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抚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436
颗粒名称: 四、抚育
分类号: S753.5
页数: 1
摘要: 解放前,横江、小姑、珠坑、大由等地农民自古有垦复油茶山的习惯。
关键词: 森林抚育 措施

内容

解放前,横江、小姑、珠坑、大由等地农民自古有垦复油茶山的习惯。
  解放后,国营林场试行幼林抚育,每年一次,连续三年抚育后的幼林,郁闭成林块。国有杉、竹林除林场工人自行抚育外,还由国家出资雇请农民进行抚育。油茶林多为集体或农民私人抚育经营,国家定额补贴。五十至七十年代初每垦复油茶林1亩,补助大米指标1.5至2斤,后改以售油计补。
  杉木幼林抚育 1953至1985年,幼林抚育面积为80.32万亩,其中国有林39.59万亩。国有林杉木幼林共计5.4万亩,只洋地、大由二林场进行过1至2次全垦深挖抚育,其他国营林场只进行一般性幼林抚育。集体基地造林61779亩,进行过2至3次全锄抚育。乡村办林场36561亩,亦曾进行过3至5次抚育。高田乡办林场对100亩杉木林进行深挖全垦抚育,并施用化肥,一年后观测,其生长率超过原林生长的0.5至1倍。
  竹林垦修 1969至1985年,毛竹垦修面积为5.09万亩,其中国营4.97万亩。毛竹垦修有斩杂、深挖全垦两种方式,以采用斩杂居多。洋地桥头100亩国有竹林,则采用深挖全垦方式,并施肥,最好年份每亩发竹150根,退笋萎竹少。国营林场毛竹林每隔2至3年垦修1次,集体竹山与国营横江造纸厂经营的竹山,垦修较少,因而发笋少,产竹量逐年下降。
  油茶山垦复明清至民国时期,油茶林区一般隔年垦复1次。横江齐贤、廖三坑、姑溪,大由下伊、罗田等地油茶山多,大都每年深挖全垦1次。该处油茶籽产量高,有的大户年产茶油万余斤。解放后,每年秋冬垦复油茶山1次,多为全锄斩杂,少数深挖全垦。因垦复不得法,表土腐殖质流失严重,树枝老化,结实差,产量下降。自1954至1985年累计垦复油茶林地104.85万亩,其中国有林400亩。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