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疫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420
颗粒名称: 五、疫病防治
分类号: S856.6
页数: 2
摘要: 传染病猪病有猪丹毒、猪肺疫、喘气病、仔猪白痢、仔猪副伤寒、链球菌病、猪水泡病、猪口蹄疫、李氏杆菌病、猪破伤风、猪流感、肠胃炎。牛病有牛破伤风、牛流感、牛出败。禽病有鸡瘟、鸭瘟。其中猪链球病、鸡瘟、鸭瘟为最甚,染病死亡率71.72%。
关键词: 动物疾病 全身性疾病

内容

传染病猪病有猪丹毒、猪肺疫、喘气病、仔猪白痢、仔猪副伤寒、链球菌病、猪水泡病、猪口蹄疫、李氏杆菌病、猪破伤风、猪流感、肠胃炎。牛病有牛破伤风、牛流感、牛出败。禽病有鸡瘟、鸭瘟。其中猪链球病、鸡瘟、鸭瘟为最甚,染病死亡率71.72%。
  普通病猪病有亚硝酸盐中毒、猪肠胃病。牛病有牛胃膨胀等18种。饲料中毒危害最大,占普通病死亡的67.4%。
  寄生虫病猪有猪蛔虫、姜片虫、结节虫、胃线虫、毛苗线虫、猪胃虫、猪肺丝虫、猪疥癣、猪虱等。牛有前后盘吸虫、牛新蛔虫、牛片吸虫、脱节虫、捻转胃虫、牛蜱、疥癣、牛虱等。禽类有蛔虫、毛细线虫、盲肠虫、前殖吸虫、虱等。其中猪蛔虫、牛前后盘吸虫与禽类蛔虫引发病率最高,分别为55%、22.1%、62.5%。
  防治解放前,民间只有少数兽医,多以草药或针灸治猪牛疫病,每年春秋两季,请民间兽医给牛放“穴位”,防治耕牛风湿病。
  解放后,县农业科配有兽医专职干部,1954年成立石城兽医协会。配有技术干部2人,1957年成立琴江、小松、高田、屏山、横江5个中心兽医站。1976年,全县15个社(镇)建立兽医站,训练“赤脚兽医”员45人。1984农牧渔业局设兽医站,至1985年有干部11人,下辖14个基层兽医所。全县有兽医人员104人,其中兽医师1人。
  1974年实行合作医疗制度,对耕牛、生猪等主要牲畜,实行“四包一补助”(包医、包药、包防、包阉),死了猪适当补助。贯彻以防为主的方针,每年防疫注射密度达20%以上,牲畜死亡率大大下降,连续7年消灭了猪癌、牛出败,有效地控制了猪丹毒、猪肺病等传染病的蔓延。1976年,兽医人员自采草药2万余斤,制成多种成药,使用效果明显,猪的死亡率由上年的5.9%降到0.95%。 严格控制外来传染疾病,是对畜禽疫病防治的重要措施。1964年县食品公司由南昌购进一批生猪,经琴江镇兽医人员检查,发现其中有病猪3头,该公司不作隔离处理,宰杀上市,致使城郊附近猪病蔓延,死猪600多头。1965年该公司又由杭州调进生猪一批,检验后发现有传染病猪,及时隔离,猪库消毒,并对疫病区及时封锁,关闭自由市场,有效地控制了疫病扩散。1980年“生猪五号病”由宁都固村传入琴江镇、屏山两地,疫情严重,死猪很多。1981年又在城郊发现五号病,即采取深埋死猪、猪栏消毒、肉不上市、禁止生猪上市流通等果断措施,杜绝了疫病的蔓延。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