。1963年物价下降,平价物资下降1.63%,高价物资下降37.5%,议价物资下降55.3%。1964年起,国民经济好转,牌价稳定,市价下降。与上年相比,大米下降46%,食油下降24%,猪肉下降19.5%,鸡鸭下降43%,其他农副产品下降4.5%。薯粉每斤仅0.23元低于牌价2分,红糖每斤0.65元,接近牌价,有的商品接近或低于1957年水平。
  [=此处为表格(表4—80 民国时期几个年份主要商品零售价格表)=] 单位:法币、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萎缩,商品紧缺,集市商品价格平均上升40%,比国家牌价高出90%,许多商品有价无货供应。
  1979年4月,提高猪、牛、羊、禽、鱼、蛋等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平均提高幅度为30%,超购粮在统购粮基础上加价50%。仅卖超购粮一项,全县农民增加收入20余万元。同年又提高粮食、猪肉、牛肉、鲜蛋、鱼等5种副食品及与此相关连的饮食、糕点产品的销售价,共计195个品种、229个价格,平均提高幅度为27.3%。从而改变了部分商品销售价低于收购价格的状况。为了补偿正常提价而增加的开支,同年11月起,国家对职工实行副食品价格补贴,每人每月5元。
  1985年,国家放开部分农副产品价格,取消生猪派购和凭证供应,实行肉价补贴。城市居民及职工每人每月补助1.20元,由粮食部门代发。
  解放以来,县内市场物价基本稳定。1985年与1950年对比,价格上升比较大的是农副产品:稻谷上升286.18%,猪肉上升315.38%,鸡上升300%,白莲上升406.67%,重纸上升261.11%。价格上升比较小的是工业品:白细布上升3.45%,士林布6.67%,絮棉54.87%,肥皂15.79%,火柴66.67%。价格下降的商品有:食盐下降62.5%,38码解放鞋下降2.67%,煤油降37.5%。
  [=此处为表格(表4—81 解放后几个年份主要商品零售价格表)=] 单位:元二、物价指数解放前,物价指数资料缺。
  解放后,以1952年作基期为100,至1985年为202.25,上升102.25%。其中:食品 [=此处为表格页(表4—82 石城县各类主要商品零售物价指数表基期1952年为100)=] [=此处为表格页(续表)=] [=此处为表格页(续表)=] [=此处为表格(续表)=]类上升193.07%,衣着类上升9.16%,日用品类上升25.57%,文教用品上升48.88%,燃料类上升7.86%,农具类上升258.89%,肥料类上升76.41%,农药及药械类上升60%,建材类上升233.42%。此外,服务项目收费指数也由1952年为基数的100,增加到1985年的110.05,上升10.05%。
  三、农副产品收购价解放前,农副产品由私商经营,产品大量上市时,私商压价收购,从无一定价格。
  解放后,农副产品由国家经营,从1953年起,国家对农副产品收购价格,进行过几次调整。以1985年与1950年对比,稻谷上升332.08%,大豆上升72.73%,茶油上升36%,晒烟上升78.79%,生猪上升55.18%,杉木上升120%。
  四、工农业产品比价解放前,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很大,农产品价格低,工业产品价格昂贵。以民国二十六年(1937)为例,白米一市斗,仅能换取白棉布2.1尺、食盐10斤、毛巾1.5条、牙膏2支、火柴5.6盒。
  解放后,1953年起,国家几次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使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不断 [=此处为表格(表4—83 解放后几个年份的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价表)=] 单位:元缩小,主要农副产品的稻谷与10种工业产品的比价不断缩小。
  1950年每百市斤稻谷,仅能换白细布10.1市尺、解放鞋0.65双、肥皂7.71条、火柴19.53盒、食盐7.33市斤、煤油4.58市斤、铁锅0.37口、红糖9.77市斤、重纸0.81刀、清凉油19.53盒。
  至1985年,用同样1百市斤稻谷则可换白细布51.97市尺、解放鞋3.56双、肥皂35.43连、火柴62.36盒、食盐103.93市斤、煤油38.98市斤、铁锅2.64口、红糖23.98市斤、重纸1.20刀、清凉油119.92盒, 一百市斤稻谷,1985年比1950年可多换2.6倍的日用工业品。由于交换差价的缩小,农民从中得到很大的经济利益,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解放后几个主要年份稻谷与工业品比价见表4—84。
  [=此处为表格(表4—84 解放后几个年份稻谷与工业产品比价表)=] 单位:元第三十一章工商行政管理清中叶以前,县内商品经济落后,无专门工商业行政管理机构。
  清末起,县内民族工商业逐渐兴起,经济有所发展,行业增多。为便于征收各种课税,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