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石城縣志》 图书 |
唯一号: | 140720020210001444 |
颗粒名称: | 采伐 |
分类号: | S7 |
页数: | 2 |
摘要: | 石城为赣南杉木主要产区之一,据民国《江西通志稿》载:“清末、民国时期,赣南为江西产木主要地区,由贡水而下者曰东关木,由章水而下者曰西关木。东关木质坚,且多寿木成器材。杉木赤为香杉,白为土杉,居山多种,州治(宁都)及瑞金、石城,食其利者众”。洋地、大由、横江、小姑、丰山、岩岭、高田等林区,盛产杉木。木材生产主要靠手工采伐。因产区靠福建,出口统称“福木”,且白皮红心树多,又称“香木”或“南木”。当地木商采取农闲进山批购“青山”(立木山价一般每株银圆1元,围径尤大者另议),雇请“走山”专人,于秋季上山采伐,留枝风干,即行作兜(黄鳝兜)制成花皮,使之成为干形长木,若遇胸径较大者,山场运输困难,则采伐做皮风干后,锯成短筒,于冬季去枝梢,聚集成堆运出。 解放初,石城仍为赣南主要产材县之一,尤以杉木著称。自1951年起,木材归森工部门经营。根据“大力开发边远林区”的精神,自1953年起,先后开发了桃花磜、梅花磜、上洞、张坑、小姑、莲花山、东华山、岩岭、胜和等边远林区。对缺乏劳力的边远山区,由森工部门购买青山,组织外地从事副业生产的民工进行采运。同时,森工部门建立了国有林林业基地,招收固定专业工人在国有林山场从事木竹采运。 |
关键词: | 采伐迹地 植树机 |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