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516
颗粒名称: 第二十二章 交通
分类号: F540.3
页数: 14
摘要: 石城多山,交通向称不便。历史上仅有古道与琴江水上通道提供内外交通。解放后到1985年止,全县建成各类公路105条,总长587公里,有各种机动车辆939辆(台),陆路运输业有较大发展。然而大多数公路质量不高,无一条三级以上公路,四级路占12.93%,等外路占87.07%。原有水道已全部淤塞停航。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面前,运输仍甚落后,发展交通事业乃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 交通运输业 运输经济

内容

石城多山,交通向称不便。历史上仅有古道与琴江水上通道提供内外交通。解放后到1985年止,全县建成各类公路105条,总长587公里,有各种机动车辆939辆(台),陆路运输业有较大发展。然而大多数公路质量不高,无一条三级以上公路,四级路占12.93%,等外路占87.07%。原有水道已全部淤塞停航。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面前,运输仍甚落后,发展交通事业乃是当务之急。
  第一节机构苏区以前,县署无专门交通运输管理机构。苏区时期,运输由军队兵站负责,路政建设由国民经济管理部负责。
  民国二十四年(1935)县政府置建设科兼司交通事宜。
  解放初,县人民政府设建设科,兼管交通运输。1954年5月,县设交通科,负责管理航运搬运及民间桥渡等工作。1956年工业、交通科合并成立工业交通局。1959年,工交局分为工业、交通二局。1960年12月,工业、交通、手管、农机合并,称工交办公室。1961年恢复交通局。1963年5月,工业、交通合并成立工业交通局。1965年,撤销工业交通局,工业企业并入经济委员会。1968年7月石城汽车站、航运站、公路段、车辆监理站合并成立石城县交通运输服务站革命委员会。1969年,县革命委员会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成立工交组,翌年成立工交局革命委员会。1971年又分为工业、交通二局革委会。1976年第四次合并。1978年1月恢复交通局。至1985年,县局共有职工22人,下辖县交通运输管理站、航运公司、交通运输公司,代管石城县汽车站、车辆监理站、石城公路段,局址驻西华路167号。
  第二节陆路一、古道县际大道东大道两条。一条自县城南门经大畲至站岭脑,25华里,通福建宁化。另一条自县城北门经沔坊至堑头,55华里,通宁化。
  西大道两条。一条自县城西门经杉柏铺、半迳铺至浮岭,40华里,通宁都。另一条经小别、桐坪至高寨,通宁都。
  南大道三条。一条自县城西门经珠坑、横江至迳口,入瑞金沿江,过黄竹岭通福建汀州府,石城境内90华里。另一条自县城西门经屏山、秋口、大由、罗田塅通瑞金,境内80华里。又一条经屏山、秋口、龙岗通瑞金,境内80华里。
  北大道两条。一条自县城北门经小松、桐江至铁树坳,60华里,通建昌府(南城)广昌县。另一条自县城北门经耸岗、河家湾至池家坳,75华里,通广昌。
  东北大道自县城北门经丰山、高田、遥岭通宁化,境内80华里。
  西北大道自县城北门至小松东龙岭,40华里,通宁都。
  汀建大道福建汀州府至江西建昌府大道。自汀州府宁化县经石城福村、高田、河家湾,入建昌府广昌县。境内约60华里。
  汀宁大道福建汀州府至江西宁都州大道。自汀州经瑞金沿江,入石城迳口、龙岗、秋口、屏山至宁都,境内约70华里。
  东西大道福建汀州宁化县至江西宁都州大道。自宁化经石城珠坑、屏山入宁都,境内约50华里。县城至各主要集市大道县城至小松圩大道出北门,经塘子岭、磜下排、新桥头达小松,30华里。
