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育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434
颗粒名称: 二、育苗
分类号: S6
页数: 2
摘要: 民国二十五年(1936),建县立石城苗圃,有苗地面积140.02亩。 解放后,1952年11月,县农林科于观下大坪头租借农田建立苗圃,培育树苗。1956年9月于屏山新富琉璃坑、小松村各设分圃1个。1956年8月,大坪头苗圃迁至月形岭,改名古樟苗圃。1960年9月又迁至蛇湾里(今址),更名石城县森林苗圃,同时撤消小松分圃,于珠坑芙蓉塅设分圃。1962年9月石城县森林苗圃改称古樟综合林场。1964年2月,撤消琉璃坑分圃,4月,古樟综合林场复称古樟苗圃。翌年2月撤消珠坑分圃。1973年古樟苗圃改名石城县林业科学研究所。1980年11月,恢复石城县森林苗圃,与林科所并存,共有职工23名。经营山林1308.84亩,其中杉木林1048.22亩,油茶、茶叶、果树、毛竹计260.62亩,共有育苗土地86.18亩。自1973年成立县林科所后,进行过多次科学试验,其中油茶良种选优、猕猴桃种子育苗、毛竹速生丰产试验获得1979年度石城县科技奖。同时还进行了黄竹扦插育苗及黑荆树、油橄榄、桉树、火炬松、湿地松、木麻黄引种育苗科学试验。1975年,配合省地科研人员,调查树种资源,采集和整理林木标本。
关键词: 苗圃 苗圃学

内容

民国二十五年(1936),建县立石城苗圃,有苗地面积140.02亩。
  解放后,1952年11月,县农林科于观下大坪头租借农田建立苗圃,培育树苗。1956年9月于屏山新富琉璃坑、小松村各设分圃1个。1956年8月,大坪头苗圃迁至月形岭,改名古樟苗圃。1960年9月又迁至蛇湾里(今址),更名石城县森林苗圃,同时撤消小松分圃,于珠坑芙蓉塅设分圃。1962年9月石城县森林苗圃改称古樟综合林场。1964年2月,撤消琉璃坑分圃,4月,古樟综合林场复称古樟苗圃。翌年2月撤消珠坑分圃。1973年古樟苗圃改名石城县林业科学研究所。1980年11月,恢复石城县森林苗圃,与林科所并存,共有职工23名。经营山林1308.84亩,其中杉木林1048.22亩,油茶、茶叶、果树、毛竹计260.62亩,共有育苗土地86.18亩。自1973年成立县林科所后,进行过多次科学试验,其中油茶良种选优、猕猴桃种子育苗、毛竹速生丰产试验获得1979年度石城县科技奖。同时还进行了黄竹扦插育苗及黑荆树、油橄榄、桉树、火炬松、湿地松、木麻黄引种育苗科学试验。1975年,配合省地科研人员,调查树种资源,采集和整理林木标本。
  苗木培育民国二十五年,县苗圃育苗92.1亩。三十七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培育桐树苗一批。
  解放后1953至1985年,各苗圃共育苗1328.32亩,其中阔叶树苗960亩,针叶树苗368.32亩,生产阔叶树苗2880万株、杉树苗1300万株、马尾松苗886.58万株,合计5066.58万株。
  1952至1985年全县共育苗6645.75亩,其中国营育苗1811.86亩,占27.26%,集体育苗4833.89亩(杉、松2900亩,油茶、油桐、阔叶树1933.89亩),占72.74%。生产苗木25135.98万株,其中国营7784.28万株,集体17351.7万株。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