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植树造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43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植树造林
分类号: S725.71
页数: 5
摘要: 民国三十七年(1948),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曾采集一些千年桐和三年桐种子。 解放后,林木采种为林业主要工作,每年人工采集大量林木种子,用以育苗或直播造林。自1953年至1985年共采集林木种子86.31万斤,其中国营11.65万斤、集体74.66万斤。1965年曾从本省广昌、寻乌及福建宁化等县调入马尾松种子0.8万斤。自七十年代起,每年皆从福建、浙江、广西等地调入马尾松种子万余斤。还从外地购进了少量的檫、板栗、酸枣、木荷、黑荆、湿地松等树种子。
关键词: 植树造林 植苗造林

内容

民国三十七年(1948),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曾采集一些千年桐和三年桐种子。
  解放后,林木采种为林业主要工作,每年人工采集大量林木种子,用以育苗或直播造林。自1953年至1985年共采集林木种子86.31万斤,其中国营11.65万斤、集体74.66万斤。1965年曾从本省广昌、寻乌及福建宁化等县调入马尾松种子0.8万斤。自七十年代起,每年皆从福建、浙江、广西等地调入马尾松种子万余斤。还从外地购进了少量的檫、板栗、酸枣、木荷、黑荆、湿地松等树种子。
  为提高树木质量,增加产量,1975年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杉木优树调查,分别于洋地、观下、大由、岩岭等地选定优良母树种6株。同年还于国营丰山林场建立杉木母树林50亩,在县林科所营建种子嫁接试验园1亩。
  二、育苗苗圃民国二十五年(1936),建县立石城苗圃,有苗地面积140.02亩。
  解放后,1952年11月,县农林科于观下大坪头租借农田建立苗圃,培育树苗。1956年9月于屏山新富琉璃坑、小松村各设分圃1个。1956年8月,大坪头苗圃迁至月形岭,改名古樟苗圃。1960年9月又迁至蛇湾里(今址),更名石城县森林苗圃,同时撤消小松分圃,于珠坑芙蓉塅设分圃。1962年9月石城县森林苗圃改称古樟综合林场。1964年2月,撤消琉璃坑分圃,4月,古樟综合林场复称古樟苗圃。翌年2月撤消珠坑分圃。1973年古樟苗圃改名石城县林业科学研究所。1980年11月,恢复石城县森林苗圃,与林科所并存,共有职工23名。经营山林1308.84亩,其中杉木林1048.22亩,油茶、茶叶、果树、毛竹计260.62亩,共有育苗土地86.18亩。自1973年成立县林科所后,进行过多次科学试验,其中油茶良种选优、猕猴桃种子育苗、毛竹速生丰产试验获得1979年度石城县科技奖。同时还进行了黄竹扦插育苗及黑荆树、油橄榄、桉树、火炬松、湿地松、木麻黄引种育苗科学试验。1975年,配合省地科研人员,调查树种资源,采集和整理林木标本。
  苗木培育民国二十五年,县苗圃育苗92.1亩。三十七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培育桐树苗一批。
  解放后1953至1985年,各苗圃共育苗1328.32亩,其中阔叶树苗960亩,针叶树苗368.32亩,生产阔叶树苗2880万株、杉树苗1300万株、马尾松苗886.58万株,合计5066.58万株。
  1952至1985年全县共育苗6645.75亩,其中国营育苗1811.86亩,占27.26%,集体育苗4833.89亩(杉、松2900亩,油茶、油桐、阔叶树1933.89亩),占72.74%。生产苗木25135.98万株,其中国营7784.28万株,集体17351.7万株。
  [=此处为表格(表4—10 解放后几个年份林木采种、育苗统计表)=] 单位:万斤、亩三、造林明清时期,山林私有,群众自发造林育林。民国时期,政府曾开展过植树造林活动。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造林,国家造林、集体造林、群众造林并举。为加强造林绿化工作的领导,1982年3月成立石城县绿化委员会。36年来,国家造林投资172.3万元,全县累计造林121.925万亩(其中飞播35.64万亩),保存面积为30.64万亩,占25.13%。
  人工造林民国五至六年(1916—1917)高冠杰任石城县知事时,曾组织群众于仙姑岭种植马尾松10万株。民国十九年,观下何坑围下咀黄用敷自赣州船运一批马尾松苗回县,栽种15亩。二十四年植树8172株,翌年造林120亩,计14.3万株。三十六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引进千年桐树苗,于北关周家祠附近、西门坝、骑马岭、官场坪等处种植50亩。
  解放后,人工造林有较大发展。五十年代集中劳力,划定山场造林;六十年代以集体造林为主;七十年代国营、集体造林并举;自1981年起有国营造林、国家与集体联合造林、集 [=此处为表格页(表4—11 解放后人工造林统计表)=] 单位:万亩体造林、专业户造林、个体造林等形式。
