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造纸印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501
颗粒名称: 第九节 造纸印刷
分类号: TS7
页数: 4
摘要: 石城手工造纸术,北宋初年即已传入。明代造纸已具相当规模,纸槽分布于横江、洋地、桐江、大由、丰山、岩岭等山场。明末清初,全县有纸槽六七百家,年出口纸张不下百万刀之数。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尚有纸槽300余家,年产土纸(重纸)6.6万担。其制作之精,质地之好,销量之大,在省内都名列前茅。
关键词: 造纸工业 印刷

内容

石城手工造纸术,北宋初年即已传入。明代造纸已具相当规模,纸槽分布于横江、洋地、桐江、大由、丰山、岩岭等山场。明末清初,全县有纸槽六七百家,年出口纸张不下百万刀之数。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尚有纸槽300余家,年产土纸(重纸)6.6万担。其制作之精,质地之好,销量之大,在省内都名列前茅。
  土纸生产,县内以横江、洋地为主要产地。明清时期仅齐贤、珠玑、小姑、张坑、桃花磜等地就有纸槽百多家。主要生产毛边、玉板、玉扣、官堆、加计长行等重纸。当时,所产纸张,除销大江南北诸省外,尚择优质玉扣纸销往港澳地区以及日本、缅甸、印度、南洋一带。清乾隆年间,石城土纸已闻名中外,被誉为天然国宝,列为贡品。至清末民初,横江地区还有纸槽103家,年产土纸1.4万担。
  民国七年(1918)至三十六年,县内从事土纸生产的主要有5处(统计数字仅系最高年份数字):横江(珠玑、齐贤、小姑)有纸槽103家,从业者727人;洋地(三坑、上塅、迳口、张坑、桃花磜)有纸槽104家,从业者930人;小松(塘塍岭)有纸槽13家,从业者117人;大由(莲花山)有纸槽3家,从业者27人;岩岭(古公坑、花树背、邓家坑)有纸槽4家,从业者36人;丰山(福村)有纸槽1家(民国十九年停产),从业者9人。民国七年产纸4万担,十六年4.43万担,二十一年3.48万担,二十五年万担,三十年1.5万担,三十四年6.6万担,三十六年1.2万担。
  民国三十七年,政府贷款20亿元(金圆券)扶持纸业生产,至翌年纸槽发展至371家,从业者达2016人,年产纸5万余担。
  解放后,全县手工造纸业,均由个体经营逐步转为集体经营或国家经营。政府重视纸业生产,拨款赈济造纸工人,并组织成立生产合作社。1951年成立国营横江手工造纸厂。同年,宁都专署于横江设立石城纸业办事处。1952年8月从横江手工造纸厂分出迳口纸业社。1953年2月撤销国营横江手工造纸厂,同时成立横江、迳口、塘塍岭纸业合作社。3月于丰山设立纸业生产合作小组。1958年7月横江、迳口纸业社合并成立横江造纸厂。1959年9月改称国营横江造纸厂。同时,塘塍岭纸业社亦更名国营塘塍岭造纸厂。1960年3月横江区于珠玑设立横江手工造纸厂。1963年1月塘塍岭造纸广转为集体所有,1966年10月归属小松公社,更名桐江造纸厂。岩岭、石城共大亦曾开办手工造纸厂,后皆停产。迄至1985年,县内有国营造纸厂1家,乡办造纸厂3家。
  土纸原料均为嫩竹,其制料分熟料、生料两种。熟料用做烧纸及包装纸,原料为在湖塘内以石灰腌好竹麻剥下之皮。其制法:将剥下的竹皮,用碱水(浓度约5%)置木甑内蒸煮约一日二夜后,即移至塘内漂洗干净,然后置水碓内春烂,便放入纸槽,捞成纸张,焙干,即成。至于生料,即用做各种书写纸,如官堆、毛边等重纸,此为县内各纸槽之主要出产。其制作程序主要有: 砍麻在立夏前后四五天,将嫩竹砍下,剖成片,扎成小捆(约20公斤),置湖塘内。若做纸35公斤,则需竹片400公斤。
