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成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467
颗粒名称: 治理成果
分类号: S157
页数: 1
摘要: 解放前,仅有一些陂坝水利设施,无明显的水土保持效益。 解放后,治理成果有所提高,尤以点上成绩较好,但经济效益不甚明显。 治理面积截至1985年,水保部门历年累计治理面积为22.57万亩,治理覆盖面积约10万亩,为现有水上流失面积的13%。其中达到基本治理的面积3.64万亩,占现有流失面积的5%。1979至1985年,是水上保持恢复发展时期,共初步治理12.93万亩,达到基本治理的面积为0.67万亩。由于有效治理面积的增加,1982年以来,水土流失面积呈下降的趋势,其平均下降速率达到2.3%。
关键词: 综合治理 技术措施

内容

解放前,仅有一些陂坝水利设施,无明显的水土保持效益。
  解放后,治理成果有所提高,尤以点上成绩较好,但经济效益不甚明显。
  治理面积截至1985年,水保部门历年累计治理面积为22.57万亩,治理覆盖面积约10万亩,为现有水上流失面积的13%。其中达到基本治理的面积3.64万亩,占现有流失面积的5%。1979至1985年,是水上保持恢复发展时期,共初步治理12.93万亩,达到基本治理的面积为0.67万亩。由于有效治理面积的增加,1982年以来,水土流失面积呈下降的趋势,其平均下降速率达到2.3%。
  工程治理 1956年,水利局组织兴隆乡(即今琴江镇兴隆村)农民上山,连续搞工程治理21天,完成治理面积640余亩,挖谷坊812座,整修水坝3座,这是全县首次开展水上治理工作。1963年10月至1964年9月,一年治理2.28万亩,完成拦沙坝1座,土石谷坊5631座,这一时期是县水土保持工作蓬勃发展时期。经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后,一些控制面积复又产生流失。至1978年全县累计治理面积9.63万亩,达到基本治理的面积2.97万亩,仅占流失面积的4%,为1964年以来净增流失面积的10%。1979年至1985年,水保部门共治理1.01万亩,建谷坊2座,拦沙坝1座。
  植物治理 1950年至1965年,流失区造林面积达到23.5万亩,但成林甚少。七十年代开始,由林业部门主办,先后在水土流失区飞播造林35.64万亩,但成林面积仅存0.78万亩,占飞播总面积的2%。1979年以来,注重植物措施、工程措施、管护措施相结合,除工程治理面积都已种上植物外,其他流失区穴垦补植用去苗木110余亩。
  封山育林六十年代曾有封山育林36万亩的记录,但因管理不力,效果甚微。1979至1985年水保部门累计封山育林面积11.93万亩,其覆盖面积约9.4万亩,占现有流失面积的12%。凡工程及植物治理区均在封山之内。据林业部门统计,至1985年封山达到40.47万亩(含水保封山11.93万亩及飞播区、荒山、疏林地),其植被覆盖率正逐年增加。
  堤岸治理堤岸(又称护岸)工程自古以来保留较多,作用较大,如仙源坊一、二、三摆。自解放至1985年止,护岸工程总长已达30.71公里,保护耕地0.372万亩。县主要堤岸工程有小西门圩堤、仙源坊中心坝圩堤、兴隆中心坝圩堤、南门护城河堤,修复东南丁字坝、木兰河沿河防洪堤。
  治理效益截至1985年,全县达到基本治理的面积约4.5万亩。以此面积作为效益计算面积,可保土29万吨/年,相当于1600亩耕地的耕作层;保水490万吨/年,等于建造了一个蓄水490万立方米的水库。如果把因此促进的农作物增产、保肥量以及各项社会效益折算经济价值量,可达354万元/年。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