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 工业产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515
颗粒名称: 第十三节 工业产值
分类号: F4
页数: 3
摘要: 解放前,石城工业落后,据民国三十八年(1949)统计,全县仅有手工业1595户,从业人员3286人,产值无考。
关键词: 工业经济 工业产业

内容

解放前,石城工业落后,据民国三十八年(1949)统计,全县仅有手工业1595户,从业人员3286人,产值无考。
  解放后,1953年开始对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化和公私合营,使分散的手工业集中起来,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国营工业和集体工业自无至有,逐步扩大。工业总产值由1950年的26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上升至1956年的235万元。其中国营工业157万元,占66.81%,集体工业78万元,占33.19%。
  1958年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冶炼、农机、化工、建材等国营工业相继兴起,部分合作厂、社转为全民企业或过渡到大集体的合作工厂,各公社亦掀起大办工业的热潮,形成全民工业、县办集体工业、社办工业三种所有制形式。1960年工业总产值上升到505万元,为1956年的2.15倍。这一时期,由于指导思想急于求成,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采取“一平二调”、技术上土法上马,一哄而起,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超越了客观条件,经济效益甚差,加上连年遭受自然灾害,使工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挫折,不得不减慢步伐。
  1961年对手工业进行调整,同时纠正“平调”,实行经济退赔。各厂重新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贯彻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1965年工业总产值下降至424万元,其中国营企业268万元,集体企业15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4.14%。
  1970年起,地方工业进入发展时期,开展群众性的工业学大庆活动,进一步发挥本县优势,重点发展农机、建材、造纸、矿山配件、机械修造、印刷、化工和食品加工等工业,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提高机械化生产能力。至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由1970年的478万元,上升到1293万元,增长170.5%。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和工业布局的不合理,加上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经营管理较混乱,未能发挥更高的经济效益。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逐步调整工业布局,改革经营管理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进一步完善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实行利润和亏损包干,调动了企业和工人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这一时期的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都得到较大的提高。198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639万元,其中国营工业总产值566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4.53%,集体工业总产值1073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5.47%。按工业性质划分,轻工业总产值572万元,占34.9%;重工业总产值1067万元,占65.1%。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50年的1.94%,提高到1985年的21.15%。乡镇工业是在合作化时期的农村手工业合作社和个体手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逐步成为集体工业的支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乡镇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由单一经营到多种经营,现已形成农机具修造、铸造、造纸、木竹加工、建材、发电、食品加工、矿山配件等综合性行业。至1985年,全县有乡镇工业企业193家(其中乡办45家、村办148家),从业人员1669人(其中乡办 [=此处为插图(解放后历年工业总产值比较图)=] 单位:万元1174人)。工业年产值520.3万元(其中乡办419.3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1.74%。
  此外,至1985年,县内还有联户办工业企业57家,从业人员466人,年总收入52.9万元。为国家提供税金2.23万元;其它形式合作工业企业27家,从业人员51人,年总收入13.8万元,为国家提供税金0.74万元;个体工业企业501家,从业人员1373人,年总收入136.78万元,为国家提供税金8.32万元。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