  腌麻竹片置湖塘内,以石灰腌浸,每层竹片(约350公斤),撒上石灰40公斤。竹片与石灰填满后,引水入塘浸渍60天左右。
  洗麻放去石灰水,引清水洗净,再灌满清水,复以茅草,压上大石,俟其发酵。时间约30天。
  剥麻将发酵、洗净后的竹片外皮及节部剥去,以免抄成之纸粗细不匀之弊。
  踏麻将剥好之麻,置于以细竹编成的地板上,用脚踏成稀糊状止。
  抄纸将踏好之麻,置入纸槽,加水至适宜程度,再加粘液,用木棍搅匀,即以竹帘捞起,水自网隙滤出,而纸层即于帘面上构成,再谨慎将纸层取出,平放于榨板上,迭至六七寸高时,以杠杆式木制压榨机压干水分。
  焙纸将纸钳开,刷于焙场壁上加热焙干。再叠成刀,切平即成。
  石城土纸有官堆、玉扣、毛边等类。厚者为“重纸”,每刀195张,重量5公斤以上,以6刀为一篓,销往南昌、汉口、上海等地。重纸中最优者为横江重纸,每篓5刀,专销广州、港澳和南洋一带。薄者称“毛边纸”。而在交易者和制造者之间,往往各有所长或各不相同,故又有玉扣、官堆、毛边、加计长行等名称。
  土纸均以嫩竹为原料,经石灰腌浸、发酵而制成的,故不易生虫,且吸水性强,字迹不易退脱。其纸面洁白,纸张厚薄均匀,拉力性强,光滑平整细嫩,书写流畅。一直以明如玉,质如扣而闻名。1962年在江西省手工业产品评比会上,石城土纸被评为第一等优质产品。1980年荣获国家外贸部优质出口产品荣誉证书。一直畅销日本和印度、缅甸、港澳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国营横江造纸厂 1951年成立国营横江手工业造纸厂,下设横江、迳口手工业纸业社,共经营纸槽74家。1953年手工业造纸厂撤销,横江、迳口纸业社归属县合作总社。1958年7月横江、迳口两纸业社合并成立横江造纸厂,厂址设洋地,归属洋地垦殖场。当年生产土纸207吨,产值21.5万元。1959年9月改称国营横江造纸厂(属县工业局),有职工366人,经营纸槽76家,当年生产土纸224.5吨。1960年2月迁至横江村(今址)。1970年引进造纸机械设备,开办机制纸车间,以芒秆、稻草为原料,生产低档的卫生纸。1975年购置0.25吨锅炉1台。1978年又引进一套设备较齐全的造纸机械,翌年春正式投产。自切料、打浆、抄纸、焙干等均为机械操作,工效明显提高,日产文化用纸、卫生纸1.5吨。当年产纸101吨,1980年产纸158吨,1981年406吨,1982年189吨。因纸价下降,以致产品大量积压,加之生产中废水污染河流,无力解决,1983年仅产纸42吨,遂停产。七十年代起,由于全国性机制纸大量生产,土纸销售量大减,导致土纸生产景况不佳。
  1985年有职工137人,纸槽20余家。生产土纸89.2吨、纸制品23吨、瓦楞纸箱1.236万平方米。企业占地面积1.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66万平方米。工业总产值18.3万元。有火管锅炉1台、纸箱机械5台、槽纸打浆机4台、圆网纸机1台、平板印刷机1台、裁纸机1台、载重汽车1辆,固定资产59.5万元。1958至1985年共产土纸3731.5吨,上缴利税109万元。
