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468
颗粒名称: 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分类号: S157.2
页数: 2
摘要: 杨坊村民委员会杨坊村位于木兰乡北2.5公里。总面积2.34万亩,山地面积1.96万亩,水土流失面积1.44万亩,占山地面积的74%(其中强度57%,中度25%,轻度18%),沟蚀面积占侵蚀总面积的91%。 1979年5月,杨坊被列为“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试点,进行了全面规划。经过7年治理,累计工程治理0.06万亩,封山育林0.69万亩,构筑河岸防洪堤350米,20%的面积达到基本治理,50%的面积达到初步治理,植被覆盖率普遍增加30—50%,河床下降30—35厘米,群众短缺的“四料”(燃料、木料、油料、肥料)得到缓和或部分解决。
关键词: 综合治理 技术措施

内容

杨坊村民委员会杨坊村位于木兰乡北2.5公里。总面积2.34万亩,山地面积1.96万亩,水土流失面积1.44万亩,占山地面积的74%(其中强度57%,中度25%,轻度18%),沟蚀面积占侵蚀总面积的91%。
  1979年5月,杨坊被列为“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试点,进行了全面规划。经过7年治理,累计工程治理0.06万亩,封山育林0.69万亩,构筑河岸防洪堤350米,20%的面积达到基本治理,50%的面积达到初步治理,植被覆盖率普遍增加30—50%,河床下降30—35厘米,群众短缺的“四料”(燃料、木料、油料、肥料)得到缓和或部分解决。
  水土流失的控制,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多年干涸的泉眼又冒出了清泉。1985年比1979年相对增加了水田面积184亩,1979年以来,粮食连年增产。1985年人平收入为1979年的3倍。自1979年以来,多次被评为地、县水土保持先进单位。
  屏山村民委员会屏山村位于屏山乡中部,靠琴江西岸,地势较为平坦,是全乡人口密度最大、水土流失最严重村之一。全村25个村民小组3900余人,土地总面积8640亩,山地面积5235亩。在山地面积中,流失面积4150亩,坡耕地约500亩,原流失地开垦种植经济林200亩。1972年飞播松籽2580亩。当时的大队领导班子,采取一系列措施,狠抓飞播区封山育林,坚持不懈13年,现在2000多亩马尾松郁闭成林,平均树高4.5米,多层次植被群落已经形成。飞播前,近播区的800亩农田受旱,现在基本旱涝保收,粮食亩产由700余斤提高到1000余斤。从1982年开始间伐利用,缓解了群众烧柴、用材矛盾,达到了基本治理的目的。
  在坚持封山育林的同时,屏山村人民利用红色砂砾岩区强度流失山场,大搞工程治理,1976年整造高标准水平梯田200亩,种柑桔1万株,1985年生产柑桔9万公斤,纯收入5万余元。屏山人民把治山、用山、养山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红色岩系中水土流失地带开创了一条“治理水土流失,充分利用水土资源”的经验。
  县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还有联上、联下村民小组和珠坑村民委员会、高玑村民委员会。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