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病虫害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409
颗粒名称: 三、病虫害防治
分类号: S435
页数: 1
摘要: 解放前,县无植保机构设置,农民缺乏防病、灭虫的科学知识。常迷信“打禾苗醮”以防病虫害,及用手工拔病苗、去病蔸,防止病害蔓延,用竹扫把,扫豆虫或人工捕捉害虫。
关键词: 作物 病虫害防治

内容

解放前,县无植保机构设置,农民缺乏防病、灭虫的科学知识。常迷信“打禾苗醮”以防病虫害,及用手工拔病苗、去病蔸,防止病害蔓延,用竹扫把,扫豆虫或人工捕捉害虫。
  解放初期,农民对防治病虫害,仍采取捉虫、拔枯心苗的办法。1951年县内发生虫害,政府发动农民捉虫、拔枯心苗。1955年始用有机氯杀虫剂,1956年始用六六六及滴滴涕等农药灭虫,1958年始用农药机械喷雾农药灭虫,1960年始用杀菌剂,1964年始用有机磷杀虫剂。70年代,县成立植保站,乡村配专职植保员,专司防病灭虫工作。1975年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植保方针,预测预报病虫害发生时间,适时施药,防治效果显著。同年自行配制705、707、混合农药施用,对残效长污染重的西力生、1059等农药控制使用。并开始用104杆菌防治稻苞虫、大豆造桥虫、菜蛾,始用井岗霉素防治水稻纹枯病。八十年代,推广高效低毒的杀虫双、冲小威、叶蝉散、速灭威等新农药,推广东方红一18型机动喷雾机,施放农药。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