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39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农技
分类号: F306.6
页数: 4
摘要: 始建于1952年,因地处珠坑乡芙蓉塅,故称石城芙蓉农场。有耕地25亩,职工5人。1959年迁琴江镇兴隆大队镇武楼右侧,改名为石城农场。1960年更名为石城县农业科学研究所。1965年3月13日迁丰山福村棺材坪,接管赣南交通系统农场场址。至1985年,该所有耕地面积410亩(其中水田280亩、旱地130亩),山地428亩(其中茶山40.38亩、柑桔41亩、毛竹12亩)、房舍5424平方米,汽车、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各1部,粉碎机、碾米机、制茶机、发电机、电影机各1台,水轮泵4台。所内分设生产队、财务组。生产队下又分西瓜、科研、茶叶、畜牧、大田五个队,有行政人员11人(其中干部6人,以工代干5人)、工人72人。该所成立后,为全县夺取双季稻高产作了示范,所内1976年比1964年粮食增长3.18倍,七十年代繁育良种为大田生产服务,每年可为全县各地供应经提纯繁殖的常规稻良种20余万斤,杂交水稻三系种子近5万斤。1980年早稻单本繁殖“红四一〇”40亩,“51810”、铁大糯各40亩,晚稻繁殖桂朝二号、九云晚、柳晚三号等良种60亩,提供“三红”系纯种5.3万斤,不育系种子0.9万斤。对“红四一〇”“51810”、温矮选六号等早稻中熟当家品种,建立了“三圃”提纯复壮。对威20不育系、国际26和珍汕97不育系、保持系、国际24的三系进行了配套提纯等。1982年试制三十烷醇和电烤烟等技术成功。二、耕作制度县内水、热资源较为丰富,大田作物一年可两熟至三熟。解放前,土地利用率较低。1949年,全县总播种面积36.45万亩,复种指数为172%。种植方式是:早稻——闲或肥;早稻——豆或薯——闲或肥或油菜;中稻——绿肥;一季晚稻——闲或油菜。
关键词: 农业生产 农业技术

内容

始建于1952年,因地处珠坑乡芙蓉塅,故称石城芙蓉农场。有耕地25亩,职工5人。1959年迁琴江镇兴隆大队镇武楼右侧,改名为石城农场。1960年更名为石城县农业科学研究所。1965年3月13日迁丰山福村棺材坪,接管赣南交通系统农场场址。至1985年,该所有耕地面积410亩(其中水田280亩、旱地130亩),山地428亩(其中茶山40.38亩、柑桔41亩、毛竹12亩)、房舍5424平方米,汽车、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各1部,粉碎机、碾米机、制茶机、发电机、电影机各1台,水轮泵4台。所内分设生产队、财务组。生产队下又分西瓜、科研、茶叶、畜牧、大田五个队,有行政人员11人(其中干部6人,以工代干5人)、工人72人。该所成立后,为全县夺取双季稻高产作了示范,所内1976年比1964年粮食增长3.18倍,七十年代繁育良种为大田生产服务,每年可为全县各地供应经提纯繁殖的常规稻良种20余万斤,杂交水稻三系种子近5万斤。1980年早稻单本繁殖“红四一〇”40亩,“51810”、铁大糯各40亩,晚稻繁殖桂朝二号、九云晚、柳晚三号等良种60亩,提供“三红”系纯种5.3万斤,不育系种子0.9万斤。对“红四一〇”“51810”、温矮选六号等早稻中熟当家品种,建立了“三圃”提纯复壮。对威20不育系、国际26和珍汕97不育系、保持系、国际24的三系进行了配套提纯等。1982年试制三十烷醇和电烤烟等技术成功。二、耕作制度县内水、热资源较为丰富,大田作物一年可两熟至三熟。解放前,土地利用率较低。1949年,全县总播种面积36.45万亩,复种指数为172%。种植方式是:早稻——闲或肥;早稻——豆或薯——闲或肥或油菜;中稻——绿肥;一季晚稻——闲或油菜。
  解放后,土地利用率不断提高。1950年,全县复种指数147%,至1956年试种二季稻成功推广后,复种指数不断扩大,至1978年已达227%,1983年达232%。1985年总播种面积488292亩,复种指数为204%。海拔250米以下的低山丘地区,实行稻——稻——油菜或蚕豆、稻——豆或薯——油菜或蚕豆,海拔250米以上400米以下的中丘地区,实行稻——稻——肥、稻——豆或薯——肥。热量条件不足的低山区,实行稻——油菜、烟——稻、稻——肥。亦有旱地两熟制,即大豆间种玉米,红薯间种大豆,茶园间种花生、大豆、芝麻等。
  三、秧苗培育解放前,水稻育秧以大田水播、水育法为主,亩播种量100市斤以上,秧苗多成松毛秧。
