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507
颗粒名称: 纺织
分类号: F407.81
页数: 2
摘要: 夏布为石城传统手工产品之一,清代为全盛时期,道光四年《石城县志》载:“石城以苎麻为夏布,织成细密,远近皆称。石城固厚庄,岁出数十万匹。外贸吴、超、燕、毫间。子母相权,女红之利益普矣!”由于近代工业发展,机制纱布物美价廉,木质土机生产之夏布难以竞争,生产日趋萧条。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县内从事夏布生产者仅104人,年产夏布千余匹。产品主要销往广昌一带,每匹价格2块银元。
关键词: 轻工业经济 纺织工业

内容

夏布为石城传统手工产品之一,清代为全盛时期,道光四年《石城县志》载:“石城以苎麻为夏布,织成细密,远近皆称。石城固厚庄,岁出数十万匹。外贸吴、超、燕、毫间。子母相权,女红之利益普矣!”由于近代工业发展,机制纱布物美价廉,木质土机生产之夏布难以竞争,生产日趋萧条。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县内从事夏布生产者仅104人,年产夏布千余匹。产品主要销往广昌一带,每匹价格2块银元。
  解放后,1956年以前,县内专门从事夏布生产的专业户有5家。另外尚有部分农民利用农闲从事夏布生产,尤以坝口、耸岗、石田等地为多。因机制纱布供应充足,至1985年从事夏布生产的农户为数不多,产量亦低。
  棉布民国三年(1914)恒茂正号布行引进3台木质织布机,生产棉布,名曰“爱国布”。民国八年,黄瑞珠购买木质纱卡织布机1台,因经营不善,三五年后停产。三十七年,屏山长溪赖有成、赖巨源购置织布机10台,招聘工人10名,从外地请来师傅1人,于赖家祠开办“长溪织布厂”。棉纱从赣州、南昌等地购进。解放后,1951年1月由县人民政府接办,改称“纺织加工部”,隶属县合作总社,仍设于屏山长溪。当年生产土白布330匹。1952年生产620匹。1953年迁县城。1954年因布质差而停产。
  1959年4月,县商业局招工26人,于城隍庙开办石城棉织厂,生产土白布和袜子。置有纺织机21台(安装使用16台)、织布机8台(安装使用5台)、木织铁机10架、棉衣机2台等设备。1961年该厂产品质量被评为赣州地区同类产品第三名。后因产品积压,资金周转困难,1963年停产。办厂四年间,年均产棉布1.3万米,袜子0.47万打。
  1970年,县工交局投资5.47万元,招工36人,于县城(今县政协址)创办石城县纺织厂。置有木质织布机19台、离带机3台、粘线机4台、并线机2台、纬线机1台、正经机3台、圆带机3台等设备。1972年生产蚊帐布8.9万米、色布0.8万米、白围带860公斤、扁带1520公斤。年产值9.75万元,上缴利税9769元。因原料供应紧张,1973年2月停产。
  针织品 1984年,横江乡招工24人,于横江村创办横江针织厂,置有针织机10台,主要生产棉型纯化纤和针织面料服装。1985年生产各种男女服装12420件。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