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的县城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548
颗粒名称: 解放后的县城建设
分类号: TU98
页数: 6
摘要: 解放后,根据人民政府城建规划要求,几经扩建,至1985年底止,北、东部城墙城门,因防洪需要而保留,并建房于其上;西、南部城墙全部拆除。城区范围,北起小溪公路桥,南至石公滩,东临琴江,西至过境公路向西平均垂直延伸200米处。面积约0.8平方公里,比解放前扩大了3倍。楼舍建筑、街道路面、环境卫生、文化娱乐等条件有较大改善,机械、化工、食品、制药等工业企业亦有较大发展。新型的山区城镇正在形成。
关键词: 城乡规划 城乡建设

内容

解放后,根据人民政府城建规划要求,几经扩建,至1985年底止,北、东部城墙城门,因防洪需要而保留,并建房于其上;西、南部城墙全部拆除。城区范围,北起小溪公路桥,南至石公滩,东临琴江,西至过境公路向西平均垂直延伸200米处。面积约0.8平方公里,比解放前扩大了3倍。楼舍建筑、街道路面、环境卫生、文化娱乐等条件有较大改善,机械、化工、食品、制药等工业企业亦有较大发展。新型的山区城镇正在形成。
  街道建设琴江路该路位于城区南部。1953至1954年,城关区人民政府根据县人民政府街道建设规划,首先对西门街(解放前称中山路,1966年改八一路),进行拆修扩建,宽约5米,由原丁字路口至西门桥头长约百米。1958年对南门街、县前街(解放前称中正路),1966年改八一路)进行大规模拆修改建。凡属民房、私人店铺,拆后均由县和镇人民委员会妥善安排。当年修通改直,与再拓宽的西门街连接,铺设碎石路面,至1967年陆续铺筑宽8米水泥路面。1969年小西河水泥桥建成,复与西华路相交,东至琴江大桥头,长约350米。1981年9月改名琴江路,为城镇商业及农贸中心。
  [=此处为表格(表4—37 1985年石城县主要街巷一览表)=] [=此处为表格(续表)=] 西华路该路位于县城西侧,沿广瑞过境公路,北起小溪公路桥,南至石公滩,长1875米。此地段原除琴水、司前两个城郊居民点外,全为农田、荒坝、乱葬岗。1958年起,一些县属行政、企事业单位于公路两侧开拓兴建,渐成街道,宽约30米,命名跃进路。1982至1983年先后铺筑北起粮油加工厂、南至公路段水泥路面长1530米、宽10米。至1985年,三四层楼房耸立,宽敞整齐,新型街道形成。
  东华路该路斜贯老城区,由百货公司(原忠孝路)至县政协、检察院(原学前路)至广播电视局。西门横街(原复兴路末段)三段拆通连接修建而成。西段与西华路连接,南端与琴江路连接。1975年以前,整修加宽为泥沙路面,1982年相继铺筑水泥路面,宽7.5米,同年为装修地下总排水道,拆迁采芹祠一片房屋,改建街道。东华路横穿琴江路,形成十字街,南小溪河建桥后,复延伸至县民政局招待所门口,全长约580米,党、政、军、公、检、法等机关均设此路,为全县政治中心。
  东南路该路位于城区东部,其南段原为清代县署所在,民国初期烧毁,后改为圩场。1950年建成约三四十米长之短街,北端仅与桂花巷接,称菜市场,1954年改解放路。1981年扩建街道时,拆迁桂花屋左侧民房修通街道,同年9月改称东南路。北段与东华路相交于县人大常委会大院门口,南段与琴江路交会于琴江大桥头,同年铺筑水泥路面,宽7.5米、长150米。
  在改建、新建主要街道的同时,对小街、小巷如金华路、东河、西南、小西、桂花、莲塘等巷亦进行一番整修,在空坪余地上已建起楼房,面貌为之一新。
  附:1985年县城平面图房产管理解放初,对接收民国时政府房屋和没收地主部分房屋,由县财政科委托各区人民政府代管。其时,县城有公房19131.15平方米,各乡14476.20平方米。1956年后,县城公房由县财政局指定专人负责公房调配、租赁、维修、收缴租金等,各乡(公社)公房仍由各乡(公社)代管。1968年财政、税务、银行合并成立革委会,设房产办公室,隶属县财经服务站财税组。1972年11月财政、税务、银行分开,房产管理归口县财政局。1973年设立房产公司。1984年机构改革中,房产公司隶属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现有职工6人。
  1982年以前,由于对公房数和所属权不明等原因,管理较为混乱,分配、维修均不及时。1982年6月,县人民政府颁发《石城县城镇公房管理细则》,明确规定房产公司职责范围、公房调配原则等。执行《细则》后,调整统一租金标准,每平方米非住宅为四、五、六角(调整前二角四分);住宅四、六、八分(未变);新建混合结构一角。
