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商业网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56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商业网点
分类号: F713
页数: 2
摘要: 清至民国初期,县内网点无考。民国二十四年县内共有商业网点297个。其中县城169个,分布在西门至南门中正街、西门横街、东门旭华街、北门拱辰街等处。西门至南门街为闹市,铺店、规模、户数、资本均超过其他街道。农村集市网点128个,分布在横江、屏山、小松、高田、丰山等圩市。民国三十五年全县建有县合作社2个,乡镇合作社21个,一般合作社24个,私营商店352户,共计399户。其中,分布在县城有156户,分布在农村各集市有243户。此后,因时局动乱和捐税奇重,商业网点骤减,至三十七年全县仅剩商店176户,县城只有76户,与三十五年相比,缩减近50%。各代购代销店,从1983年起改为经销店,随后又改为个体商店。
关键词: 商业网点 易货贸易

内容

清至民国初期,县内网点无考。民国二十四年(1935)县内共有商业网点297个。其中县城169个,分布在西门至南门中正街、西门横街、东门旭华街、北门拱辰街等处。西门至南门街为闹市,铺店、规模、户数、资本均超过其他街道。农村集市网点128个,分布在横江、屏山、小松、高田、丰山等圩市。此后,随着经济的盛衰,商业网点各年有异。民国三十五年全县建有县合作社2个,乡镇合作社21个,一般合作社24个,私营商店352户,共计399户。其中,分布在县城有156户,分布在农村各集市有243户。此后,因时局动乱和捐税奇重,商业网点骤减,至三十七年全县仅剩商店176户,县城只有76户,与三十五年相比,缩减近50%。
  解放后,1950年全县有国营、私营商业网点913个,从业人员1231人。其中县城有网点231个,农村有网点682个。
  1956年,对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网点相应缩减,年底统计有443个,其中县城142户,分布在南门街、西门街、拱辰街、兴隆街等处,以南门至西门街为闹市。农村有301户,分布在各乡村集市。
  [=此处为表格(表4—39 1985年全民、集体商业行业分类表)=] [=此处为表格(表4—40 1968年供销合作社农村网点分布)=] 1958年冬,全县抽调一批商业人员大炼钢铁,大办工业,商业网点骤减,1959年商业网点减少到256个,比1956年缩减近半。
  1960至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商业网点相继撤并,至1962年全县商业网点仅剩155个。
  1965年,国民经济有所好转,全县商业网点略增,至年底有265个。
  1966年后,网点继续撤并,人员下放,至1968年底,仅存156个网点。其中县城21个,农村有供销社15个,分店24个,代购代销店96个。
  1978年后,商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国营、合作、私营多种商业经济成分同时发展。至1985年,全县商业网点发展到1548户,从业人员4780人。按经济性质区分有全民商业66户,从业人员1059人,网点多分布在县城街上;集体商业51户,从业人员882人,网点多分布在各乡(镇)集市上;私营个体商业1431户,从业人员2839人,分布在城镇419户,从业人员797人,农村1012户,从业人员2042人。全县每千人有商业网点6个。
  各供销合作社,一般均设有批发、布匹、百货、生资、文具、日杂、五金、交电、收购、饮食、烟酒等门市部。
  各代购代销店,从1983年起改为经销店,随后又改为个体商店。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