  县城至木兰圩大道出北门,经坝口、耸岗、白土、小琴达木兰,45华里。
  县城至高田圩大道出北门,经兴隆、坝口、琴口、下湘、上湘、丰山圩(30华里),达高田,50华里。
  县城至大由圩大道出西门,经古樟、黄泥塘、蹊磜岭、坳头、屏山圩(30华里)、秋口、水南、濯龙达大由,70华里。
  县城至横江圩大道出西门,经古樟、花园岭、燕首、官桥头、珠坑圩(30华里)、芙蓉塅、清江溪达横江,50华里。
  县城至龙岗圩大道出西门,沿县城至横江大道,经秋溪达龙岗,70华里。也可沿县城至大由大道,经秋口上楼垓岭达龙岗圩。
  二、公路建设省公路广石公路民国二十三年(1934)国民党为围剿红军需要,调派军工、民伕修筑广(昌)、石(城)公路,全程51.39华里,历时一年全线修通。由于质量太差,仅通车两次。
  解放后,1955年12月,成立石城县公路修建委员会,重修广石公路。翌年1月1日,抽调民工4000余人,在赣州公路总段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筑路29.16公里(县城至广昌县驿前后山烈士纪念碑前),4月竣工,5月1日正式通车。
  [=此处为表格页(表4—32 石城境内省、县、乡公路建设情况表)=] 瑞(金)石(城)公路1958年6月开始修筑,境内长40公里(县城西门至瑞金湖陂分界点)。投资24万元,按简易标准施工。先后三次共抽调民工11000余人,于1960年3月竣工,4月1日正式通车。
  1965年,赣州公路总段将广石公路、瑞石公路合并为广瑞公路。
  石(城)宁(化)公路1957年9月开始测量设计,境内长5.69公里。初以民办公助形式,按简易标准修,于1958年秋动工,后获国防补贴10万元,提高公路规格,于1962年竣工,翌年5月正式通车。
  县、乡公路 1960年起,由县交通部门资助和技术指导下,全县掀起筑路热潮。至1985年底,全县建成县公路8条,计159.66公里;乡公路11条,计95.89公里;村公路82条,计245.249公里;专用公路3条,计19.66公里。实现乡乡通公路,90%的村公路可通汽车或拖拉机。
  三、公路养护石城公路段 1956年5月,石城成立民办公助养路队。1958年5月转为全民性质,隶属宁都养路段。1960年5月,成立石城养路段,隶属赣州地区公路总段。下辖桐江、长乐、燕首、珠坑、秋溪、龙岗6个基层养路队和1个桥梁工程队。1971年设观下养路队,1974年成立机修站。1976年全省统一规定改称“公路段”。段址驻西华路169号。1985年全段共有职工59人,其中助理工程师1人,技术员5人,助理会计师1人,养护广瑞、石宁()公路石城境内69.13公里路段。
  县乡公路管理站县乡公路管理站前身为石城县公路修建委员会,成立于1955年12月,隶属县人民委员会。1976年广石公路工程结束后,业务移交县交通科,更名“石城县县社公路桥梁队”,1980年8月改称“石城县县社公路管理站”,1984年4月又改称为“县乡公路管理站”,为县交通局内设事业机构,负责全县县乡公路养护。
  省公路养护广石公路通车后,工业交通局从城关、小松区抽调民工12人组成民办公助养路队,雇请临时技术员1人,养护公路23.31公里。赣州公路总段按每公里月补10元标准,拨给养路费。
  1970年以前,公路养护条件极差,养护工具全是手工工具。
  1960年,每队仅有板车一辆。1961年,赣州公路总段拨给苏制三吨汽车1辆,为各队运送材料。1970至1979年,每队陆续配备养路车一辆,用于回砂及短途运料,从而结束了肩运材料、手工回砂、上下班步行、路上午餐午休的历史。
  至1985年,全段新建道班房8幢,机修车间1幢。养路设备有解放牌汽车、翻斗车、农用双排座工具小汽车各1辆,小四轮养护车8辆,柴油机1台,碎石机、凿岩机各2台,水准仪1架,机修设备有普通车床、牛头刨床、煤炔发生器、电焊机等,实现了养护工具半机械化,护养工作一条龙。公路养护效率和质量显著提高。除全面整治加铺路面外,改造急弯,陡坡13处。实现桥涵永久化,筑砌条石、片石路沿3.5公里。1982年铺设县城地段水泥路面1.53公里。
