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邮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535
颗粒名称: 第二十三章 邮电
分类号: F632.756
页数: 7
摘要: 南宋宁宗年间,置迎恩驿。后陆续设置迎恩铺、桐岗铺、枣木铺、秋县铺。至清顺治年间,以上驿铺俱废,仅于县谯楼外设总铺,县西设杉柏铺、半迳铺。乾隆年间,增设急递铺传送官府紧急公文,配备走递人夫4名,差马2匹,马夫1名,县前总铺设铺司1名,僻递铺每铺各设铺兵2名。道光年间,撤急递铺、县前总铺、杉柏铺、半迳铺仍各设铺兵2名。三十七年,石城邮局降为四等局。1949年石城解放,接收旧邮局。1969年12月,邮电局分为邮政、电信两局,邮政局隶属省交通邮局管辖,电信局实行军管归县武装部领导。其中省际1条,隔日班;省内3条,每日班2条,隔日班1条;县内5条,4天1班。报刊发行除“文革”期间数量下降外,均为逐年增加。
关键词: 邮电经济 邮电业

内容

南宋宁宗年间(1195—1224),置迎恩驿。后陆续设置迎恩铺、桐岗铺、枣木铺、秋县铺。至清顺治年间(1644—1661),以上驿铺俱废,仅于县谯楼外设总铺,县西设杉柏铺、半迳铺。乾隆年间(1736—1795),增设急递铺传送官府紧急公文,配备走递人夫4名,差马2匹,马夫1名,县前总铺设铺司1名,僻递铺每铺各设铺兵2名。道光年间(1821—1850),撤急递铺、县前总铺、杉柏铺、半迳铺仍各设铺兵2名。
  民国七年(1918),始设县邮局,为三等局,驻县城自由路36号(今人大常委会大院)。二十三年,设长途电话、电报代办处,驻陈家祠(今工商行政管理局),隶属广昌电信局。同年,县政府成立电话班,驻北门张家祠(今财政局宿舍址)。三十七年,石城邮局降为四等局。
  1949年石城解放,接收旧邮局。1951年4月,长途电话、电报代办处与邮局合并成立石城邮电局,驻徐家祠(今桂花巷口,县邮局职工宿舍址)。1953年,县政府电话班并入邮电局。1969年12月,邮电局分为邮政、电信两局,邮政局隶属省交通邮局管辖,电信局实行军管归县武装部领导。1970年,邮政局改称人民邮政服务站。1973年,邮政、电信合并复称邮电局。1982年于西门口新建邮电大楼(西华路48号)1幢,占地面积3869平方米,1984年迁入使用。
  1983年,局内设办公室、财供、业务、技术、农话4股,全系统共有职工135人(局机关80人,基层55人),其中技术员5人。
  乡镇邮电所: 民国二十四年(1935),小松、屏山、珠坑、丰山、高田、岩岭、木兰、横江、大由先后设立邮政代办所或信柜,其业务均委托各地店铺代办。
  解放后,1953年,各区乡集镇设立邮政代办所,业务仍委托私人店铺。1955年至1972年先后成立横江、屏山、小松、大由、高田、丰山、洋地、龙岗、岩岭、木兰、长乐、珠坑、坝口邮电所,全县邮电网形成。除坝口邮电所因“807”矿(石城钽铌矿)自设交换机,不办理长话和保价业务外,其余各所均能办理各种邮电业务。至1985年,共有职工55人,建筑面积2478.2平方米。
  第二节邮政一、邮路民国初年以前,以县城为中心,设3条驿路:东北经小松、桐江达广昌驿前;西南经屏山、龙岗至瑞金县壬田;西经沙塅、半迳至宁都固厚。
  民国七年(1918),石城成立邮局后,驿路改称邮路,至三十三年,石城共有隔日步班邮路9条。其中省际1条,隔日班;省内3条,每日班2条,隔日班1条;县内5条,4天1班。
  省际:石城—石碧—禾口—宁化,由宁化派班。
  省内:石城—小松—驿前—白水—新安—广昌。
  石城—沙塅—固厚—宁都。
  石城—横江—沿岗—壬田—瑞金(隔日)。
  县内:横江—屏山。
  屏山—大由。
  大由—秋溪。
  石城—丰山—高田—岩岭。
  县城内邮件,由邮局负责投送。乡间邮件由群众自取。
  苏区时期,国民党封锁苏区断绝邮政往来。当时,通外县的邮路仅屏山至宁都,县内有县城至大由、龙岗、横江等邮路。
