钨、锡精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474
颗粒名称: 钨、锡精矿
分类号: TD912
页数: 2
摘要: 1982年7月,县社队企业管理局供销公司与观下公社联合组织近200名农民于东华山柳家庄采掘钨、锡矿。至1983年,(东华山钨锡矿)共采钨4.64吨(销售价值2.397万元,收购价值1.75万元),采锡109吨(销售价值92.25万元,收购价值52.58万元)。
关键词: 矿石 精矿

内容

1982年7月,县社队企业管理局供销公司与观下公社联合组织近200名农民于东华山柳家庄采掘钨、锡矿。至1983年,(东华山钨锡矿)共采钨4.64吨(销售价值2.397万元,收购价值1.75万元),采锡109吨(销售价值92.25万元,收购价值52.58万元)。
  1983年月,石城县矿业公司成立,驻观下沔坊村里庄,开辟东华山海螺岭采矿区。该公司为预算外的全民所有制县级小型企业,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公司系统管理,县内直属石城县经济委员会管辖。主要产品为锡精矿、钨中矿。其生产量: 锡精矿:实物,1984年39吨,1985年80吨。含锡,1984年19吨,1985年40吨。
  钨中矿:实物,1983年10吨,1984年5吨。折合钨,1983年10吨,1984年5吨。
  主要设备有:内燃机2台(48马力)、潜水泵11台、鼓风机1台、空气压缩机2台、矿用防爆变压器1台(80千伏安)、颚式破碎机1台、微粒粉碎机1台,凿岩机2台和载重汽车1辆、农用车1辆。
  1985年有职工24人,年工业总产值6.6万元,年末动力机械总能力111千瓦。固定资产5.3万元。1984年销售锡精矿39吨,1985年17吨。
  附:石城钽铌矿 1969年于坝口岗上兴建石城钽铌矿,初名“807”矿,1971年投产。
  初隶属江西省重工业局。1971至1972年下放赣州地区重工业局领导。
  1972年收归冶金工业部领导,并更名“石城钽铌矿”,由部委托江西省冶金工业厅代管至1983年。
  自1984年起,直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由总公司下设的南昌公司(即中国华兴钨业公司)具体领导。
  1985年6月,并入江西省宜春钽铌矿。对外仍称“石城钽铌矿”,对内称“宜春钽铌矿石城分场”,行政上下降半格,为副县级单位。
  石城钽铌矿为机械化程度较高的露采中型矿,具有采、运、选综合生产能力。全矿拥有现代化的露天采矿穿孔、挖掘、运输设备,重力选矿及柴油发电设备,以及为矿山生产服务的机修、加工、锻造设备。矿控以上设备总台数达260台。其中厅控以上主要生产设备有:采矿设备有YQ1.50型潜孔钻机、W—1002型电铲、KM—602型柴油铲、3V—10/8型空压机、CA—34型和KPA—250型自卸汽车,选矿设备有PEF600×900粗碎破碎机、PEF250×400中碎破碎机、〓750×500细碎破碎机、MBY型〓900×2400棒磨机、6—S型摇床、PC—2型磁选机,发电设备有6NVD—48、6S275,运输设备有CA—10B型。
  固定资产投资额:1971至1985年1503.9万元,其中1981至1985年525万元,1985年5.7万元。1985年动力机械总能力5503千瓦。
  主要产品为钽铌精矿。据1980年(未全面)统计,生产量为9吨。采剥总量251.70吨,其中,采矿90吨、剥离161.70吨。
  年销售额182万元,年利润一79.5万元。
  正常生产年度产品产量曾达20吨。1981年起,上级决定该矿停产,正常经费开支由上级拨款解决。
  1985年有职工451人,其中工人222名、工程技术人员11名、管理人员69名、服务人员104名、医务人员15名、中小学教员30名。另有退休人员134名。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