  1962至1983年石城县公路段连续被评为省、地、县先进单位,1977年,全段职工51人,在好路率保持80%的基础上,自力更生完成改弯降坡工程5处,完成土石方1.08万立方米,自砌挡土墙1100余立方米,为国家节约工程费25227元,人平节约495元。1978年5月,国家交通部授予该段“大庆式企业”称号。
  县、乡公路养护 1961年开始,设专业养路队(原称公社公路养路队),负责养护县、乡公路、桥涵,直属县工交局领导,实行工资制。经济来源除上级拨给养路补贴费外,不足部分由县征收养路附加粮解决。
  翌年停征养路附加粮,改为工分制,养路报酬由国家补助,公社、大队负工分分值。养路材料、工具、住房、药杂费及桥涵修建,由县交通局统筹解决,养护实行责任包干。
  1985年,县乡公路管理体制下放到乡。全县共有县乡公路养路队(组)21个,常年固定94人,养护县、乡公路19条,长255.55公里,桥梁57座,涵洞92道。养护工具简单,每队、组配手推板车一辆。
  1983年县乡公路管理站置中型拖拉机2台,轮流为各队(组)运送砂石,劳动强度稍有减轻。
  四、陆路运输 (一)人力运输肩挑解放前,进出口物资除船只运输外,大多靠人力肩挑。不少贫苦百姓为谋生计终身以此为业,工具有扁担、角箩、络脚等。
  人力独轮车运输民国二十四年(1935)开始,有手推木制独轮车,从广昌运货入境。三十四年,小松、桐江始有手推木独轮车2辆。
  解放后,手推独轮车逐年增多,车轮由木制改为胶轮。独轮车载重150公斤左右,多用于运送坑木、枕木出山。1983年仅坵坊、沙塅等地有独胶轮车100余辆。
  人力双胶轮板车运输 1958年,县搬运队置板车4辆后,板车数量日渐增多。1965年全县有板车67辆,1985年增至1367辆,凡公路修通处均有板车运输。板车载重300公斤。
  自行车、摩托车运输六十年代起,自行车作为短途交通工具,数量逐年增加。八十年代初期,私人开始购置摩托车,亦参加运输。至1985年底,全县共有自行车21676辆,摩托车111辆。
  (二)汽车运输经营单位石城汽车站建于1956年4月。站址原在县城西外伊公庙(现交通运输公司),隶属赣州地区运输公司。1964年8月迁入新建汽车站(西华路99号)。1968年隶属石城县交通运输服务站。1972年3月恢复原建制隶属。现有职工34人。
  石城县汽车队成立于1960年8月,原称车队,归县委农业指挥部领导。1974年1月,县车队并入汽修厂,称“石城县汽车队”,归口石城县交通局。1980年5月,恢复石城汽车队与县汽车修理厂合并为两块牌子一套人员,隶属县工业局。截止1985年,共有各种车辆19辆,总吨位72吨,其中有40座位大客车1辆。
  其他运输单位省地驻县交通运输机构有:省汽车运输总公司石城保养场厂车队、石城钽铌矿车队。县属专业车队有:县粮食车队、林业车队、生产资料公司车队。近年县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各乡镇农机站及一些个体运输户,亦购车参与运输。
  货运民国二十四年(1935),广石公路竣工后,因路基差,首次运货,返回途中于磜脑翻车,从此车停路毁。
  解放后,1956年5月1日广石公路通车,开始办理汽车货运。
  1958年,赣州公路运输分局拨来美国造雪佛莱载重3吨木炭车1辆(旧车),年运货560吨,占全县水、陆货运总量31901吨的0.02%。1960年,成立石城县汽车队(1978年改称石城县汽车修配厂),共有破旧汽车3辆,载重共9.5吨,年货运量1702吨,周转量177556吨公里。
  1961至1985年,先后有军车连、中粮车队、华东车队、石城长乐保养厂车队,赣州地区林业汽车连、九〇九地质队与钽铌矿部分车辆,也参加县内物资运输。
