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陆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51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陆路
分类号: F542
页数: 7
摘要: 石城县际大道东大道两条。一条自县城南门经大畲至站岭脑,25华里,通福建宁化。另一条自县城北门经沔坊至堑头,55华里,通宁化。
关键词: 公路运输 陆路建设 石城县

内容

一、古道县际大道东大道两条。一条自县城南门经大畲至站岭脑,25华里,通福建宁化。另一条自县城北门经沔坊至堑头,55华里,通宁化。
   西大道两条。一条自县城西门经杉柏铺、半迳铺至浮岭,40华里,通宁都。另一条经小别、桐坪至高寨,通宁都。
   南大道三条。一条自县城西门经珠坑、横江至迳口,入瑞金沿江,过黄竹岭通福建汀州府,石城境内90华里。另一条自县城西门经屏山、秋口、大由、罗田塅通瑞金,境内80华里。又一条经屏山、秋口、龙岗通瑞金,境内80华里。
   北大道两条。一条自县城北门经小松、桐江至铁树坳,60华里,通建昌府(南城)广昌县。另一条自县城北门经耸岗、河家湾至池家坳,75华里,通广昌。
   东北大道自县城北门经丰山、高田、遥岭通宁化,境内80华里。
   西北大道自县城北门至小松东龙岭,40华里,通宁都。
   汀建大道福建汀州府至江西建昌府大道。自汀州府宁化县经石城福村、高田、河家湾,入建昌府广昌县。境内约60华里。
   汀宁大道福建汀州府至江西宁都州大道。自汀州经瑞金沿江,入石城迳口、龙岗、秋口、屏山至宁都,境内约70华里。
   东西大道福建汀州宁化县至江西宁都州大道。自宁化经石城珠坑、屏山入宁都,境内约50华里。县城至各主要集市大道县城至小松圩大道出北门,经塘子岭、磜下排、新桥头达小松,30华里。
   县城至木兰圩大道出北门,经坝口、耸岗、白土、小琴达木兰,45华里。
   县城至高田圩大道出北门,经兴隆、坝口、琴口、下湘、上湘、丰山圩(30华里),达高田,50华里。
   县城至大由圩大道出西门,经古樟、黄泥塘、蹊磜岭、坳头、屏山圩(30华里)、秋口、水南、濯龙达大由,70华里。
   县城至横江圩大道出西门,经古樟、花园岭、燕首、官桥头、珠坑圩(30华里)、芙蓉塅、清江溪达横江,50华里。
   县城至龙岗圩大道出西门,沿县城至横江大道,经秋溪达龙岗,70华里。也可沿县城至大由大道,经秋口上楼垓岭达龙岗圩。
   二、公路建设省公路广石公路民国二十三年(1934)国民党为围剿红军需要,调派军工、民伕修筑广(昌)、石(城)公路,全程51.39华里,历时一年全线修通。由于质量太差,仅通车两次。
   解放后,1955年12月,成立石城县公路修建委员会,重修广石公路。翌年1月1日,抽调民工4000余人,在赣州公路总段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筑路29.16公里(县城至广昌县驿前后山烈士纪念碑前),4月竣工,5月1日正式通车。
   [=此处为表格页(表4—32石城境内省、县、乡公路建设情况表)=]瑞(金)石(城)公路1958年6月开始修筑,境内长40公里(县城西门至瑞金湖陂分界点)。投资24万元,按简易标准施工。先后三次共抽调民工11000余人,于1960年3月竣工,4月1日正式通车。
  1965年,赣州公路总段将广石公路、瑞石公路合并为广瑞公路。
   石(城)宁(化)公路1957年9月开始测量设计,境内长5.69公里。初以民办公助形式,按简易标准修,于1958年秋动工,后获国防补贴10万元,提高公路规格,于1962年竣工,翌年5月正式通车。
   县、乡公路