  [=此处为表格(表4—30 国营横江造纸厂几个年份土纸产量统计表)=] 单位:吨乡办造纸厂桐江造纸厂 1953年2月于大燕里设立塘塍岭纸业社(属县合作总社)。1959年9月更名国营塘塍岭造纸厂(隶属县工业局)。1963年1月由国营转为县办集体,厂址迁谢地。1966年10月归属小松公社,改名桐江造纸厂,厂址迁桐江月形下(今址)。主要生产各种土纸和机制纸。1985年有职工66人,生产硫酸盐纸浆360吨、机制纸306吨、土纸5吨、产值40.8万元。有水管锅炉1台、变压器1台、内燃机2台,钻床、除砂器、圆网纸机、备料、制浆、筛选、漂白、打浆等设备各1台,载重汽车1辆,拖拉机1台。建筑面积6100平方米,固定资产31.8万元。1985年上缴利润0.2万元、税金2.5万元。
  横江手工造纸厂 1960年开办,厂址设珠玑村。1985年有职工53人,生产土纸24吨,产值4.69万元,上缴利税0.5万元。建筑面积1662平方米,固定资产3.9万元。有载重汽车1辆。
  洋地宣纸厂 1984年开办(原为石城共大造纸厂),主要生产土纸和宣纸。1985年有职工20人,生产土纸9吨、宣纸1吨。产值0.70万元,上缴税金0.1万元。建筑面积2240平方米,固定资产2.8万元。有潜水泵、纸浆泵、蒸锅、磨浆机、槽纸打浆机各1台,除砂器2台等设备。
  二、印刷清代、民国时期,民间有专为修印族谱的木刻印刷匠。民国十六年(1927)陈绍堂等人于县城东门犁咀街陈家祠开办石印店(名曰“同德印刷厂”)。二十四年起,先后有4家印刷店于县城开业。
  解放后,1952年7月县合作总社生产科设印刷部,管理原有私营印刷店,并逐步从私营过渡到公私合营,后转为集体经营。1955年县合作总社成立印刷厂,有职工11人。置有三号圆盘机1台、石印机1台、铜像板1块、铅字、铅坯、铡刀、铲刀等设备。
  国营石城县印刷厂 1957年成立。1958年正式投产,厂址设县城北门温家祠,今金华路61号,时有职工20人。同年引进二号圆盘机1台、四开平台机1台。当年印刷12371千印,年产值5.3万元。1960年11月至1961年3月,一度改名《石城简报》印刷厂。1975年引进照相制板整套设备。1978年起先后引进商标印刷机、自动液压机等设备。
  1985年有职工50人,印刷42964千印,产值22.8万元,实现利润1.766万元。有铸字机1台、汉文字模10套、外文字模2套、铅字架16套、制板照相机1台、凸板印刷机12台、订书机1台、裁切纸机2台等设备。建筑面积3604平方米,固定资产26.7万元。承印能力,由票证、单据、材料纸、帐表等零星印刷,发展到能承印书本、商标、精装资料、塑料包装品等。可承印一次性排版100多万字的书刊印刷,印刷质量基本满足了用户的要求。除承担县内的印刷业务外,还承担外县印刷业务。1958至1985年共印刷608325千印,工业总产值333.1万元。
  [=此处为表格(表4—31 石城县印刷厂几个年份产量产值表)=] 集体印刷厂琴江印刷厂 1980年1月开办,位于县城南门外,为琴江镇镇办企业。主要印刷各类单据、帐册、文件、书本等。1985年有职工24人,开印30千印,产值7.3万元,上缴利税0.3万元。有凸板印刷机4台、平板印刷机2台、装订机1台、订书机3台、打样机1台、裁切纸机3台,其他机械3台。建筑面积422平方米,固定资产4.7万元。
  涛兴印刷厂 1985年开办,位于县城东南路(后迁西华路),隶属县劳动服务公司。主要印刷各种单据、表格等。共有职工15人,当年开印22千印。产值4万元,上缴利税0.3万元。有凸板印刷机3台、装订机1台、裁切纸机1台。固定资产1.7万元。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