  解放初,邮路照旧。1952年,邮路调整为6条,省际隔日,省内每日,县内隔日,仍为步班。
  省际邮路:石城—宁化石碧。
  省内邮路:石城—宁都县新圩。
  石城—小松—驿前。
  县内邮路:石城—珠坑—横江—龙岗—大由。
  石城—坝口—丰山—高田。
  横江—洋地。
  调整后,通邮面比前有所扩大,县内通邮的乡镇从原来23个,增至33个。交换次数提高,原三天投一次的17处,降为14处。邮路总长853公里。
  1956年5月1日,广(昌)石(城)公路通车后,石城至广昌、宁都的邮件改为委托车站代办。1958年下半年改用自行车隔日专程到广昌黄东门接送。1959年冬,上级拨给石城摩托车1辆,用以至广昌接送省报邮件。1962年,石城至广昌一路改为自办汽车邮路,石城至赣州仍委托车站代办,县内至各所邮路,逐渐改为委办邮路。1965年,设石城至宁化委办邮路一条。至1985年,县内有投递线路67条,总长1490公里。其中委办汽车邮路215公里;自行车投递线路40条,计957公里;步班投递线路21条,计318公里。通邮面达全县15乡镇、138村、1585个村民小组,占全县村民小组总数的85%。
  投递频次: 每日班:15乡(镇),19村,161个村民小组。
  隔日班:111村,1343个村民小组。
  隔2日班:8村,24个村民小组。
  第二日可见省报者计5乡(镇),6村、34个村民小组:三日以上者计10乡,173村1845个村民小组。
  二、邮政设备解放前,邮政设备简陋,古代驿站,以马为主要递送工具,民国时期,靠人力担运递送,全县仅有几只木质信箱。
  解放后,初期仍以人力担运为主。1956年起,县外委办车辆传递,县内逐渐以自行车代步传递。
  至1985年,设备置有信函分拣阁8台,保险柜13只,铁皮箱15只,包裹收计机1台,2公斤信函秤15台。铁质信箱45只。
  三、邮政业务函件古代驿站只传递官府文书,不办私人信件。民国七年(1918),县邮局始办平信、挂号信、明信及快信业务,后又增办新闻纸印刷品、明信片、出售印花税票等业务。三十六年,开办国内保价信函。
  苏区时期开办平信、单挂号、双挂号、普通快信和特别快信等业务。函件收费:平信铜元9枚,单挂号18枚,双挂号36枚,挂号信内可装寄苏区纸币。
  解放后,1950年开始执行全国统一邮政资费标准,开办盲人读物、事务文件、国际平信及国内航空与平快信等业务。1953年后,代售印花税票,停办快信(含平快信)。1959年冬增办特种挂号,规定特挂可寄各种票证,保价信函可装寄16元以下现钞及有价证券,1960年取消这一规定。1966年9月1日起,免费邮寄《毛泽东选集》,1969年10月1日取消。
  为方便群众投邮,偏僻山村亦设有信箱和邮票代售处。函件业务逐渐增长,1949年4500件,1950年13675件,1955年72430件,1959年214413件,1961年231936件,1979年272482件。1985年410152件,为1949年的91倍。
  包件民国邮政开办普通、航空、保价等包件业务,但业务量极小,年收寄量不上200个。
  解放后,1952年增办收货价业务。1977年始办乙类保价包裹业务,并实行收取逾期保管费的制度。1980年4月起,收取送包费。1979年,包件收寄业务增加,商品包裹比重增大。1985年出口包件4710件,进口6684件,转口8285件。
  报刊发行由邮政发行报刊,始于苏区时期。当时曾发行《斗争》、《红色中华》、《红星报》等报刊。民国二十四年(1935)后发行《中央日报》、《东南月报》等20余种报刊。
  解放后,1950年初,县委成立党报发行委员会,具体业务由邮局负责。当年发行报纸316452份,杂志2512份,1953年起执行全国报刊统一发行制度,一切公开发行报刊皆由邮局办理。1954年实行破季破月收订制度。1984年下半年开办报刊零售业务。
