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陶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487
颗粒名称: 第六节 陶瓷
分类号: F4
页数: 2
摘要: 唐五代时期,县内就有陶器生产,窑址建于丰山瑶里,品种有壶、罐、缸、钵等。元明间有高田陶器窑,初由吉姓从福建传入,清初再传至观下睦富。民国时期,传入屏山风流排。解放后,传至丰山、兴隆干背、塘子岭等处。
关键词: 陶瓷工业 工业经济

内容

唐五代时期,县内就有陶器生产,窑址建于丰山瑶里,品种有壶、罐、缸、钵等。元明间有高田陶器窑,初由吉姓从福建传入,清初再传至观下睦富。民国时期,传入屏山风流排。解放后,传至丰山、兴隆干背、塘子岭等处。
  民国时期,县内有高田、睦富、屏山制陶龙窑3座,从业者20余人,常年生产陶器20万件。
  解放后,1950年,有陶器生产业8户,从业者9人,年产值(折新币)约0.78万元。1956年组建陶器厂,全县计有47家,其中琴江镇17家、小松6家、桐江2家、坝口6家、屏山12家、珠坑4家。主要产品有坛、罐、缸、钵等。1957至1962年全县有陶窑6座(坝口、观下、兴隆、桐江、屏山、珠坑),年均产量19.14万件。七十年代初期,珠坑公社曾于金钱坑兴建陶窑1座,生产日用陶器。后因土质鉴定不符合标准,于1979年停产。
  1985年,县内仅有高田、丰山、睦富、塘子岭、干背、屏山蟠龙岗等处有制陶龙窑7座,从业者32人。
  二、瓷器 1970年1月,国营横江造纸厂于珠坑芙蓉塅开办陶瓷车间,采用压坯成型工艺,生产粗瓷。1971年由造纸厂析出,单独成立珠坑陶瓷厂。1976年并回造纸厂,仍为其一车间。主要产品有大盘、窑碗、大碗、中碗、霉豆罐、酱油碟、饭钵、小油壶等10多个品种。年均生产28窑,每窑生产约3万件,每窑产值0.21万元左右。瓷土取自距厂一里路的磜头岭。主要生产设备有:春子42只、压碗机7台、割釉机2台、修碗机1台、碗架14个、碗桥板900块。1981年生产陶瓷68万件、1982年91万件、1983年86万件、1984年32万件。因烧柴紧缺,于1984年9月停产。1985年将碗窑承包给私人,当年生产陶瓷31万件,上缴利润0.26万元。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