  1975年全县共有汽车100辆,其中社会车辆37辆。1983年,全县拥有各种机动车221辆,其中大小型载重汽油车143辆,总吨位计805.5吨,大小载重柴油货车7辆,总吨位计38吨。年货运量13699吨,周转量1522万吨公里。此外,全县有大中型拖拉机98台,手扶拖拉机438台,每年有10个月左右参加物资运输。至1985年底全县拥有各种机动车828辆(含未参加年审、封存报废等81辆),其中集体70辆,占9.2%,个体联营户242辆,占31.6%。年运输量达49978吨,周转量8683642吨公里。
  客运 1956年5月开始经营汽车客运。当时仅有石城至赣州一线,隔日班。从赣州发车,途经赣县、于都、宁都、广昌到达石城,全程299公里。1958年1月,改为每日班。
  1963年,县公路网络基本形成。石赣线路改经瑞金,增开至宁化县、广昌县。本县高田公社每日班车,南昌隔日班车。1972年增开至瑞金、宁都及本县岩岭每日班车。1980年始用40座大客车,宁都、宁化改为每日两班。1984年增开小松每日班车,至瑞金改为每日两班。1985年1月至宁化改为每日3班,至南昌改为每日班,9月开辟县城至大由客运循环线路,10月至宁化改为每日4班。
  自1956年5月始营汽车客运至1985年,客运量逐年增加。1956年客运量为1384人,周转量为99752人公里。1978年216533人,周转量为7417057人公里。迄至1985年,石城有驻点客车8辆,每日开出24班次,年客运量790762人,周转量2565万人公里。
  1983年,客运除省汽车运输公司石城汽车站经营外,还有县车队、小姑、横江、岩岭等乡先后购置客车,经营县内短途客运。
  [=此处为表格(表4—33 1985年石城汽车站直达班车线路车次表)=] 第三节水路一、航道石城昔日有航道3条,即琴江、坝水、横江。琴江为主要航道,商旅由城南登舟,沿琴江下行100里至龙下渡出境,历固村下江口抵赣城而达省。
  解放前境内通航里程共73公里。
  解放后,1955年冬整治琴江航道大由至龙下渡一段激流险滩。1959年冬疏通丰山至福村一段8公里航道后,通航里程增至81公里。其中县城至龙下渡42公里,可通航3至10吨中小型木帆船;县城至福村23公里、亨田至横江11公里、坝口至石田5公里,只能通3吨小型木帆船。
  1961至1966年,琴江河沿途陆续修筑大坝,建水轮泵站,航道因之受阻,大小船只能在外港作业,境内航道消失。
  二、水路运输船运航运公司1951年,县政府将旧船业公会,改称木帆船工会。1956年4月,在此基础上成立水上运输合作社,为集体所有制单位。1958年改称水上人民公社。1959年转地方国营,改称石城县运输公司。1962年,又转为集体所有制,仍称水上运输合作社。1968年7月,并入石城县交通运输服务站。1973年3月恢复建制。1980年8月,改称石城县航运公司至今。公司驻郭头街(金华路47号)。
  运输琴江航道,宋代即通航。但因河道狭窄,水流湍急,险滩多,加之旧时官府不予治理,水路运输发展缓慢,至清末,仅有木帆船40余艘。
  民国初年,琴江中上游、横江、石田河支流相继通航,全县木帆船增至70艘。大批竹木、土纸、稻谷、大豆、烟叶、生猪等农副产品,运往赣州、南昌等地,返运石灰、食盐、布匹、火柴等民用物资回县。
  1930至1934年,石城县苏维埃政府组建木帆船工会,管理水路运输。当时有木帆船80余艘,船工200余人,将大米、大豆、油类等运往赣县江口换回布匹、食盐、药品等军民急需物资,对打破国民党经济封锁,支援红军作战,作出过重要贡献。
  红军北上后,国民党县政府组织船业公会,时船运均为私人经营。解放前夕,全县有木帆船90余艘。
  解放初,实行互助合作发展水运事业。1953年,参加木帆船工会的船只有115艘,当年完成运输量9806吨,周转量980570吨公里。除此,逢洪水季节,尚有非本港10至20吨级木帆船来往于琴江航道。县城附近口岸,上自兴隆街,下至石公滩,沿江两岸桅杆林立,风帆蔽江,为石城水运史上的黄金时期。