  报刊发行除“文革”期间数量下降外,均为逐年增加。1955年发行各种报刊345600份,1968年1011742份,1969年比上年下降近50%,仅504564份,1973年有所回升,发行1150394份,1979年发行1671789份,1985年,发行报纸计364种,2130573份,杂志1128种,298677份,流转金额184378元。
  机要通信 1957年,中央决定机要通信转交邮电部门办理,并规定投递单位限于县团级以上。1958年扩大至公社一级。1970年恢复为县团级至今。
  汇兑民国七年(1918),邮局开办国内普通汇兑、定额汇兑。苏区时期,亦设纸币汇兑业务。民国二十三年开设电报汇兑。
  解放初,汇款最高额50万元(折新币50元),电汇经局长审核。1953年,最高限额为300元,机关团体企业汇款由银行办理。1954年10月,实行凭证兑付。1955年,各乡代办所转为邮电所后,亦可办理普汇。1957年执行进出口汇票四线合一的检查制度。1965年4月1日,开始改用“信封式汇款通知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汇兑业务猛增。特别是1981年8月1日,汇款限额扩大为5000元(仅限县局办理),后定额汇款日渐增多。1985年出口汇票17176张,进口汇票9217张,分别比1980年增加44.2%和6.8%。
  军人免费业务苏区时期,红军将士和家属通信免费。解放后,1953年起,实行战士平信免费。1969年4月停办,1984年10月又恢复。
  代办储蓄1951年5月开办,1953年9月停办。
  第三节电信一、电话长途电话民国十三年(1924),赣军第四师驻瑞金、石城、宁都期间,曾架设瑞金至屏山长溪军用电话线路1条,部队撤离时,线路亦拆除。
  二十三年,交通部电信管理局架设广昌至石城长途线路1条,装单机1部,经广昌电信局接转。二十七年,架设石城至宁都双铁线线路,仍经广昌接转。
  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电信业务。1951年安装6门长途磁石交换机1部,对原线路进行了维修整顿。1961年,配合备战架设石城至宁化禾口、高田至宁化安远、横江至宁化淮土、洋地至长汀铁长、洋地至宁化治平、洋地至瑞金日东联防线路。1965年,拆除石—广线路,留驿前—小松联防线路,增加石城经宁都赣州无线电路1对。1972年,石城至宁都线路换用铜线,为开通载波电路打下基础。1977年1月1日,开通石城至赣州直达电路3条,始用载波电路。石城至宁化、宁都仍为实线电路。1984年,换装40门长途交换机1台。同年12月1日,开通12路载波机,计有长途电路9条,其中载波7条(石城至赣州4条,石城至宁化、宁都、瑞金各1条),实线电路2条(石城至宁都、宁化各1条)。
  1951年,石城长途电话计费业务仅1200份,1976年,业务量增至13409份,1984年,12路载波开通后,1985年长途去话业务增至36070份,进口长话32625份,转口2959份,相当于1975年3倍多。
  农村电话民国二十三年(1934),县政府电话班装有10门总机1台,5门机5台,总容量35门,安装单机26部。到三十二年12月,能通电话的乡镇有琴江镇、丰山、小松、大由、横江。三十五年,通话乡镇16个,线路总长236.7公里。后因杆线多年失修,单线回路杂音严重,通讯质量差,单机下降到19部。
  解放后,1953年,县政府电话班并入邮电局。1954年,安装50门总机1台,农村、市话合用。1955年,横江邮电所安装20门总机1台,县内共架5条单线电路,全长133.8单线公里。
  县城—屏山、大由、龙岗。
  县城—珠坑、横江、秋溪、洋地。
  县城—丰山、高田。
  县城—小松、木兰。
  县城—沙塅。
  1956年,屏山、小松、丰山装设交换机,并全面整修线路,架设县城至横江第一条双线中继线。全县各乡之间皆可通电话,用户比上年增加6倍。1957年分别架设县城至屏山、县城至丰山双线中继线路,并将沙塅、小别直属乡单线线路改为双线。1958年洋地、珠坑、岩岭装设交换机。1959年架设县城至小松、县城至大由和丰山至高田的中继线路,并在桐江、木兰、岩岭、坵坊、城郊5个公社安装交换机。至此,农话交换机总容量385门,电话机246部;全县社社有总机,97.3%的生产大队装有电话机;架空明线杆路总长574.5公里,其中中继线路119.6公里。
