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机械修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47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机械修造
分类号: F407.4
页数: 6
摘要: 解放前,石城无机械工业,仅有个体铁匠铺生产铁制小农具及家用铁器。民国十五至三十六年(1926至1947)间,曾一度有广东五华李氏兄弟等人于珠坑坪埠、小松新坊(今江口)、岩岭、高田等地用土法为私人修理枪支,曾兴办简易造枪厂(号称“兵工厂”)。主要修理“左轮”、“驳曲”两种短枪和“中正式”、“仿汉阳造”两种长枪。
关键词: 工业经济 机械工业

内容

解放前,石城无机械工业,仅有个体铁匠铺生产铁制小农具及家用铁器。民国十五至三十六年(1926至1947)间,曾一度有广东五华李氏兄弟等人于珠坑坪埠、小松新坊(今江口)、岩岭、高田等地用土法为私人修理枪支,曾兴办简易造枪厂(号称“兵工厂”)。主要修理“左轮”、“驳曲”两种短枪和“中正式”、“仿汉阳造”两种长枪。
  解放后,1958年成立县农机厂(初名“县钢铁厂”)。此后,相继成立了县五金厂、汽车修理厂、摇床机械厂、电机厂(后改称“汽车配件厂”)。各乡镇亦先后办起了农机厂,逐步形成了机械修造体系。
  1983年,农机、汽车修理、矿山配件三家企业完成产值144.4万元,占年计划138万元的104.64%,较上年度的120.57万元增长19.76%。
  1985年,全县有机械修造业17家,其中:通用零部件制造业3家、铸锻毛坯制造业5家、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7家、机械设备修理业2家,当年机械工业产品销售额达414万元;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家,当年产品销售额340.9万元。两项合计754.9万元,占1985年度工业产品销售总额1849.1万元的40.8%。
  一、农业机械石城县轴瓦厂位于县城北部风岭脑。1958年开办,初名石城县钢铁厂,1959年更名石城县机械厂。主要生产滚珠轴承,年产量达1258只,同时还生产生铁、毛铁及其他建材。1968年9月改称石城县农业机械厂,转为主要生产打谷机、碾米机、刷粉机、插秧机、饲料机、截片机、磨粉机、打夯机以及各种农机配件。年产量300余台,产值5.5万元。
  1980年,该厂曾一度以生产小口径汽步枪为主,成了一个亏损企业。同年7月起改为以生产轴瓦为主,厂名改为石城县轴瓦厂,属县办全民所有制机械制造企业。主要生产2A—215空压机连杆瓦、125系列连杆瓦、P33滑板、2D65主轴瓦、冷冻机轴瓦、压缩机阀片,同时还生产铸铁件。1980年工业总产值95.3万元,利润5.3万元。
  1984年主要产品产量:2A—215空压机连杆瓦3634副、125系列连杆瓦4914副、2D65主轴瓦71副、P33滑板696块、铸铁件131吨,销售额15.7万元。年工业总产值达97.2万元,利润4.7万元。同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县轴瓦厂为“经济效益先进单位”,发奖杯1个。
  1985年共有职工206人,生产2A—215空压机连杆瓦3068副。125系列连杆瓦5820副、2D65主轴瓦57副、P33滑板1428块、铸铁件96吨,销售总额10.9万元。当年工业总产值达115.1万元,利润6万元。有金属切削机床61台,其中车床28台、钻床4台、铣床4台、刨床2台、拉床1台、磨床16台、切断机床2台、皮带车床1台、其它切削机床3台,另有开式压力机6台和空气锤、剪切机、混砂机、筛砂机、起重机等机械设备。还有汽车2辆、拖拉机1台。
  乡镇农机厂 1956年起,各乡镇先后办起了农机厂,生产和维修农业机械。
  1985年,据琴江、观下、小松、丰山、高田、屏山、大由、洋地等8家乡镇农机厂统计,有职工249人。生产打谷机300台、碾米机10台、铸铁管304吨、铸铁件160吨、木螺钉3023万件、铁锅5万口。销售总额达114.3万元。
