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500
颗粒名称:
分类号: TS2
页数: 2
摘要: 民国时期,蔗糖生产全系手工操作。以牛拉石磙碾压甘蔗(俗称绞蔗),蔗汁用铁锅熬煮,并掺入蛤蜊壳粉搅拌,制成红糖、块糖、漏水糖等。民国二十九年(1940),县内有制糖作坊有4家,从业者20人。三十七年,政府曾贷款3亿元(金圆券)发展糖业生产。
关键词: 食品工业 糖制品

内容

民国时期,蔗糖生产全系手工操作。以牛拉石磙碾压甘蔗(俗称绞蔗),蔗汁用铁锅熬煮,并掺入蛤蜊壳粉搅拌,制成红糖、块糖、漏水糖等。民国二十九年(1940),县内有制糖作坊有4家,从业者20人。三十七年,政府曾贷款3亿元(金圆券)发展糖业生产。
  解放后,农民仍大面积栽种甘蔗、制糖作坊遍及全县,而石田、坝口、小松、观下东南、珠坑、大由等地尤多。1954年产红糖196.3吨,产值71963元。1959年,县内有制糖作坊44家,年产红糖700吨。甘蔗加工及制糖仍袭旧法。1975年,县土产品公司、坝口大队引进甘蔗加工机械设备,从事半机械化生产。由于人多田少,自1979年后,甘蔗栽种面积大减,制糖作坊大都停业。至1985年,县内已无制糖作坊。
  附:烟丝卷烟民国时期的烟业者为本小利微的人力刨烟。二十四年(1935)从事烟丝业者63户,从业者256人,共有资本0.8万元。
  解放后,1952年由5家制烟个体户联合组成晨风卷烟厂,厂址设兴隆街黄家祠(今县汽车修配厂址)。置有刨烟机1台、烟丝压榨机2台等设备。同年,县供销合作总社又成立烟丝加工厂,厂址设兴隆街周家祠(今县水泥预制厂址)。1957年生产黄烟丝20.03吨,年产值8.259万元。1958年生产黄烟丝22吨。1959年并入县综合厂,为烟丝车间,当年产黄烟丝47吨,年产值6.88万元。
  晨风卷烟厂主要生产晨风牌香烟和黄烟丝。后因大办粮食,烟叶栽种面积减少,以致原料奇缺,加上省、地卷烟厂的兴建,县内所产烟叶大都上调。1962年晨风卷烟厂停产。
  县土产公司曾设有烤烟房、刨烟车间各1个,配有工人2名,负责焙烟、刨烟、包装业务。主要加工黄烟丝和黑烟丝,产品销于县内各市场。1978年后又代为私人加工烟丝。1980年刨烟业停产。
  1985年,县内有个体刨烟户19户,从业者20余人。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