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水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456
颗粒名称: 提水工程
分类号: S27
页数: 4
摘要: 解放前,农民多用“扫桶”、“龙骨车”(有手摇、脚踏等)及轻式筒车提水灌田,功效较低。 解放后,1953年始用机械(水泵)提水。至1964年,全县有机灌站37座,装机1108马力,有效灌溉面积4690亩。1965年开始,使用水轮泵提水兼发电,并取代大部分水泵提水灌田。1985年有机电灌站111座,灌田11571亩。 机灌站 1953年,于观下乡东南宝福塔下,兴建全县首座机房,安装10马力卧式煤气机1台,架设木质渡槽150米,引琴江水,可灌田150亩。1958年8月,于黄坊建造临时提水工程1座,安装20马力立式柴油机1台,可灌田200亩。至60年代,普遍使用机械提水。
关键词: 提水灌溉 农具

内容

解放前,农民多用“扫桶”、“龙骨车”(有手摇、脚踏等)及轻式筒车提水灌田,功效较低。
  解放后,1953年始用机械(水泵)提水。至1964年,全县有机灌站37座,装机1108马力,有效灌溉面积4690亩。1965年开始,使用水轮泵提水兼发电,并取代大部分水泵提水灌田。1985年有机电灌站111座,灌田11571亩。
  机灌站 1953年,于观下乡东南宝福塔下,兴建全县首座机房,安装10马力卧式煤气机1台,架设木质渡槽150米,引琴江水,可灌田150亩。1958年8月,于黄坊建造临时提水工程1座,安装20马力立式柴油机1台,可灌田200亩。至60年代,普遍使用机械提水。
  至1972年,大部分机灌站被水轮泵站和电灌站所代替。时全县有机灌站44座(其中综合利用的24座),装机44台;有水泵43台,灌溉面积4895亩。
  至1985年,全县有固定机灌站45座,装机45台,功率872.1马力,灌田5686亩。其中,电力排灌37处,装机337台,功率587千瓦,折785.9马力,排灌面积5141亩;机械排灌8处,装机8台,功率138马力,排灌面积545亩。1985年排灌机械保存量:有电动机41台,功率610.7千瓦,折830.4马力,灌田5190亩。
  水轮泵站 1965年6月试建,至8月建成水轮泵站30座。9月以后,从点到面,逐步推广。到翌年4月,全县建站96座,装机102台,5月以后,开展建设水轮泵站的群众运动。10月中旬,全省水轮泵站建设现场会议在石城召开。至年底,全县在琴江干、支流上共建水轮泵站138座。其中灌田千亩以上者7座,5000亩以上者2座,共安装水轮泵194台,可灌田3.55万亩,灌山地1.5万亩;21个站装配农副产品加工机械25台,安装发电机21台,容量226瓦。建水轮泵站共完成土石72万立米,投入劳动日120万个。
  至1972年9月,全县有水轮泵站135座,其中综合利用104座,发电77座;装水轮泵209台,综合利用113台,发电35台,装机容量926千瓦。计划灌田3.63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6万亩,并配带加工机械157台。但由于当时抢时间、赶任务,对工程设计欠全面考虑,加上安装、机型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致使部分工程先后报废,部分为电灌站所代替。至1985年,水轮泵工程尚存81处,113台,有效灌溉面积7990亩,装机容量235千瓦,配带农副产品加工机械52台。
  重点水轮泵站简介红卫水轮泵站位于观下乡温坊村之新塔下。1966年6月动工修建,控制流域面积806平方公里,正常情况下,河水枯水量7至9秒立米。9月29日起,西厂房水轮泵抽水灌田。整个工程由大坝、交通桥、东西进水渠、船筏道、东西厂房、灌溉渠道、输电线路和电灌站等7个部分组成。大坝长159.76米,固定坝高3米,顶宽2米,底宽8.2米。坝顶设有1米高的自动翻板式钢丝网活动闸门48扇。坝顶闸墩为预制混凝土装配式,闸墩上设有总长175米、宽2米的木质交通桥。东西进水渠,通过流量10秒立米,利用筑坝所取得的落差2.7米,净扬程15米。西厂房立装60-6型水轮泵3台,其中2台串联提水灌溉,1台发电,设闸阀控制。由3个支管并联接到东厂房卧装60-6型水轮泵5台,其中4台串联提水灌溉,1台发电。