  1960年起,由县交通部门资助和技术指导下,全县掀起筑路热潮。至1985年底,全县建成县公路8条,计159.66公里;乡公路11条,计95.89公里;村公路82条,计245.249公里;专用公路3条,计19.66公里。实现乡乡通公路,90%的村公路可通汽车或拖拉机。
   三、公路养护石城公路段
  1956年5月,石城成立民办公助养路队。1958年5月转为全民性质,隶属宁都养路段。1960年5月,成立石城养路段,隶属赣州地区公路总段。下辖桐江、长乐、燕首、珠坑、秋溪、龙岗6个基层养路队和1个桥梁工程队。1971年设观下养路队,1974年成立机修站。1976年全省统一规定改称“公路段”。段址驻西华路169号。1985年全段共有职工59人,其中助理工程师1人,技术员5人,助理会计师1人,养护广瑞、石宁()公路石城境内69.13公里路段。
   县乡公路管理站县乡公路管理站前身为石城县公路修建委员会,成立于1955年12月,隶属县人民委员会。1976年广石公路工程结束后,业务移交县交通科,更名“石城县县社公路桥梁队”,1980年8月改称“石城县县社公路管理站”,1984年4月又改称为“县乡公路管理站”,为县交通局内设事业机构,负责全县县乡公路养护。
   省公路养护广石公路通车后,工业交通局从城关、小松区抽调民工12人组成民办公助养路队,雇请临时技术员1人,养护公路23.31公里。赣州公路总段按每公里月补10元标准,拨给养路费。
  1970年以前,公路养护条件极差,养护工具全是手工工具。
  1960年,每队仅有板车一辆。1961年,赣州公路总段拨给苏制三吨汽车1辆,为各队运送材料。1970至1979年,每队陆续配备养路车一辆,用于回砂及短途运料,从而结束了肩运材料、手工回砂、上下班步行、路上午餐午休的历史。
   至1985年,全段新建道班房8幢,机修车间1幢。养路设备有解放牌汽车、翻斗车、农用双排座工具小汽车各1辆,小四轮养护车8辆,柴油机1台,碎石机、凿岩机各2台,水准仪1架,机修设备有普通车床、牛头刨床、煤炔发生器、电焊机等,实现了养护工具半机械化,护养工作一条龙。公路养护效率和质量显著提高。除全面整治加铺路面外,改造急弯,陡坡13处。实现桥涵永久化,筑砌条石、片石路沿3.5公里。1982年铺设县城地段水泥路面1.53公里。
  1962至1983年石城县公路段连续被评为省、地、县先进单位,1977年,全段职工51人,在好路率保持80%的基础上,自力更生完成改弯降坡工程5处,完成土石方1.08万立方米,自砌挡土墙1100余立方米,为国家节约工程费25227元,人平节约495元。1978年5月,国家交通部授予该段“大庆式企业”称号。
   县、乡公路养护
  1961年开始,设专业养路队(原称公社公路养路队),负责养护县、乡公路、桥涵,直属县工交局领导,实行工资制。经济来源除上级拨给养路补贴费外,不足部分由县征收养路附加粮解决。
   翌年停征养路附加粮,改为工分制,养路报酬由国家补助,公社、大队负工分分值。养路材料、工具、住房、药杂费及桥涵修建,由县交通局统筹解决,养护实行责任包干。
  1985年,县乡公路管理体制下放到乡。全县共有县乡公路养路队(组)21个,常年固定94人,养护县、乡公路19条,长255.55公里,桥梁57座,涵洞92道。养护工具简单,每队、组配手推板车一辆。
  1983年县乡公路管理站置中型拖拉机2台,轮流为各队(组)运送砂石,劳动强度稍有减轻。
   四、陆路运输 (一)人力运输肩挑解放前,进出口物资除船只运输外,大多靠人力肩挑。不少贫苦百姓为谋生计终身以此为业,工具有扁担、角箩、络脚等。
   人力独轮车运输民国二十四年(1935)开始,有手推木制独轮车,从广昌运货入境。三十四年,小松、桐江始有手推木独轮车2辆。
   解放后,手推独轮车逐年增多,车轮由木制改为胶轮。独轮车载重150公斤左右,多用于运送坑木、枕木出山。1983年仅坵坊、沙塅等地有独胶轮车100余辆。
   人力双胶轮板车运输1958年,县搬运队置板车4辆后,板车数量日渐增多。1965年全县有板车67辆,1985年增至1367辆,凡公路修通处均有板车运输。板车载重300公斤。
