圩堤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457
颗粒名称: 圩堤工程
分类号: S277
页数: 1
摘要: 宋建炎四年(1130),县城北门至西门环绕土城凿壕,名曰护城河。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于清源庙(已废)前,砌石为坝埽,以遏大小溪流,沿北门外溪均作圩堤。道光三年(1823),筑堤疏浚城河。以城北清源庙前建一道石堤,长30米,高2.7米,以防大河水内浸(现已为园地)。次年,城南仙源坊建石坝2座(俗称一、二摆),每座长23.7米,高8米。
关键词: 圩区治理 围垦

内容

宋建炎四年(1130),县城北门至西门环绕土城凿壕,名曰护城河。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于清源庙(已废)前,砌石为坝埽,以遏大小溪流,沿北门外溪均作圩堤。道光三年(1823),筑堤疏浚城河。以城北清源庙前建一道石堤,长30米,高2.7米,以防大河水内浸(现已为园地)。次年,城南仙源坊建石坝2座(俗称一、二摆),每座长23.7米,高8米。
  民国初年,从县城北门口至南门口,以红条石砌护城河堤,长约600米。高1.5米。又于南岸仙源坊加砌石坝1座(即三摆),规模与前2座大体相同。
  解放后60年代起,于县城附近琴江沿岸修筑圩堤多处,至1985年,全县有圩堤工程总长30.17公里,保护耕地面积0.372万亩。
  重点圩堤工程简介小西门圩堤 1965年9至12月,城西小河两岸,用片石垒砌,加固河堤,居民和机关干部轮流参加义务劳动,填造土石方1.27万立米,现小河西岸已新建7座机关单位的办公楼、商店和宿舍。
  仙源坊中心坝圩堤 1970年9月,城县东南3个村组织群众在南们外仙源坊中心坝,建造泥土圩堤1条,长800米,宽9米,高5米,1975年完成。1983年5月,被洪水冲毁近60%,于1985年9月修复和加固,堤端用940方片石,垒砌140米长,5米高的圩堤。塍堤下面为土堤,土方1.3万立米,投工13508个劳动日,投资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万元,复垦农田60余亩,保护粮田400亩。
  兴隆中心坝圩堤 1972年冬至1974年,琴江镇兴隆村组织群众在兴隆村的中心坝(从观背上坝至下坝尾)建筑泥土圩堤1条,全长1500米、宽5米,高3米。堤内开垦园地200亩,于1981年种植温州蜜桔1万株,现已受益。
  南门圩堤1983年11月至1984年6月,在县城南门外,从大桥头至石公滩(赤江滩),计划填造河堤总长770米,实际填造300米,并沿河堤建有水泥栏杆,填造面积1.5万平方米。至1985年在圩堤上已建住宅3幢,共36套房间。
  修复东南两石坝(二、三摆) 东南二、三摆,年久失修,塌损严重%1984年10月动工,至次年1月修复,投资3.3万元。二摆按原规模延伸八字墙长15米,高5米,厚1.5米;三摆由22米延伸到26米,其余均按原规格修复。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