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养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521
颗粒名称: 公路养护
分类号: U418
页数: 2
摘要: 1956年5月,石城成立民办公助养路队。1958年5月转为全民性质,隶属宁都养路段。1960年5月,成立石城养路段,隶属赣州地区公路总段。下辖桐江、长乐、燕首、珠坑、秋溪、龙岗6个基层养路队和1个桥梁工程队。1971年设观下养路队,1974年成立机修站。1976年全省统一规定改称“公路段”。段址驻西华路169号。1985年全段共有职工59人,其中助理工程师1人,技术员5人,助理会计师1人,养护广瑞、石宁()公路石城境内69.13公里路段。县乡公路管理站县乡公路管理站前身为石城县公路修建委员会,成立于1955年12月,隶属县人民委员会。赣州公路总段按每公里月补10元标准,拨给养路费。
关键词: 公路养护 道路维修

内容

1956年5月,石城成立民办公助养路队。1958年5月转为全民性质,隶属宁都养路段。1960年5月,成立石城养路段,隶属赣州地区公路总段。下辖桐江、长乐、燕首、珠坑、秋溪、龙岗6个基层养路队和1个桥梁工程队。1971年设观下养路队,1974年成立机修站。1976年全省统一规定改称“公路段”。段址驻西华路169号。1985年全段共有职工59人,其中助理工程师1人,技术员5人,助理会计师1人,养护广瑞、石宁()公路石城境内69.13公里路段。
  县乡公路管理站县乡公路管理站前身为石城县公路修建委员会,成立于1955年12月,隶属县人民委员会。1976年广石公路工程结束后,业务移交县交通科,更名“石城县县社公路桥梁队”,1980年8月改称“石城县县社公路管理站”,1984年4月又改称为“县乡公路管理站”,为县交通局内设事业机构,负责全县县乡公路养护。
  省公路养护广石公路通车后,工业交通局从城关、小松区抽调民工12人组成民办公助养路队,雇请临时技术员1人,养护公路23.31公里。赣州公路总段按每公里月补10元标准,拨给养路费。
  1970年以前,公路养护条件极差,养护工具全是手工工具。
  1960年,每队仅有板车一辆。1961年,赣州公路总段拨给苏制三吨汽车1辆,为各队运送材料。1970至1979年,每队陆续配备养路车一辆,用于回砂及短途运料,从而结束了肩运材料、手工回砂、上下班步行、路上午餐午休的历史。
  至1985年,全段新建道班房8幢,机修车间1幢。养路设备有解放牌汽车、翻斗车、农用双排座工具小汽车各1辆,小四轮养护车8辆,柴油机1台,碎石机、凿岩机各2台,水准仪1架,机修设备有普通车床、牛头刨床、煤炔发生器、电焊机等,实现了养护工具半机械化,护养工作一条龙。公路养护效率和质量显著提高。除全面整治加铺路面外,改造急弯,陡坡13处。实现桥涵永久化,筑砌条石、片石路沿3.5公里。1982年铺设县城地段水泥路面1.53公里。
  1962至1983年石城县公路段连续被评为省、地、县先进单位,1977年,全段职工51人,在好路率保持80%的基础上,自力更生完成改弯降坡工程5处,完成土石方1.08万立方米,自砌挡土墙1100余立方米,为国家节约工程费25227元,人平节约495元。1978年5月,国家交通部授予该段“大庆式企业”称号。
  县、乡公路养护 1961年开始,设专业养路队(原称公社公路养路队),负责养护县、乡公路、桥涵,直属县工交局领导,实行工资制。经济来源除上级拨给养路补贴费外,不足部分由县征收养路附加粮解决。
  翌年停征养路附加粮,改为工分制,养路报酬由国家补助,公社、大队负工分分值。养路材料、工具、住房、药杂费及桥涵修建,由县交通局统筹解决,养护实行责任包干。
  1985年,县乡公路管理体制下放到乡。全县共有县乡公路养路队(组)21个,常年固定94人,养护县、乡公路19条,长255.55公里,桥梁57座,涵洞92道。养护工具简单,每队、组配手推板车一辆。
  1983年县乡公路管理站置中型拖拉机2台,轮流为各队(组)运送砂石,劳动强度稍有减轻。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