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存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60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存款
分类号: F830.4
页数: 3
摘要: 民国二十九年(1940)九月,江西裕民银行石城办事处始办银行存款业务。其时存户少、数额小、存期短。至三十一年石城办事处代管金库后,开始办理财政存款。三十四年,吸收乡镇公益储蓄21.08万元。
关键词: 银行业务 存款结构

内容

民国二十九年(1940)九月,江西裕民银行石城办事处始办银行存款业务。其时存户少、数额小、存期短。至三十一年石城办事处代管金库后,开始办理财政存款。三十四年,吸收乡镇公益储蓄21.08万元。
  解放后,存款是银行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通过代理金库,执行现金管理制度和宣传鼓励人民储蓄等,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一、单位存款单位存款包括财政性存款、企业存款、农村存款。财政性存款又包括地方金库、财政预算外资金、机关、团体和地方基建存款等项;企业存款包括国营工农商业和城镇集体工商企业存款;农村存款包括乡镇集体所有制的企事业存款等。
  1950年开始执行现金管理制度,1952年6月成立金库,从此,对全县机关、团体、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除限额内的现金外,均须存入银行,它们之间的经济往来,除少量支付现金外,大部分通过银行办理转帐结算。全县存款年末余额由1950年的1.8万元(旧币折新币),上升到1965年的172.5万元,1982年上升为1327.3万元,1985年达2084.4万元。
  二、城乡储蓄解放前,裕民银行石城办事处虽办理储蓄业务,但是由于当时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人民参加储蓄很少。
  解放后,国家十分重视发展储蓄事业,并贯彻执行“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存户保密”的储蓄原则。1950年开办折实储蓄、单一折实储蓄和保本保值储蓄3种。1951年起,开办爱国有奖储蓄,以奖代息和定活两便的定额储蓄。年底,保本保值和有奖两种储蓄余额达9700元,占同期储蓄总额的82.8%。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和市场物价的稳定,1952年6月取消了折实和保本保值储蓄,全部转向货币储蓄,开办了定期定额储蓄、特种储蓄(以存定货、可以借贷),1953年增办零存整取有奖定期储蓄(俗称贴花储蓄),1953年冬,国家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银行密切配合,在农村开展了优待售粮储蓄,以高于普通储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利率,鼓励农民将售粮的价款储蓄起来,为来年春耕之用。到翌年春节前,全县共收储88622元。1956年增办活期有奖储蓄,1958年开展以集资兴办工业为中心的大办储蓄运动,举办了长期储蓄,当年储蓄余额比上年增加2.38倍。1961年起进入经济困难时期,物价上涨,反映在金融方面,出现存户纷纷取款,购置商品,至1963年储蓄余额降至15.2万元,社会上高利贷活动抬头。1964年,县内开展大办互助储金会活动,以制止高利贷,是年底全县有93%的国家机关和全民单位与67%的集体单位,组织了职工居民互助储金会,并在大的单位建立了储蓄代办所,小的单位建立了协储员,方便了储户存取,促进了储蓄余额逐步上升,由1963年的15.2万元上升到1967年的26.7万元。1968与1969两年大批干部和城镇居民下放农村时,储蓄又下降,1969年余额降至23.5万元。1979年起,储蓄余额大幅度上升,至1985年达1290.19万元(其中工商银行余额482.2万元,农业银行集镇余额233.65万元,农村574.34万元),比1979年增长7.46倍。
  [=此处为表格(表4—60 石城县银行存款统计表)=] 单位:万元 [=此处为表格(续表)=] 第四节贷款明、清时期,急需用钱者,多持物件向当铺典当,当期10天,1月、1年、2年不等,月利1.5%,最长当期为2年,期满后4个月为下限期,逾期未赎便为“死当”,当物归当铺拍卖。
  民国时期,民间有高利贷借贷,利息加三加五不等,还多要以田地或房屋作抵押。逾期未还者,则抵押物归高利贷者。此外,民间还有月会、七人会等,利息较轻。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