  1960年,始用机帆船,全县共有大小船只129艘,定额吨位725吨,从业人员407人,当年完成运输量19405吨,周转量1333.125吨公里,年总收入187637元。1965至1966年,琴江航道沿江多处修建水轮泵,大小船只不能返县,专在外埠作业。1976年,在外船只36艘,额定吨位417吨。至1985年,有机动船9艘,120匹马力,额定吨位274吨,帆船6艘,额定吨位165吨,航行于赣州至南昌、南京、南通、苏州、扬州、武汉等地,小船航行于赣州至信丰、会昌等线。职工52人(干部4人),当年完成运输量7000吨,周转量240万吨公里,总收入16.8万元。
  木竹放运木竹放运有散运(“放山羊”)和筏运(木、竹排)两种。
  木竹放运多在雨季进行,利用小溪河将木竹运至琴江航道,再编扎成筏(排)外运。解放前木竹全靠筏运出境。
  解放后五十年代,石城每年筏运至赣州、南昌等地竹木达5万立方米。1966年后,琴江河沿河修建电站,造成木竹水运困难,竹木外调陆续改为汽车运输。
  [=此处为表格(表4—34 解放后石城县航运情况一览表)=] 第四节桥渡一、古桥解放前,全县建有各种木桥,石墩木桥、石拱桥、阁式瓦顶拱桥140余座,其中以干砌 [=此处为表格页(表4—35 1985年石城县境内大、中型公路、桥梁一览表)=] [=此处为表格页(续表)=]条石拱桥居多。现存最早的有县城西门外瑞昌桥,单孔,长4米,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9—1189)。最长的有屏山马山排永济桥,五孔全长60米,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岩岭上柏昌永宁桥,造型别致,石拱单孔,全长30米,桥面建有亭阁,分为三段,上有彩绘倒板,两侧设有木凳栏杆,便于行人小憩或避风雨。县城南门原有卧虹桥,石墩板面,旧传有20余丈,高2丈余,桥面构屋为市,毁后为木桥代替,1977年琴江大桥建成后,木桥毁弃。
  二、公路桥民国二十四年(1935),始建公路桥。木质结构为主,后全部毁坏。
  解放后五十年代,广石线路桥梁仍以松杉木为主。木桥载重量小,抗洪力差,寿命短,常出现桥断路阻现象。六十年代始建永久性公路桥,桥梁结构分条石拱桥、乱石拱桥、钢筋混凝土平板桥、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四类。条石拱桥首建桐江犁壁形(一)桥,乱石拱桥首建横江丹阳桥,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首建燕首大桥。七十年代起,全县掀起建桥高潮,至八十年代,省、县、乡级公路桥涵全部实现永久化,村级公路部分实现永久化。
  1985年境内公路桥共171座,总长4464.66米(含利用老条石拱桥13座,329.8米),涵洞2813道。其中省公路桥27座,长732.6米,涵洞208道;县公路桥42座,长1119.64米,涵洞556道;专用公路桥2座,长64.72米,涵洞64道;村公路桥65座,长1519.1米,涵洞1148道。
  三、渡口解放前,全县沿江要津,皆设有渡口。渡口船只由各地桥、渡会及百姓乐助护养,分常年和季节两种。
  常年性渡口有:陈文渡、龙下渡、徐坊渡3处。
  季节性渡口也称桥渡,渡口架桥,船筏俱备,“每岁春、夏撤桥行舟,秋、冬藏舟架桥”。古桥渡有:福田、丰山圩、石陂角、下丰山、益远(琴口小江)、兴善(琴口大江)、坝口小江、坝口大江、柘口、睦富、县城北关、县城东门、县城南门、济川、永济、古樟口(大江)、花园岭、燕薮、长江、鸭子湖、洋滩、灌头陂、长溪、亨田、秋口、水南、乾口、武宁、丹阳、横江等34处。
  解放后,大小永久性公路桥相继建成,大部分渡口消失。至1985年,保留的渡口有:大由乡的龙头、徐坊、水南,屏山乡的秋口、亨田、红石背、大坝脑、山下、钓矶石、长江,观下乡的黄坊(琴口电站设用),丰山乡的下湘等渡口。
  附:石城县交通图第五节搬运清末至民国十八年(1929),搬运物资,装卸船货,全由城乡苦力承担,无专业搬运队伍。