   自行车、摩托车运输六十年代起,自行车作为短途交通工具,数量逐年增加。八十年代初期,私人开始购置摩托车,亦参加运输。至1985年底,全县共有自行车21676辆,摩托车111辆。
   (二)汽车运输经营单位石城汽车站建于1956年4月。站址原在县城西外伊公庙(现交通运输公司),隶属赣州地区运输公司。1964年8月迁入新建汽车站(西华路99号)。1968年隶属石城县交通运输服务站。1972年3月恢复原建制隶属。现有职工34人。
   石城县汽车队成立于1960年8月,原称车队,归县委农业指挥部领导。1974年1月,县车队并入汽修厂,称“石城县汽车队”,归口石城县交通局。1980年5月,恢复石城汽车队与县汽车修理厂合并为两块牌子一套人员,隶属县工业局。截止1985年,共有各种车辆19辆,总吨位72吨,其中有40座位大客车1辆。
   其他运输单位省地驻县交通运输机构有:省汽车运输总公司石城保养场厂车队、石城钽铌矿车队。县属专业车队有:县粮食车队、林业车队、生产资料公司车队。近年县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各乡镇农机站及一些个体运输户,亦购车参与运输。
   货运民国二十四年(1935),广石公路竣工后,因路基差,首次运货,返回途中于磜脑翻车,从此车停路毁。
   解放后,1956年5月1日广石公路通车,开始办理汽车货运。
  1958年,赣州公路运输分局拨来美国造雪佛莱载重3吨木炭车1辆(旧车),年运货560吨,占全县水、陆货运总量31901吨的0.02%。1960年,成立石城县汽车队(1978年改称石城县汽车修配厂),共有破旧汽车3辆,载重共9.5吨,年货运量1702吨,周转量177556吨公里。
  1961至1985年,先后有军车连、中粮车队、华东车队、石城长乐保养厂车队,赣州地区林业汽车连、九〇九地质队与钽铌矿部分车辆,也参加县内物资运输。
  1975年全县共有汽车100辆,其中社会车辆37辆。1983年,全县拥有各种机动车221辆,其中大小型载重汽油车143辆,总吨位计805.5吨,大小载重柴油货车7辆,总吨位计38吨。年货运量13699吨,周转量1522万吨公里。此外,全县有大中型拖拉机98台,手扶拖拉机438台,每年有10个月左右参加物资运输。至1985年底全县拥有各种机动车828辆(含未参加年审、封存报废等81辆),其中集体70辆,占9.2%,个体联营户242辆,占31.6%。年运输量达49978吨,周转量8683642吨公里。
   客运
  1956年5月开始经营汽车客运。当时仅有石城至赣州一线,隔日班。从赣州发车,途经赣县、于都、宁都、广昌到达石城,全程299公里。1958年1月,改为每日班。
  1963年,县公路网络基本形成。石赣线路改经瑞金,增开至宁化县、广昌县。本县高田公社每日班车,南昌隔日班车。1972年增开至瑞金、宁都及本县岩岭每日班车。1980年始用40座大客车,宁都、宁化改为每日两班。1984年增开小松每日班车,至瑞金改为每日两班。1985年1月至宁化改为每日3班,至南昌改为每日班,9月开辟县城至大由客运循环线路,10月至宁化改为每日4班。
   自1956年5月始营汽车客运至1985年,客运量逐年增加。1956年客运量为1384人,周转量为99752人公里。1978年216533人,周转量为7417057人公里。迄至1985年,石城有驻点客车8辆,每日开出24班次,年客运量790762人,周转量2565万人公里。
  1983年,客运除省汽车运输公司石城汽车站经营外,还有县车队、小姑、横江、岩岭等乡先后购置客车,经营县内短途客运。
   [=此处为表格(表4—331985年石城汽车站直达班车线路车次表)=]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