  二、电机 1979年1月由县五金机械厂析出成立电机修理门市部,为县二轻局直属车间,当年产值6.2万元。1980年改名石城县电机厂,为县办集体所有制企业,厂址设于县城西华路77号。主要业务是修理电动机、发电机,并生产电机配件和成品。1980年生产小型摇头电风扇387台,1983年又生产111台,工业总产值11.06万元,上缴利润1680元、税金3346元。
  1985年主要产品为110千瓦电动机、230毫米台式电风扇、缝纫机板、东风牌汽车拉锁和后链、解放牌汽车挂钩等,年产值11.5万元。
  三、矿山设备配件石城县矿山配件厂 1956年成立,原名五金皮革修造合作社,1968年改为城郊五金厂。1969年8月改名县手联社五金厂。1976年改称县五金修配厂。1979年更名县五金机械厂。1980年改名石城县矿山配件厂,系县办集体所有制企业。厂址原设琴江路东段,后迁至西华路219号今址。建社初期,只能生产小五金、农具及家用铁器。1956年产值为0.8万元。1965年产值1.74万元。1971年转为生产台钻、台柱、电动机、刷粉机、牛头锁、碾米机等。1974年试制矿山配件,1976年经石城钽铌矿等单位试用鉴定合格,即开始批量生产。主要产品有6—S选矿摇床、云锡式选矿摇床传动箱、调波器、砂泵、矿筛等,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1985年有职工91人,生产6—S云锡式选矿摇床传动箱157台、调波器158台、砂泵4台。年工业总产值48.5万元,利润总额4.85万元。有固定资产43万元,建筑面积4166平方米,其中厂房建筑面积3032平方米。有大型车床2台、大型镗床2台、普通车床5台、摇臂钻床2台、卧式镗床2台、铣床1台、牛头刨床3台、龙门刨床1台、切断机床1台、电力变压器1台、化铁炉1座等设备。
  石城县摇床机械厂 1972年开办,为县办集体企业,厂址在西华路96号。主要生产矿山设备摇床面。1972年11月试制6—S型摇床面成功,1973年投入批量生产。1980年生产摇床面71台,1984年生产109台、1985年生产172台。固定资产30.8万元,有车床、刨床、钻床各2台、机械压力机台、木工锯机6台、交流弧焊机5台等设备。1985年工业总产值51.30万元,创造利税10万元,其中税金5万元。
  观下摇床设备厂 1973年开办,为观下乡乡办企业。厂址在县城西外司前,主要生产摇床面。固定资产8.5万元。1985年有职工49人。工业总产值26.5万元,实现税利2.6万元,其中税金0.9万元。主要设备有圆锯机6台。
  石城横江摇床厂 1977年建厂,为横江乡乡办企业,厂址在横江老街上桥头。主要生产矿山摇床面。固定资产13.7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120千瓦。1985年有职工20人,工业总产值19.8万元,上缴利润1万元、税金0.9万元。1985年销售摇床面76台,价值16.3万元。
  石城干燥设备厂 1973年建厂,原名小别综合厂,为小别乡乡办企业。1984年改名石城干燥设备厂,厂址在长乐公路旁,属矿山设备制造业企业。主要产品:摇床面(1973年开始生产)、床头箱、干燥机。1985年动力机械总能力412千瓦,固定资产45.3万元。总产值:1980年28万元,1985年63.1万元。主要产品产量:1980年生产选矿设备74台;1984年生产选矿设备113台、脱水设备5台;1985年生产选矿设备103台、回转窑1台、脱水设备10台、干燥机9台(价值35万元)。有镗床、铣床、车床、刨床、钻床、磨床、滚齿机床、焊条标准衡温箱、弯曲校正机、无损探伤检测设备、焊接传动箱、10吨行车、电焊机、氧焊机、20×2000卷板机、鼓风机等设备和汽车1辆。1985年共有职工115人,实现利润5.5万元。
  该厂生产的ZLG—5.3型蒸气加热式螺旋干燥机,经有关部门鉴定,技术性能完全符合设计要求,远销国内13个省市,获得用户的好评。
  四、汽车配件石城自有公路运输以来,汽车渐多,遂先后开办汽车修理厂、配件厂、车箱厂。此外,县公路段、县林业车队、县农资公司车队及县粮食车队等单位,亦陆续建立汽车修理车间或修理站,开办汽车保养与修理业务。
