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园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410
颗粒名称: 第八节 园艺
分类号: S6
页数: 3
摘要: 1968年于东风虎山里南边的黄泥岗上,辟地创建以种植茶果为主的石城园艺场。以后几易其名:1969年易名“五七养猪场”,1971年为国营第三养猪场,1972年为红卫园艺场,1976年为红卫茶果场,1983年改为石城园艺场迄今。
关键词: 园艺 方法论

内容

1968年于东风虎山里南边的黄泥岗上,辟地创建以种植茶果为主的石城园艺场。以后几易其名:1969年易名“五七养猪场”,1971年为国营第三养猪场,1972年为红卫园艺场,1976年为红卫茶果场,1983年改为石城园艺场迄今。
  园艺场原有职工多人,茶果园地、机械、房舍一应具备,固定资产6万余元。1985年职工另调他用,由前江农民承包。
  二、茶叶县内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群众就有利用山地、田塍、地角零星种植的习惯。如大畲通天寨、高田乡的上坪、遥岭,木兰乡的东坑、杨坊,横江乡的珠玑、张坑等地至今还保留有大量的茶树。上坪、遥岭家家种茶。海拔1149米的金华山亦有茶树分布。通天寨岩茶久负盛名,旧志载“县南15里通天岩茶品质优异”。解放前由于管理差,树势衰老,产量下降,且长期沿用土法制茶,品质不佳。解放后,茶叶生产纳入多种经营轨道,国家从资金、技术、肥料等方面给予扶助,茶叶生产逐步发展。1971年从福建引进“太白”茶苗,在前江虎山里黄泥岗上种植。1975年起,先后在珠坑、塘台、罗家、小姑、开坑、和平、高田、迳里、屏山、罗陂等处建立茶园。至1985年全县种茶面积达2803亩,总产116担。1976年从福建引进制茶机械设备,制茶由手工改为半机械化,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茶叶质量。果树县内果树种类较多,据初步调查,全县栽培及野生果树计13科25种。其中栽培的果树主要品种有柑桔、梨、花红、李、柿、枣、柚、枇杷、樱桃、葡萄、板栗等。除柿子多集中在汉坑外,其余果树以屏山为多,观下、珠坑、大由、丰山次之。屏山乡坳头建坑的香水梨,木兰乡田江的板栗,观下乡汉坑的牛心柿等,均以果形大、产量高著称。然而在解放前,栽培多呈老、散、粗的状况。除屏山沿琴江两岸有连片种植外,其他地方多栽种于房前屋后,管理粗放,产量很低。解放后六十年代初,政府开始重视水果生产,1966年从上海引进水蜜桃,次年从贵州引进太平梨、博多青梨等良种,水果生产出现兴旺趋势。“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屏山等地竟出现大片毁林造田现象,果园经济一度低落。1975年起,政府号召发展柑桔生产,从浙江引进温州蜜桔良种,推广大穴、大肥、大苗、深挖扩穴改土、套种绿肥等先进技术,至1978年种植柑桔1436亩,总产6756担。随后,政府从老区建设经费中拨出49万元,扶植柑桔生产,建立以屏山为中心的柑桔生产基地。
  1981年后,果林分给农民承包管理,新植果树为私人所有,农民种植果树积极性大大提高,至1985年全县果树面积达5298万亩,总产达8241担。其中:柑桔4297亩,产量2475担。
  弥猴桃,俗称藤梨,果实营养丰富,且有药用价值,有“果中之王”之誉。我县边沿山区有野生,以岩岭、横江、洋地、高田生长最多,木兰、丰山、小姑次之。1984年,县农科所及洋地乡泮别村,首次人工种植中华猕猴桃共4亩,1985年开始结果。
  三、蔬菜蔬菜主要品种有: 豆类传统品种有豇豆(早豆角、寒露豆角、粉豆角)、豌豆(雪豆)、绿豆、扁豆(香菇豆、画眉豆)、蚕豆、刀豆、虎爪豆等。解放后引进洋豆角。
  绿叶类传统品种有芥(葑)菜、麦菜、莙荙、苋菜、蕻菜(水、旱)、芹菜、茼蒿等,解放后,引进菠菜及多种白菜、甘蓝。
  瓜类传统品种有黄瓜(垒瓜、荔瓜)、南瓜、冬瓜、瓠瓜(蒲子)、丝瓜、笋瓜、苦瓜、合掌瓜等。解放后,引进早熟瓠瓜新品种。
  茄类传统品种有茄子、辣椒,解放后引进西红柿。
  薯芋类传统品种有大薯(红、白)、雪薯(淮山)、凉薯、芋(水、旱)、魔芋、观音芋、姜等。解放后,引进马铃薯。
  根茎类陆生传统品种有萝卜,解放后引进胡萝卜、芜青(球茎甘蓝),水生根茎有莲藕、茭笋。
  葱蒜类传统品种有韭菜、大蒜、葱(木葱、四季葱)、藠等。解放后,引进洋葱。
  花菜类传统品种有黄花菜、鹿葱花、面花。解放后,引进花芽菜。
  食用菌类传统品种有香菇、木耳等,解放后始有白木耳、磨菇、草菇、凤尾菇种植。
  解放前,石城鲜有专业菜农,但广大群众喜种蔬菜,家家户户均种菜自给。历来以观下东风、琴江兴隆种的韭菜、芹菜,屏山的萝卜,小松大源的大蒜,岩岭的辣椒见长。古人善种苦瓜,旧志载:“石城苦瓜独甲于别地,圈大至七八寸,长一尺七八寸,最肥者肉皮俱白”。
  解放后,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县城附近农村扩大了蔬菜种植面积,且建起一批蔬菜种植基地,先后引进不少新品种,蔬菜种类更加多样。六十年代,琴江镇曾建蔬菜合作社,县南门坝、东风坝内建有蔬菜基地,县城内开设有蔬菜门市部。“文化大革命”中,蔬菜社解散。1978年后兴隆、东风等地农民扩大蔬菜种植,蔬菜产量日增。
  四、花卉解放前,主要花卉有: 兰花:有米兰、珠兰、白兰,立春前后开花,故又名报春花。其香清远。
  菊花:有微黄佛手、白佛手、大士衣、御袍黄、金带围、旧朝衣、粉孩儿等。
  山茶花:多为地植,树高数丈,腊尽春初开放。色有红、白、绿或红白相间,或五色兼全。
  桂花:有八月桂、四季桂、月月桂等。花色黄白,馨香四溢。
  杜鹃花:俗称映山红,漫山生长。色有殷红和白色两种。
  还有腊梅、月季、石榴、鸡冠花、木芙蓉等。
  解放后,从外地引进茉莉、白玉兰、腊梅、月季、玫瑰、含笑、花石榴、文竹、仙人球、夹竹桃、万年青、水竹、雪松、大叶英杨、凤仙花、水仙、太阳花等品种。
  花卉种植,解放前仅有少数人家庭院种植。解放后,特别是1978年后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为美化环境,花卉种植渐多。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