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水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421
颗粒名称: 第十节 水产
分类号: S9
页数: 2
摘要: 解放前,养鱼水域主要是池塘和少量的稻田。1949年全县放养水域面积仅2647亩。解放后,放养水域面积逐年增加,1953年为3145亩,自60年代开辟水库放养后,至1965年已达8014亩。1966年起放养水域面积又逐年下降,1970年降至3257亩,比1965年下降一倍多。1981年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发展多种经营,养鱼水域才又逐年扩大,至1985年已达17649亩(其中:池塘5325亩,水库3000亩,农田9374亩)。
关键词: 商品渔业 水产品

内容

解放前,养鱼水域主要是池塘和少量的稻田。1949年全县放养水域面积仅2647亩。解放后,放养水域面积逐年增加,1953年为3145亩,自60年代开辟水库放养后,至1965年已达8014亩。1966年起放养水域面积又逐年下降,1970年降至3257亩,比1965年下降一倍多。1981年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发展多种经营,养鱼水域才又逐年扩大,至1985年已达17649亩(其中:池塘5325亩,水库3000亩,农田9374亩)。
  二、鱼类品种本地鱼种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鱼等,青、草、鲢、鳙为“四大家鱼”。
  1984年引进武昌鱼、尼罗罗非鱼、日本白鲫、埃及塘虱等新品种。
  三、鱼苗繁殖解放前,除鲤鱼本地有部分繁殖外,青、草、鲢、鳙鱼苗多从九江引进。解放后随着水产业的发展,鱼苗需求量大增。1963年县建立鱼苗场,辟培育池28亩,亲鱼水面4亩。翌年繁殖青、草、鲢、鳙鱼苗成功。1966至1974年,每年能繁殖鱼苗600万尾供应本县。1975—1984年,每年可繁殖鱼苗1100余万尾,除满足本县放养外,尚可外调福建等地400余万尾。
  四、放养池塘放养石城养鱼素以池塘放养为主。鱼塘遍布各乡,尤以观下、屏山、横江、大由等地为多。民国时,池塘养鱼占养殖总产93.1%。解放后八十年代提倡挖塘养鱼,1985年统计,全县有鱼塘4952口,放养水域面积5325亩。
  水库放养解放后,全县先后修建大小水库48座,总计水域面积6770余亩。六十年代起开始利用水库养鱼,至1985年,放养水域面积达3000亩。
  农田放养解放前,各地均有稻田养鱼习惯。高田、丰山、岩岭、小松、木兰等地,多于夏季放养鲤鱼,秋收时放水捕捞。屏山、大由、龙岗、横江、石田等地,多在早稻收割后,以农田蓄水放养。解放后,六十年代起,因片面强调粮食生产,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稻田养鱼减少。八十年代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稻田养鱼又得到恢复和发展。1985年放养面积达9374亩,占水稻总面积的2.3%。近年来,随着白莲栽种面积的扩大,莲田养鱼日益发展。1984年,县农牧渔业局与县科协于小松推广莲田养鱼,当年放养2290亩,翌年突破万亩。
  五、鱼病防治鱼病细菌性烂腮病主害草鱼,流行时间多在5至9月。主要症状:头部乌黑,鳃丝腐烂并带有污泥,游行迟钝。
  细菌性肠炎病主害青、草鱼,流行于5至9月,主要症状是头部乌黑、腹部膨胀,肛门红肿突出。
  赤皮病主害青、草鱼,挫伤或冻伤之鱼多发此病。主要症状是外表充白发炎,鳞片脱落,鳍基充血,鳍条腐烂,有的肠道亦充血。
  真菌性水霉病主害鲢、鳙,从鱼卵到成鱼,特别是伤鱼易受水霉寄生虫感染而发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主要症状是体表有棉絮状细菌生,俗称“生毛桃”。
  锚头蚤病由寄生虫引起,各种鱼均可感染。流行于4至10月,蚤寄生于鱼,使鱼急跳不安,寄生部位出现红斑。
  鱼虱病由寄生虫引起,各种鱼均可感染,流行于6至8月,虱寄鱼表鱼鳃,吸鱼血液。患鱼急剧狂游跳跃。
  泛池因水中严重缺氧,使鱼死亡。
  防治解放前,鱼病防治多采取换水清塘办法,对防治泛池尤为有效。烂腮与锚头蚤病,以乌桕叶、桃叶捣水浇泼。真菌性水霉病与鱼虱,则用石灰水清池消毒。
  解放后,农民防治鱼病除沿用旧法外,逐渐学会使用药物。如用漂白粉防治烂腮、肠炎,用红霉素治烂腮,用磺胺噻唑拌饵捉喂治疗赤皮病,用90%敌百虫晶体洒池杀鱼虱、锚头蚤等。
  六、捕捞池塘、农田养鱼,多以放水捕捞,开辟水库放养后,多用增、网捕捞。捕捞量:1950至1970年间徘徊在0.3万担左右,1973至1980年0.4万担左右,1978年后逐年上升,至1985年捕捞量达1.14万担。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