  供水供电供水明清时城内有县衙井、十字街井(东门)、五家井、吴家井(今城小内)、胡家井(花坪子)、城隍庙井等6眼水井,至1960年前仍保留有十字街井、吴家井、胡家井、城隍庙井供居民使用,机关单位自挖水井20余眼。之后,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这些水井逐个填塞,城镇居民大都饮用河水。为杀菌免疫,县防疫站每日指派专人于四城门口,向水桶内投放适量漂白粉消毒。
  1964年,县政府投资5万元打井装机,建起高23米、容量50吨水塔1座。主要供应县政府、招待所、公安局等单位。
  1968年,县医院于后面山顶建起容量60吨高位水池1座,仅供内部使用。
  1971年,县银行、林业局、药材公司、税务局、手管局、搬运队等单位,集资2万元,于骑马岭半山建成1座容量150吨高位水池。
  1973年4月,成立自来水公司,县财政拨款7万余元建自来水厂。1974年正式向县城各单位和居民供水。井泵设计容量日产800吨,实际枯水季节不到500吨,全年供水约10万吨,由于水源不足经常断水。
  1983年自筹资金12万元,省、地建委各拨款4万元,根据水源、水质化验,选定北门外琴江西畔,新建自来水厂,1984年建成投产。至1985年,(含县人民医院、轴瓦厂)有水井3眼、泵房3座,日总产2200吨;水塔4座,总容量660吨。铺设主管道共长4000米,其中直径300毫米,长800米;直径150毫米,长1700米;直径100毫米,长1500米。年供水量约52万吨。并在老坑背、官场坪、西门、南门、桂花巷、县政协旁、小西巷等处建有供水亭。
  为保证水质符合卫生标准,自来水公司在建厂前曾采样送南昌、南京防疫和地质部门化验水质,主要指标符合饮用标准。除县防疫站坚持每年定期检验水质外,并采样送地区防疫站进行鉴定。
  1985年,自来水公司有职工17人,其中技术员1人,技工10人。
  供电石城用电,始于1957年。是年下半年建成火力发电厂,装机容量50千瓦,日供电量200度,仅供县城几个主要单位照明用电。
  1963年,黄坊琴口水电站建成,装机2台,容量480千瓦,年发电量99600度,日供电量计273度,解决县城机关及部分居民照明用电。
  1975至1982年,岩岭二级电站、一级电站先后建成,用电普及,但枯水季节城镇供电仍感困难。
  1985年发电量为932.4万度,城镇照明年供电量238.8万度,工业年供电量248.4万度,生活用电量10万度,大街小巷装路灯70余盏,1983年起,四条主要街道改装水银灯35盏,白炽灯2盏,月耗电量为3000至4000度。
  电价:生产用电、自装变压器每度0.18元;照明用电每度0.25元;生活用电每度0.05元。
  公共设施解放前和解放初,城镇公共设施简陋。1956年始建公厕、垃圾箱等,城镇卫生状况有所好转。1980年12月,琴江环境卫生管理所成立,置小四轮垃圾车1辆、大板车5辆,有职工25人(其中清洁工22人),环境卫生面貌得到较大改观。至1985年底,有公共厕所6处,公共垃圾箱33个。
  解放前,城镇有地下排水沟2条,分别由南门范家屋、西门小西巷排入小西河。
  解放后1958至1983年,县人民政府先后拨款8.29万元,疏通旧沟和开建新沟,现有排水沟7条,总长4490米,新旧水沟交错,地下水排泄通畅。
  防洪县城自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至清道光初年,洪水多次冲决城垣,毁坏房屋。
  为防洪固城,“乾隆八年(1743)二月……大兴役作……由北关外左至东关下,右至小西门城垣颓处,悉深桩(松)稳石,修理完整,更将兴隆街背小溪右清源庙前之水仍归隘上入大河,夹岸皆甃以石”。
  乾隆三十年,洪水再毁城,于清源庙前砌石为堤坝,以遏大小溪流,沿北内外皆作圩堤。之后,历十余年虽经大水,城得稳固。
  至道光初年,知县朱一慊任内,为防大河之水内侵,率民于北门外筑石坝1道,继筑石堤长9丈,高8尺,全城“免于鱼”。
  清末民初,县人、省自治研究会会长黄大壎、省议员黄信斯,由省府争得一笔水利拨款,倡首重修仙源坊两坝,并添筑一坝,合称“仙源坊三坝”(俗称三摆)。同时为防洪固城,又建筑起东门条石码头,两岸洪害得以遏止。
  解放后1966年,琴江镇人民委员会动员居民380人,及县属机关职工轮流参加义务劳动,于小西河沿岸砌筑石堤,填造土石方1.27万立方米。
  1983年,拟修建自琴江大桥头至石公滩沿江河堤。同年成立石城县南门河堤修建工程指挥部,计划总长770米,财政拨款14万余元(含拆迁费5.6万元)。工程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工程于1984年底竣工,计砌筑石堤、水泥栏干长320米,高5米,填造沙石土方18427立方米,面积1.5万平方米,为新建沿江路提供条件。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