  石城县汽车修理厂该厂前身为县汽车队汽车修理车间。1972年从汽车队析出,单独建厂,属财政预算内交通系统管理全民所有制企业。厂址设北门外兴隆黄家祠。主要业务是为汽车、拖拉机保养和修理。1972年工业总产值11万元。随后,陆续购置车床、钻床各2台,刨床、磨床、锻锤、木工刨床、交流弧焊机各1台,机修车床6台等机修设备。1974年1月县汽车队并入县汽修厂。至1978年有固产资产55.73万元,职工95人。营运汽车18辆,可承担车辆大、中、小修理业务,年总产值27万元,创造利润3.7万元、税金1.93万元。1980年5月恢复石城县汽车队,与县汽修厂并存,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85年有职工103人,拥有固定资产82.9万元,建筑面积4867平方米。当年工业总产值36.5万元,获利润6.8万元,上缴税金5万元。
  石城县交通修理部 1982年4月成立。当时称“石城县交通运输公司汽车修理车间”,1985年改称石城县交通修理部。部址设县城西华路147号,系镇办汽车修理集体企业,隶属县交通运输公司。主要设备有木工机械辅机、动力压缩机、交流弧焊机、电动台钻、氧焊机、电焊机各1台。1985年有职工18人,固定资产1.3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15千瓦。年总产值5万元,上缴税利0.7万元。
  石城县汽车配件厂 1979年1月建厂,原名“石城县电机厂”,1985年9月更名石城县汽车配件厂,厂址设西华路77号,系县办集体所有制企业。1983年始生产汽车配件,当年生产东风牌汽车引擎盖上下拉锁8763只、安全钩2000只、左右铰链975只、解放牌汽车引擎挂钩923只。1985年始生产全车线和高压线。1985年有职工35人,生产东风牌汽车EQ140引擎盖上下拉锁1763只、解放牌汽车CA103引擎挂钩21862只、全车线1123套、高压线2311套。年总产量13.9万元,上缴利润0.1万元,税金0.5万元。有车床5台、冲床7台、刨床1台、液压机1台、电焊机3台、机械压力机6台、气体压缩机1台、电力变压器1台、编织机1台等设备,动力机械总能力65千瓦。
  石城县车箱厂 1981年建厂,厂址在观下乡人民政府旁边,为观下乡乡办企业,属交通设备制造业。主要生产金属车箱及选矿振动筛。1985年有职工62人,年工业总产值达51.02万元,上缴利润1.5万元、税金3.1万元。有机械压力机1台,车床、钻床、铣床、刨床计7台及交流弧焊机4台等设备,动力机械总能力245千瓦。另有载重汽车2辆。固定资产共11.7万元。
  附:江西省汽车运输总公司石城保养厂前身为“交通部华东区202车队石城长乐保养场”。1963年筹建,1965年1月投产。厂址在小别长乐村,当时属交通部华东区汽车运输局直接领导。1966年下放江西省管辖,由运输转为小批量生产汽车拖斗和汽车配件。1977年改属江西汽车运输总局赣州汽车运输分局领导。1981年3月更名石城保养厂,直属江西省汽车运输总公司管辖。
  该厂主要是为汽车保养和生产汽车配件,如横直拉杆、球头销、进排气门、套管等:至1985年底,还生产八吨挂车65台、四吨挂车1153台、三吨挂车697台。
  1982年试制成功六吨挂车1台。同年生产的“赣运牌”QG06四吨851型双轴全挂车,荣获江西省优质产品奖;生产的X—860型六吨双轴全挂车,1985年4月获江西省交通厅1984、1985年度优秀新产品奖,省经委新产品证书,5月获国家交通部工业产品展览会优秀展品金杯奖,12月获江西省人民政府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生产的JXBG13X十吨厢式半挂车,1985年4月获江西省交通厅1984、1985年度优秀新产品奖、省经委新产品证书,12月获江西省人民政府优秀利技成果四等奖;生产的J〓—130一吨半农用汽车1985年4月获江西省交通厅1984、1985年度优秀新产品奖、省新产品证书。
  该厂产品销至江西、福建、安微、湖南、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均赢得了用户的好评。
  厂内拥有车床、铣床、剪床、磨床、钻床、刨床、冲床、空气锤、叉车等以及汽车大修成套设备。
  1985年有职工109人,固定资产中不动产部分67.5万元。1985年工业总产值216.4万元,利润总额45万元。