  东西各建厂房1栋,总建筑面积90.5平方米,船筏道总长62米,宽4.5米,采用5%纵坡。船筏道用水平板门控制,载重2吨的木船上行时,设有卷扬机1台。整个工程系统有花园、东南、古樟、前江等4条灌溉渠道,总长19.6公里。大小附属建筑物64座,渠道联通水塘43口,用以调节灌溉期间水量。架设10千伏输电线路15公里,装变压器8台,合300千伏安。沿途还装电动抽水机7台,容量59.7千瓦,水锤泵2台,10型水轮泵3台,共灌溉高排田1500亩。
  整个工程,投工13.33万个劳动日,其中技工0.83万个工日,完成土石方7.5775万立方米,石方0.52万立方米。国家投资50.77万元(发电部分13万元),自筹解决20万元。
  红卫水轮泵站以灌溉为主,综合利用。灌溉农田8500亩,旱涝保收6500亩。此外,开荒1500亩,每年可增产粮食60—80万斤,发电120千瓦,年发电量38.6万度。
  1984年洪水冲毁闸门4座,宽30余米,现建有4座电灌站取代提水灌溉,电力由岩岭电站解决。
  濯龙水轮泵站位于琴江下游大由乡濯龙村。1966年6月动工,年终竣工并受益。控制流域面积1500平方公里,最大洪水量3900秒立米,最低枯流量12秒立米。安装60型水轮泵9台,100型水轮机2台,扬程24米,设计灌田1.35万亩。主要工程项目有溢流坝(长126米,高5米,利用水头2.5米~3米)、船筏道(宽7米,全长28米)和东、西厂房、交通桥、进水闸和引水渠。灌溉渠道14公里长,附属建筑物8座。该站以灌溉为主,综合利用。1977年改建水电站,安装100千瓦水轮机1台,丰水季节灌溉、发电两用,枯水季节以灌田为主。灌溉面积2374亩,1985年发电16万度。
  文峰水轮泵站位于屏山乡屏山村与山下村之间的红岭脑。1966年6月动工,翌年1月完成大坝、船筏道和东西灌溉工程。截琴江水流,坝长140米,高3.5米。控制流域面积890平方公里,河流枯水流量6—8秒立米。1967年4月建成东、西机房,安装水轮泵8台,其中2台发电,总容量76千瓦。东、西干渠共4条(东、西均有高低干渠),长11公里。渠道建筑物有:东干渠渡槽1座,长45米,隧洞3条,共长290米;西干渠隧洞2条,全长150米。有效灌溉面积3100亩,实际灌田2000亩。架10千伏安输电线路2公里,年发电2万度,供屏山街各机关单位和居民照明用电。
  1979年改建水电站。从1966年至该年度,总投资8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0万元。保留水轮泵3台,灌田2000亩;安装100型水轮发电机2台,容量200千瓦,增架输电线路6公里,改木杆为水泥杆,变压器增至14台,共735千伏安。供屏山乡各机关单位及屏山、新坊、山下、长溪4村大部分居民照明和农副产品加工用电。
  1983年,新建办公楼房和宿舍11间,其中水利、水电工作站400平方米。石咀坑兴建电灌站,各装机1台,总容量34千瓦。各装水泵1台,均带加工机械,灌溉面积共310亩。
  瑶上电灌站位于小松乡瑶上村。1974年动工兴建,1980年4月竣工。工程设计提水净扬程30米,配用电动机1台,容量100千伏安。新挖干渠2公里,设计有效灌溉面积700亩,实际未灌溉农田。
  电灌站 1972年,全县共有电灌站25座,电动机25台,容量374千瓦,水泵26台,灌溉面积5373亩,其中综合利用17座,加工机械27台。
  琴江镇观背电灌站 1962年7月建成,安装20千瓦电动机1台,6K-12型水泵1台,灌溉面积250亩,配带加工机械2台。同年8月和10月,分别在观下乡坝口村的张家山和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