  1973年起国家曾以造杉木林每亩7元,油茶、油桐每亩4至5元资助集体基地造林,至1981年共营造杉木林61779亩(其中社办林场36561亩)、油茶21175亩、油桐4965亩。
  至1985年全县共计造林86.285万亩。其中国营造林18.5万亩(杉木林5.4万亩),集体造林40.54万亩,个体造林24.815万亩,两户一体造林0.42万亩,其他形式造林2.01万亩。
  飞播造林解放后,曾进行过6次飞机播种造林,造林35.64万亩,保存面积106288亩,占播种面积29.82%。其中1973年飞播4.2万亩,保存面积0.294万亩,占7%,现在大都成材,大者胸径达20余厘米;1974年飞播12万亩,保存面积1374亩,占1.145%;1975年飞播7.40万亩,保存面积0.351万亩,占4.7%。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护林管理措施不力,树苗刚刚长到几寸高,就被人们当作柴草砍掉,致使3次飞播造林保存率甚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加强造林护林工作,除人工造林外,还于1983年飞播造林3.83万亩,保存面积34515亩,占90.12%;1984年飞播5.01万亩,保存面积3.514万亩,占70.14%;1985年飞播3.2万亩,保存面积28809亩,占90.03%。
  [=此处为表格(表4—12 飞播造林面积统计表)=] 四旁绿化自古以来,居民即有房前屋后植树的传统习惯。
  解放后,六十年代,政府号召群众于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简称“四旁”)植树。主要种植杉树、毛竹、苦楝、泡桐、橲树、油茶等树种。
  1965年,县人委组织有关部门大搞公路绿化,干线每边种两行油桐或乌柏、钻天杨、橲树、泡桐,株距5米;边坡植法国梧桐1行;支线道路两旁植经济林(以油桐为主),株距5米。公路干线所植树木均成材,但因管理不善及人为破坏严重,需年年补植。
  1981年,县城西华路加宽铺设水泥路面,砍去原有路旁树,新栽法国梧桐,两年后绿荫蔽路。1984年,从省林科所调进樟树大苗2000株,大都植于西华路两旁,成活率70%。尤以县妇幼保健站、县五交化公司等单位所在路段樟树长势旺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县人大、县政府院内除设花圃外,还栽有雪松、法国梧桐、樟树、建柏、泡花楠、自玉兰、夹竹桃、垂柳、泡桐、黄杨等。多数机关单位设有花坛或花圃,基本达到香化、绿化、美化。居民家庭植树、种花亦蔚然成风。
  解放后至1985年,四旁植树计115.66万余株。
  义务植树民国时期,政府规定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在学校曾开展过种植“总理纪念林”活动。
  解放后,县委、县政府多次组织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及学校师生、城镇居民进行义务植树。1981年12月13日,全国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作出“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决议,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翌年植树节起,全县各单位职工、学校师生及城镇居民于县内各地义务植树。1984、1985年共植树53.37万株。
  四、抚育解放前,横江、小姑、珠坑、大由等地农民自古有垦复油茶山的习惯。
  解放后,国营林场试行幼林抚育,每年一次,连续三年抚育后的幼林,郁闭成林块。国有杉、竹林除林场工人自行抚育外,还由国家出资雇请农民进行抚育。油茶林多为集体或农民私人抚育经营,国家定额补贴。五十至七十年代初每垦复油茶林1亩,补助大米指标1.5至2斤,后改以售油计补。
  杉木幼林抚育 1953至1985年,幼林抚育面积为80.32万亩,其中国有林39.59万亩。国有林杉木幼林共计5.4万亩,只洋地、大由二林场进行过1至2次全垦深挖抚育,其他国营林场只进行一般性幼林抚育。集体基地造林61779亩,进行过2至3次全锄抚育。乡村办林场36561亩,亦曾进行过3至5次抚育。高田乡办林场对100亩杉木林进行深挖全垦抚育,并施用化肥,一年后观测,其生长率超过原林生长的0.5至1倍。
  竹林垦修 1969至1985年,毛竹垦修面积为5.09万亩,其中国营4.97万亩。毛竹垦修有斩杂、深挖全垦两种方式,以采用斩杂居多。洋地桥头100亩国有竹林,则采用深挖全垦方式,并施肥,最好年份每亩发竹150根,退笋萎竹少。国营林场毛竹林每隔2至3年垦修1次,集体竹山与国营横江造纸厂经营的竹山,垦修较少,因而发笋少,产竹量逐年下降。
  油茶山垦复明清至民国时期,油茶林区一般隔年垦复1次。横江齐贤、廖三坑、姑溪,大由下伊、罗田等地油茶山多,大都每年深挖全垦1次。该处油茶籽产量高,有的大户年产茶油万余斤。解放后,每年秋冬垦复油茶山1次,多为全锄斩杂,少数深挖全垦。因垦复不得法,表土腐殖质流失严重,树枝老化,结实差,产量下降。自1954至1985年累计垦复油茶林地104.85万亩,其中国有林400亩。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