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的危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464
颗粒名称: 水土流失的危害
分类号: S157.1
页数: 2
摘要: 瘠化土壤全县土壤年侵蚀量达270万吨,每年剥去的土层相当于150年形成的土壤厚度。这些被流失的土壤含有机质4.2万吨,速效氮0.19万吨、速效磷0.19万吨、速效钾9.4万吨,相当于八十年代初全县商品化肥的销售总量。表层土受到侵蚀后,结构破坏,土层变薄,肥力下降,沙化严重。县内严重流失区生长8年的马尾松高度仅0.8米,群众称之为“小老头松”。
关键词: 水土流失 防治

内容

瘠化土壤全县土壤年侵蚀量达270万吨,每年剥去的土层相当于150年形成的土壤厚度。这些被流失的土壤含有机质4.2万吨,速效氮0.19万吨、速效磷0.19万吨、速效钾9.4万吨,相当于八十年代初全县商品化肥的销售总量。表层土受到侵蚀后,结构破坏,土层变薄,肥力下降,沙化严重。县内严重流失区生长8年的马尾松高度仅0.8米,群众称之为“小老头松”。
  蚕食农田流失区农田常受暴涨山洪冲刷,造成农田崩塌或被泥沙盖压。木兰乡小琴村农民邓某,承包耕地2.6亩,1984年间有2.2亩被暴雨山洪冲毁以至成了沙丘;观下乡湖下村农民陈某,承包耕地8.2亩,有5亩被冲毁成了河道。1984年,全县有4320亩农田被冲毁成了沙坵。
  淤塞库塘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山洪夹带泥沙淤塞水库山塘,淹没农田,水利设施效益下降。39座小(一)型水库有效库容淤塞严重,有些山塘已被淤平。水利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如观下乡大畲村龙沄磜水电站,1983年建成,装机容量40千瓦,因上游修路、开矿,引起严重水土流失,致使一年内被泥沙淤满报废,损失资金4.37万元。现在尚有不少水渠水圳因未及时疏通而被淤塞。
  淀堵江河每年流失的270余万吨沙土在水力和重力搬运下,分别注入全县140多条河流和山塘水库。琴江由于大量的侵蚀物质泄入,大量粗沙砾石沉积于上游段,给河床降刷带来困难。中段淤积大量中、小颗粒石英沙,形成沙洲、心滩多处,高处已与河岸齐平,致使河面比解放初期扩大1倍多,河床平均抬高1米,加上沿河筑陂修坝,层层堵沙截流,造成泄洪不畅,淤沙高的达3米,解放初期琴江河尚有55公里通航里程,至1967年已全部中断。两岸受淹农田面积不断扩大,1979年累计达5800亩,1984年因洪灾受淹农田68500亩,冲毁大小桥梁247座。六十年代中期国家投资100多万元兴建的小型水轮泵站135座,发电灌溉效益不过50%。
  锐减森林解放初期,全县有林地面积约占林业用地面积的90%以上,活立木蓄积在450万立方米以上。1965年有林地面积下降到125.72万亩,1982年继续下降为81.05万亩,而活立木蓄积则由1965年的237.31万立方米继续下降至1982年的161.09万立方米(详见表4—24)。而荒山荒地则增加24.25万亩,1965年至1982年平均每年增加1.43万亩。至1985年有林地面积略有上升,但活立木蓄积仍在下降。
  恶化环境水土流失加重,导致生态、气候的变化,水旱灾害严重,病虫害泛滥。如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比无流失区温度高11.5℃,雨量却偏少140~230毫米。
  短缺“五料” 流失区普遍缺少燃料、木料、油料、肥料、饲料,而燃料尤甚。除3个非严重流失乡基本不缺柴外,其余12个乡的70余个村都要缺柴1—3个月,珠坑、屏山有的缺柴3—5个月,用于砍柴割草的劳力为全年工日1/3~2/5。当地群众说:“过去愁米不愁柴,现在愁柴不愁米,总少不了一个愁字”。人们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砍柴处,要行三五十里路。干粮冷饭拌井水,日暮归家累得苦”。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