  1962至1975年,杆路经过调整维修,从中继线到用户均为实双线,排除了通话互相干扰和断音的障碍。1975年,全县共有农话交换机13台,总容量536门,电话机333部,杆路长381公里,中继线路243公里,架空明线2条,长455对公里。全县111个生产大队,有102个装有电话。1977年县局自筹资金因陋就简,自办水泥电杆厂,10月投产后,木质电杆逐渐为水泥电杆所替换。至1985年,县城至小别、小松、坝口、丰山、高田、燕首中继线路143.6对公里,全部换上水泥杆。全县杆路总长375公里;架空明线2条,总长671对公里;中断线长度353对公里。丰山、小松、高田、横江、龙岗、大由等邮电所街旁安装电缆,总长6.7公里。农话交换机总容量510门,实占容量321门,电话机273部。40个村,1个村民小组可通电话。
  会议电话系邮电局之特别业务。1957年,县局购进一部会议电话终端机,直流会议电话扩音机,租给党政机关召开电话会议专用。1977年,县局科技人员试制成功“音频双向电话会议终端机”。1984年,邮电大楼建成后,专门设立电话会议室,并增购1部24门会议电话汇接机。
  市内电话民国时期至解放初,县内长话、农话、市话无明显区别。1953年,装30门磁石交换机1部,立杆12根,并开始市内并装工程。1954年1月工程竣工,换装50门交换机,单线改为双线,市内电话从长话、农话中分出,1959年改装159门交换机,并开始装设配线架。1963年交换机改为200门,1974年又改用300门,1976年再改为460门。1977年起,市话线路先后换上水泥电杆,杆路长7.1公里,计费用户169户。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用户增多,并出现私人用户。1982年交换机改装500门实占487门,市内用户装机411部。其中计费用户340部,杆路长6公里、电缆长度4.6皮长公里。实现市内电话电缆化,安全维修设备亦配套齐全,装有700回线安全防雷设备,单机全部安装保安器、测试仪表等。
  电话收费市内电话实行固定租费,机关、企事业用户月租13元,私人月租8元,电话会议收费从1976年起,每分钟收费0.05元。
  农村收费标准:1976年6月30日以前,按固定月租收费。7月1日起,实行固定月租加农话计时,分甲、乙、丙三类,通过第二交换机的加收计时费、计次话费。1983年取消丙类月租。
  [=此处为表格(表4—36 1985年邮电所交换机装设统计表)=] 二、电报民国二十三年(1934),石城至广昌线路架通,石城开始经办电报。电报由电话传至广昌发出。二十七至二十九年,石城发往外地电报仍经广昌发出。石城至宁化的电报,直接话传。种类有普通、加急两种,以私务电报居多。二十九年五月一日,军队无线电通讯大队第五九分队驻石城,仅限军事通讯。
  解放初,石城电报仍经广昌转发,至宁化电报仍为直接话传。1951年,拍发电报1050份。
  1959年,开始安装“莫尔斯”人工报机,开通宁都到赣州电报电路1条,石城至宁化、宁都话传电路各1条。当年发报3958份。
  1964年7月,新装15瓦无线电台1部,增加至赣州无线电路1条,1966年停用。
  1974年,恢复使用15瓦无线电台,电路调整为3条,即:石城至赣州有线、无线各1条,石城至宁化话传1条。
  1979年5月1日装配国产“B0055”型电传发报机1台,人工报机停用。
  1985年,拍发出口电报24671份,进口电报24225份,转口电报13627份,收费24120元。
  石城县委、公安局自1984年1月24日,有自备传真电报。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