  苏区时期,县组建“苦力工会”,红军北上后解散。
  解放后,1949年10月,由城镇和近邻郊肩挑工人,部分手工业工人、店员工人100多人,自发组成“苦力工会”。1952年5月成立县搬运工会,共有32人,属县总工会领导。1958年,搬运工会与水上人民公社合并,称水上人民公社运输队。1959年转为国营。1962年单独核算,称石城县搬运队,转为集体所有制。1968年下放琴江镇,为乡镇集体性质。1974年5月,隶属县交通局,转为县办集体企业,社址设西门外伊公庙(西华路149号)。共有职工44人,购置手推胶轮板车26辆,年产值为5.23万元。1980年改称石城县搬运公司,先后添置有5吨、3吨装卸葫芦3个,大货车1辆,小型机动车1辆,电焊机、打气泵各1台等设备,劳动强度减轻,工效提高。1983年,职工增至71人,当年完成装卸搬运量84901吨,年产值89264元,收入分配53558元。1985年,职工增至82人(含小集体工人),有汽车1辆,小型机动车6辆,板车减少为13部,完成装卸搬运量56696吨,产值59680元,收入分配35808元。建4层办公楼1幢,职工宿舍3幢,面积2800平方米。
  1985年全县乡(镇)计有搬运队(组)17个,102人,板车42部。
  第六节交通管理一、航运管理航运管理,苏区前无管理机构。苏维埃时期,成立木帆船工会,管理木帆船运输。民国二十五年(1936)县设立船业公会,专为官府支派船只而设。
  1953年成立石城航运管理站。1968年与石城公路段、车站、监理站合并成立交通服务站,1971年恢复航运管理站。站址设北门城外郭头街。
  建站后,1953年即实行水上民主改革,对全县民间船只进行统一管理。1955年整治大由至龙下渡航道,1956年,相继建成东门码头和北门外混凝土滑道,供新造船只下水之用。1958年冬,对全县船只(除林垦局、水文站防讯船只外)一律统一调配使用和管理。1959年冬疏通丰山至福村航道8公里。
  1961至1974年,省拨款8万元,整修水轮泵站筏道。因工程设计不当,船筏仍然无法通过。1985年,经赣州地区航运局同意,撤销石城航运站。
  二、交通运输管理交通运输管理,原由县交通局直接负责。1981年7月,成立民间运输管理站。1984年4月县政府决定改为交通运输管理站,负责征收拖拉机(含手拖)、部分小四轮等车辆养路费和一切机动车辆运输管理费,办理从事营运车辆各项运输手续和货运结算凭证,加强对各级搬运队、组和民间渡运行业指导,为用户提供车辆流通信息,组织短途客运,宣传交通运输法规,杜绝违章运输和伤亡事故发生。
  1985年开辟短途客运线路13条,实现乡乡通班车,代征营运税9万元,征收运输管理费45200元,征收拖拉机(含手拖)养路费43168元。
  三、车辆监理 1956年石城开始执行车辆监理,由宁都交管站兼管。1960年改为瑞金交管站兼管。1966年,设交通安全管理站,隶属赣州地区车辆监理所,县交通局代管,负责境内车辆监督、管理、收交汽车养路费;审查机动车辆及驾驶人员,办理车辆牌照、驾驶证照;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及路查路检、维护交通运输秩序及处理交通事故等。站址设西华路97号,有职工5人。
  建站以来,每年开展二至三次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不定期进行路查路检,使违章事件和重大事故发生次数逐年减少。1985年路查路检车辆4462辆,其中有违章行车151车次。查处大小事故53起,其中重大事故4起,年检合格车辆503辆,合格驾驶员637人(其中女驾驶员6人)发给签证。1980至1985年,按标准征收汽车养路费,超额完成上级下达指标,连续六年被评为省、地车辆监理先进站。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