  解放后,六十年代起,进行育秧改革,初推行湿润育秧法:秧田开沟做畦、畦面不留水层,仅保持湿润,可减少烂秧。随后推行稀播,既可培育壮秧又可节约稻种。七十年代杂交水稻亩仅播25斤,成功地培育带蘖壮秧。后在湿润育秧基础上又推行通气育秧、地膜覆盖与温室蒸气快速育秧法,既可防止烂秧又可提早莳田。地膜覆盖育秧优于其他育秧法,低温山区的岩岭等地,迄今仍普遍采用。地膜育秧用于播种花生效果更为显著,用于瓜果、烟苗、蔬菜等育秧,一般可提早5至7天出苗。
  四、栽插规格水稻解放前,种植高秆品种,规格偏稀,有“七寸禾行八寸芋”之说,有的宽达一尺见方。县东北边缘地区,如高田、岩岭等地,种得更稀,每亩只有4100余蔸5万苗。解放后,为充分利用光能,在更新品种和改进栽插技术的同时,推行小株密植,插秧规格有6×4、6×5、5×4(寸)等种。五十年代每亩插1万蔸10万苗左右,八十年代亩插2万至2.5万蔸16万至18万苗。光能的利用,由0.4%以下,提高到1%以上,最高利用率达2.3%。
  大豆六十年代以前,多在早稻收割后种大豆,行距8—10寸,穴距4—5寸,每穴播豆种四五粒,一般每亩1.5至4.5万株,六十年代起,大量种植二晚,田豆种植减少,多数利用田塍种豆,田塍豆单行株距4至5寸。
  花生行株距以不同品种而异,过去一般12×8寸,70年代起,行株距以3×5寸居多。
  烟叶晒烟行株距多为1.4×1.8尺,每亩约2380株,烤烟行株距1.4×1.6尺,每亩约2670株。红薯、油菜在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的条件下,七十年代起,种植密度亦相应增加。
  五、田间管理水稻田间管理解放前,禾苗栽种以后,长期采取深灌浸灌,只有一耘一复。耘禾时很少下追肥,复禾时有的下些石灰。解放后,1952年起提倡垄田开沟排水,塅田改串灌为沟灌,此后,随着矮秆品种大面积种植,逐步改为“寸水还青、浅水分蘖,够苗晒田,活水孕穗和干干湿湿壮籽”的合理灌溉方法,并由一耘一复改为一耘二复,每次耘复均下追肥。
  烟叶田间管理首先注意查苗补蔸保全苗,再中耕除草追肥三次。第一次在移栽后10天进行,做到轻锄、浅锄、不翻表土、不伤根、不盖苗;第二次在移栽后20天进行深锄追肥;第三次在30天进行提沟培土(又名上行)追肥,培土时不掩心叶、不埋脚叶,最后打顶抹权。烤烟抹权在晴天进行,要掌握长不过寸,同时注意防治病虫害。
  六、农具农机农具耕耙农具有曲辕犁、丁齿铁耙、辘轴等。作畦、锄草、耘田有锄头、禾耙等,收割有禾镰、禾桶配以禾板、谷围,晒藏有角箩、谷笪、撮斗、风车等,灌溉有水车、筒车、扫桶等。50年代引进牛拉水车和双轮双铧犁,因不适用,不久即被淘汰。
  农机拖拉机 1958年始引进2台,作示范耕地20亩。同年于庵子前建立拖拉机站。1960年有拖拉机5台,机耕面积0.39万亩。1966年有拖拉机9台,耕地面积0.71万亩。1970年始引进手扶拖拉机2台,大、中型拖拉机增至26台,机耕面积0.48万亩。以后,由于集体生产,土地连片,部分生产队购置手扶拖拉机耕地,大队购置大中型拖拉机,至1978年全县已有大中型拖拉机87台,手扶拖拉机174台,机耕面积占水田总面积的25%。1982年起,因土地承包到户,插花地多不便机耕,加之拖拉机承包到户,多转向运输,机耕面积逐年减少,至1985年机耕面积仅占总耕地面积17.2%。
  插秧机 1973年引进,试用3年,每年插秧约200亩。因机质和机手技术问题,插秧浮蔸多,1976年停用。
  打谷机 1955年由县农场引进人力打谷机,六十年代,农村开始使用。1976年引进电动打谷机,但因供电不便,未予推广。人力打谷机成本较低,使用方便,工效较高,七十年代已普及全县,至1985年全县有人力打谷机10940台,但少数山区仍有用禾桶脱粒者。
  排灌机械 1954年引进10马力柴油机1台,安装在东南老塔下抽水灌田。1959年增至6台,机灌面积500亩,此后,装机逐年增多,机灌面积逐年扩大,至1966年有柴油机51台,机灌面积1.36万亩。1985年装机增至412台。
  农用汽车 1973年引进4辆,1978年增至23辆,1985年已达53辆。
  农药机械 1955年引进喷雾器1架,翌年引进喷粉器8架。以后,随着防治病虫害的需要,使用量日增,至1978年,全县有喷雾器954架,喷粉器248架,1984年引进机动喷雾器10台16马力。1985年有喷雾器9176架,机动喷雾器28台。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