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461
颗粒名称: 水土流失历史
分类号: S157.1
页数: 1
摘要: 石城地属丘陵山区,地形复杂,出露岩性不一,褶皱、断裂、凹陷到处发生,水流切割、表土剥蚀甚为剧烈。每遇“山溪暴涨,上游之水势,如建瓴汇中”(道光《石城县志》),“每遇春夏积雨,波涛汹涌……,刻削河墈,倾圮城垣,坏民房屋”(乾隆乙丑《石城县志》)。
关键词: 水土流失 防治

内容

石城地属丘陵山区,地形复杂,出露岩性不一,褶皱、断裂、凹陷到处发生,水流切割、表土剥蚀甚为剧烈。每遇“山溪暴涨,上游之水势,如建瓴汇中”(道光《石城县志》),“每遇春夏积雨,波涛汹涌……,刻削河墈,倾圮城垣,坏民房屋”(乾隆乙丑《石城县志》)。
  发源苦竹岭的西门河“自乾隆五十年(1785年)后日形淤浅。至嘉庆五年(1800),山水异涨,沙石坌涌,决城北之堤防,而古道遂没,河身渐淤为平地,平地又积为高埠,西南两岸徙涨沙洲,外高内深,形如釜底,每遇春夏水盛,汛滥横溢”(道光《石城县志》)。
  从清乾隆中至同治初年间,因避乱大量北民南迁,石城人口猛增,其间前后不足百年,人口总数却由七千多人升至22万余人,翻了30倍。由于平原地区开垦已趋饱和,大量农民进山伐木挖坡,人工造田,沿河缓坡植被日逐破坏,地面侵蚀物开始对琴江河流产生影响。至民国年间,城东南岸徙起沙洲,河床深潭渐被淤泥填塞。但受交通条件及人口密度等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发展仍然较为缓慢,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不大。至解放前夕,琴江河水仍然清澈见底,10余吨的木帆船顺可通宁都下赣州,逆可进坝口入石田、上丰山。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