  五、紧固件紧固件制造,始于1977年。主要生产木螺钉,属标准机械配件制造业。
  石城县木螺钉厂1977年4月,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知青办公室为帮助落户在石城的上海知青就业,决定援助石城开办工厂。4月,经石城县革委会决定,由县工交局筹集资金16万元,从上海标准机械配件公司及上海市木螺钉三厂,以低价购进生产木螺钉的全套机械设备。同年6月,选送部分上海知青赴上海木螺钉三厂学习生产操作技术,同时聘请该厂技术人员来石城传授技术,培养新招工人。11月15日成立石城县木螺钉厂,厂址设于县城河背宝福院玉皇坛内,为县办集体所有制企业。12月试产,翌年1月正式投产,当年生产木螺钉1948万件,总产值15.19万元。同年参加省木螺钉测评,产品质量名列第二。
  1979年在厂上海知青大都调回上海。在技术力量大减的情况下,又从上海木螺钉三厂请来师傅担任技术骨干,继续生产。1979年参加省木螺钉测评,名列第一。当年产值达19.61万元。1980年开始批量生产。厂内设有拉丝、打头、铣槽、螺纹、包装、机修6个车间,半机械化操作,生产宋塔牌沉头木螺钉、自攻螺钉、机螺钉、铆钉、元钉等29种不同型号的产品。1980年生产木螺钉506万件、元钉10.8吨。1981年生产木螺钉7000万件。1981至1985年连续5年参加省内同行业产品测评,均被评为第一名。1982年江西省经济委员会授予“优秀产品”证书。产品除销本省外,还远销广东、湖南、湖北、河南、辽宁等地,均获得用户好评。
  1985年共有职工109人,生产木螺钉7400万件,年总产值达111.6万元。1978至1985年为国家创造利润22.85万元、税金13.37万元。其中1985年创造利润9.7万元、税金4.2万元。固定资产有48.4万元,有普通车床3台、铣床1台、刨床2台、电阻加热炉2台、电力变压器1台、木螺钉元钉连用加工机械71台等设备。1985年引进电镀设备1套。
  高田标准件厂1985年开办,厂址设高田湖坑村洋和岗,为高田乡乡办企业。主要生产螺钉、螺母等。1985年固定资产投资20.5万元,生产紧固件达1044万件(7吨),销售螺钉522万件,价值3.8万元。当年总产值7.6万元,上缴利润0.4万元、税金0.4万元。设备有自动锻压机4台、自动冷(热)镦机1台、自动搓丝机3台,滚镀机1台、拉丝机1台、电阻加热炉1台、交流弧焊机1台、鼓风机3台,专用铣床、车床、钻床及牛头刨床、磨床共16台,动力机械总能力84千瓦。年末有职工23人。
  六、船舶修造解放前,石城运输以水路航运为主,故民间造船业历史悠久。据考,清光绪三十三年(1908)产木帆船30余艘。苏区时,拥有木帆船80余艘。红军北上后,县政府组织船业公会,造船20余艘。民国三十七年(1948)生产木帆船90余艘,从业人员达300余人。
  解放初期,船舶修造为私人经营,凡新造、修理概由船主雇工进行。1951年修造28艘,1952年修造19艘。1953年下半年成立造船小组,1954年改称船舶修造生产合作小组,修造木帆船24艘(其中新造大型木帆船1艘)。另有单干7户,造船6艘。1956年改称船舶修造生产合作社,隶属航运部门管辖,时有工人17人,修造木帆船44艘(其中新造10艘)。1958年下半年分为造船厂和船舶社。1959年1月将造船厂、船舶社与搬运队合并,成立石城港木帆船运输合作社,为县办集体所有制企业,由航运站及县工交局领导。同年6月转为国营运输公司,隶属赣南航运分局管辖。是年造船45艘,修理33艘。1960年6月,试制成功1艘载重25吨的机帆船(后由于油料供应不足而拆掉),同年还生产木帆船5艘,计30吨,三块船53艘,竹筏30条。1962年,运输公司复转为集体企业。1963年改称石城港木帆船运输社造船厂,共有职工13人。是年生产木帆船7艘,年产值达2.208万元。
  1966年以后,水道阻塞,船舶修造业移至外港(于都、信丰、赣州)进行。1972至1975年,在外港制造10马力载重20吨、20马力载重38吨机帆船各1艘,拖船2艘。1984年起,扩大机械化船只,新造铁质船2艘,县内船舶修造业日渐趋于消失,只有少数渡船修造。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