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肥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405
颗粒名称: 第六节 肥料
分类号: S14
页数: 3
摘要: 农家肥猪牛栏粪县内农家养猪牛,习惯圈养,以杂草垫栏,沤作基肥施用。人粪尿是含氨素较多的有机肥,多作基肥或追肥用。 草木灰有灶堂灰和火土灰两种,含钾多,种油菜、播秧苗,多先施草木灰。 禽粪主要是农家所养的鸡、鸭、鹅粪,含肥量高,多用在种蔬菜时作基肥或追肥用。
关键词: 肥料 成分

内容

农家肥猪牛栏粪县内农家养猪牛,习惯圈养,以杂草垫栏,沤作基肥施用。人粪尿是含氨素较多的有机肥,多作基肥或追肥用。
  草木灰有灶堂灰和火土灰两种,含钾多,种油菜、播秧苗,多先施草木灰。
  禽粪主要是农家所养的鸡、鸭、鹅粪,含肥量高,多用在种蔬菜时作基肥或追肥用。
  稻草六十年代开始推广稻草还田,早稻收割后,将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的稻草返田、翻沤作二季稻基肥。
  二、绿肥五十年代以前,多种肥田萝卜,年种植约6万亩。1951年种植面积5.5万亩,占水田面积的20.5%;1959年种植10.49万亩,占水田面积的36.1%。1960年引进红花草,在小松、观下、屏山、横江、大由等地试种,寒露前播在二季稻田里,翌年春翻耕沤作基肥,肥效高。至1964年全县红花草播种面积已达8.5万亩。此后,绿肥以红花草为主。1971年为全县红花草播种最高年分,播种面积达15.9万亩,占水田的81%。直至1981年每年均在10万亩以上。1982年起,因自留种籽少,调进种子不纯、出苗稀少,播种面积逐减。1985年仅播种红花草9.16万亩、肥田萝卜4.18万亩。此外,六十年代引进猪屎豆、木豆,1979年引进细绿萍,八十年代引进箭舌豆等作绿肥,但均因气候不适,产量不高,未推广。
  三、化肥解放后1953年起开始使用化肥。当年始用氮肥,1959年始用磷肥,1976年增加引进钾肥,1980年开始引进多种微量元素商品化学肥料。
  化肥种类氮素化肥有碳酸氢氨、尿素、石灰氮、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等;磷素化肥有过磷酸钙、钙镁磷等;钾素化肥有氯化钾、硫酸钾等;复合化肥有磷酸二氢钾;微量元素有硼、钼、硫等;植物激素有九二〇、三十烷醇、矮壮素、乙稀利等。
  化肥施用量逐年大幅度增长。1953至1958年共施化肥484吨(氮素类),年平均施用86吨。1959至1975年共施化肥40236吨,年平均施用236吨(其中:氮素肥占47.37%,磷素肥占52.63%)。1976至1985年共施化肥107498吨,年平均施用10749吨(其中:氮素肥占71.98%,磷素肥占27.09%、钾素肥占0.93%),亩平均施用182.07斤。
  化肥施用方法30多年来,经过四次改进,一是改迟施为早施,促苗早发;二是改浅施为深施,防止流失;三是改单一施为三要素混合施,以提高肥效;四是改单一根施为根叶兼施,用微量元素进行叶面喷施。
  1981至1983年,县内土壤普查,全县土壤严重缺钾,普遍缺磷,有机物含量少,历年施用化肥,氮、磷、钾三要素比例失调,故应重施钾肥,增施磷肥,适施氮肥,多施有机肥,协调氮、磷、钾三要素的比例。
  四、石灰石灰作肥,向来为农民所用。五十年代以前,仅作耘禾和复禾追肥,引种红花草后,多在翻沤红花草时适量施用,以加速腐烂分解,中和土壤酸性,消除酸性土壤中活性铝、铁等有毒物,增加肥效。
  石灰用量,1968年以前,全县年平均0.3万吨,1969至1974年,年平均0.5万吨,1975年至1979年,年平均1.1万吨。1980年起,施用量下降,至1985年全县施用石灰量仅936吨。
  五、其他肥料牛骨猪骨农田栽禾时,多用猪牛骨烧至炭状后磨粉沾秧根。
  硫磺冷水田多用拌豆腐渣沾秧根。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