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路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522
颗粒名称: 陆路运输
分类号: F54
页数: 3
摘要: 肩挑解放前,进出口物资除船只运输外,大多靠人力肩挑。不少贫苦百姓为谋生计终身以此为业,工具有扁担、角箩、络脚等。
关键词: 公路运输 陆路运输

内容

肩挑解放前,进出口物资除船只运输外,大多靠人力肩挑。不少贫苦百姓为谋生计终身以此为业,工具有扁担、角箩、络脚等。
  人力独轮车运输民国二十四年(1935)开始,有手推木制独轮车,从广昌运货入境。三十四年,小松、桐江始有手推木独轮车2辆。
  解放后,手推独轮车逐年增多,车轮由木制改为胶轮。独轮车载重150公斤左右,多用于运送坑木、枕木出山。1983年仅坵坊、沙塅等地有独胶轮车100余辆。
  人力双胶轮板车运输 1958年,县搬运队置板车4辆后,板车数量日渐增多。1965年全县有板车67辆,1985年增至1367辆,凡公路修通处均有板车运输。板车载重300公斤。
  自行车、摩托车运输六十年代起,自行车作为短途交通工具,数量逐年增加。八十年代初期,私人开始购置摩托车,亦参加运输。至1985年底,全县共有自行车21676辆,摩托车111辆。
  (二)汽车运输经营单位石城汽车站建于1956年4月。站址原在县城西外伊公庙(现交通运输公司),隶属赣州地区运输公司。1964年8月迁入新建汽车站(西华路99号)。1968年隶属石城县交通运输服务站。1972年3月恢复原建制隶属。现有职工34人。
  石城县汽车队成立于1960年8月,原称车队,归县委农业指挥部领导。1974年1月,县车队并入汽修厂,称“石城县汽车队”,归口石城县交通局。1980年5月,恢复石城汽车队与县汽车修理厂合并为两块牌子一套人员,隶属县工业局。截止1985年,共有各种车辆19辆,总吨位72吨,其中有40座位大客车1辆。
  其他运输单位省地驻县交通运输机构有:省汽车运输总公司石城保养场厂车队、石城钽铌矿车队。县属专业车队有:县粮食车队、林业车队、生产资料公司车队。近年县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各乡镇农机站及一些个体运输户,亦购车参与运输。
  货运民国二十四年(1935),广石公路竣工后,因路基差,首次运货,返回途中于磜脑翻车,从此车停路毁。
  解放后,1956年5月1日广石公路通车,开始办理汽车货运。
  1958年,赣州公路运输分局拨来美国造雪佛莱载重3吨木炭车1辆(旧车),年运货560吨,占全县水、陆货运总量31901吨的0.02%。1960年,成立石城县汽车队(1978年改称石城县汽车修配厂),共有破旧汽车3辆,载重共9.5吨,年货运量1702吨,周转量177556吨公里。
  1961至1985年,先后有军车连、中粮车队、华东车队、石城长乐保养厂车队,赣州地区林业汽车连、九〇九地质队与钽铌矿部分车辆,也参加县内物资运输。
  1975年全县共有汽车100辆,其中社会车辆37辆。1983年,全县拥有各种机动车221辆,其中大小型载重汽油车143辆,总吨位计805.5吨,大小载重柴油货车7辆,总吨位计38吨。年货运量13699吨,周转量1522万吨公里。此外,全县有大中型拖拉机98台,手扶拖拉机438台,每年有10个月左右参加物资运输。至1985年底全县拥有各种机动车828辆(含未参加年审、封存报废等81辆),其中集体70辆,占9.2%,个体联营户242辆,占31.6%。年运输量达49978吨,周转量8683642吨公里。
  客运 1956年5月开始经营汽车客运。当时仅有石城至赣州一线,隔日班。从赣州发车,途经赣县、于都、宁都、广昌到达石城,全程299公里。1958年1月,改为每日班。
  1963年,县公路网络基本形成。石赣线路改经瑞金,增开至宁化县、广昌县。本县高田公社每日班车,南昌隔日班车。1972年增开至瑞金、宁都及本县岩岭每日班车。1980年始用40座大客车,宁都、宁化改为每日两班。1984年增开小松每日班车,至瑞金改为每日两班。1985年1月至宁化改为每日3班,至南昌改为每日班,9月开辟县城至大由客运循环线路,10月至宁化改为每日4班。
  自1956年5月始营汽车客运至1985年,客运量逐年增加。1956年客运量为1384人,周转量为99752人公里。1978年216533人,周转量为7417057人公里。迄至1985年,石城有驻点客车8辆,每日开出24班次,年客运量790762人,周转量2565万人公里。
  1983年,客运除省汽车运输公司石城汽车站经营外,还有县车队、小姑、横江、岩岭等乡先后购置客车,经营县内短途客运。
  [=此处为表格(表4—33 1985年石城汽车站直达班车线路车次表)=]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