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饲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419
颗粒名称: 四、饲养
分类号: S815
页数: 2
摘要: 清至民国期间,县内畜禽饲养以猪、牛、鸡、鸭为主,马、骡、驴仅少量饲养,且多为私人养殖。民国二十四年(1935),全县饲养耕牛18007头,猪22646头,家禽115760羽。 解放后,畜禽饲养仍以群众私养为主,其间有过几次起伏。
关键词: 畜禽 饲养管理

内容

清至民国期间,县内畜禽饲养以猪、牛、鸡、鸭为主,马、骡、驴仅少量饲养,且多为私人养殖。民国二十四年(1935),全县饲养耕牛18007头,猪22646头,家禽115760羽。
  解放后,畜禽饲养仍以群众私养为主,其间有过几次起伏。
  1950—1952年,生猪存栏每年递增2.1万头,增耕牛0.08万头、家禽2.8万羽。1953一1958年生猪存栏每年递增0.1万头,增耕牛101头、家禽0.86万羽。1958年生猪存栏比上年增加66.8%,耕牛增加3.3%,但役牛下降10.6%,家禽下降38.5%。
  1959年人民公社禁止私养牲畜,只办集体养猪场,由于条件差,致使生猪存栏每年下降。1962年比1958年下降37.4%。
  1963—1965年,贯彻“私养为主,公私并举”的方针。分给社员饲料地、鼓励社员养母猪,每头母猪定量供应平价粮,实行定养派购制。因此,生猪每年递增7160头,增耕牛579头,畜禽生产复苏。1965年末存栏生猪48587头、耕牛12148头、家禽167374羽。同期间,石城中学、高田农中开始群养山羊。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集体大办猪场,县办养猪总场,县、社、大队、生产队四级均办养猪场,下达“一人一猪”、“一亩一猪”的任务。大量向外地购进小猪崽,1971年全县生猪存栏剧增至13.08万头,但由于饲养粗放,管理不善,疫病死亡率高,至1973年,仅存栏58623头。生猪存栏比1971年减少7.22万头,减少率达60%,翌年春多数猪场解散。
  1975年,赣州地区拨给石城饲料粉碎机106台,发展饲料加工业。1976年9月,重提“公私并举”的方针,号召群众养猪,重新分给社员饲料地,1976年畜牧业回升,生猪存栏66764头,耕牛13147头,家禽149475羽,羊69只。
  1979年屏山陈坊寨下办羊场一所,饲养绵羊100余只,后因管理不善,亏损过大而停办。1980年引进麻羊、湖羊饲养,除畜牧良种场饲养部分外,其余交给社员饲养。后因条件不适而逐年减少,至今所剩无几。1982年起,随着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饲养开始呈现新的气象,出现养猪、养牛、养鸡鸭专业户,至1985年统计,全县养猪达7.5万头,养牛1.7万头,家禽57.85万羽,养羊25只,养蜂0.1万群。同年长乐开办奶牛场,饲养奶牛6头,当年开始供应鲜奶。 饲料,解放前多以青菜、红薯藤、红薯渣、米糠为主。解放后五十年代引进水浮莲、水葫芦,七十年代推广过糖化饲料,八十年代始生产混合饲料和配合饲料。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