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作物分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393
颗粒名称: 二、作物分布
分类号: F316.11
页数: 2
摘要: 明、清时期,琴江沿岸多种一季早稻,农历四月种,六月获,山区多种一季晚稻,五月种,十月获。 民国时期,农作物分布,大致可分为两个区域。 上水片区(琴江上游) 包括丰山、高田、岩岭、木兰、小松、小别等乡,地势较高,气温较低,主要种一季晚稻,靠近琴江河道地势较平的地段,少量种植早稻、红薯、大豆、油菜等。
关键词: 粮食作物 作物经济

内容

明、清时期,琴江沿岸多种一季早稻,农历四月种,六月获,山区多种一季晚稻,五月种,十月获。
  民国时期,农作物分布,大致可分为两个区域。
  上水片区(琴江上游) 包括丰山、高田、岩岭、木兰、小松、小别等乡,地势较高,气温较低,主要种一季晚稻,靠近琴江河道地势较平的地段,少量种植早稻、红薯、大豆、油菜等。
  下水片区(琴江下游) 包括琴江镇、观下、屏山、珠坑、大由、龙岗、横江、小姑、洋地等乡,地势较低,气温较高,平原较多,主要种植早稻,五六月割早禾后,多种豆或红薯,十月割豆后,种植油菜或绿肥。
  解放后,七十年代,根据土壤、水利、气候及耕作技术等条件,以水稻为主导作物,将全县划分4个种植区。
  北部边缘低山单季稻、薯、茶区包括岩岭乡,高田乡的遥岭、上坪、胜江、新坪,小松乡的白家、新华、胜和,小别乡的大源、下竹、桐坪,共18个行政村,是全县地势最高,热量条件最差地区,农田大部分布于山间深谷,梯田垄田多,塅田少,田块小而分散,多为冷浸性砂质低产田。耕地总面积23435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9.8%,人平耕地1.68亩,劳平耕地5.75亩,是全县人平、劳平耕地最多的种植地区。种植以水稻为主,占96%(其中48%为一季晚稻),大豆占1.3%,红薯占0.6%,油菜占1.1%,烟叶、白莲占1%。耕作制度单一,稻——闲占58%,稻——肥占24%,两熟制仅占18%。复种指数136%,为全县最低地区。全区山地多,植被较好,土壤有机层较厚,具有种植单季水稻、油菜、茶叶、落叶果树的优势。岩岭乡朱家村吉炉的米质地优良,清代曾作过贡品进京。
  北部丘陵双季稻、油菜、烟叶、白莲、茶、果区包括木兰、丰山乡、小松、高田(除划归前一地区的村),观下乡的沙塅、杉柏、汉坑、河坑、沔坊等共43个行政村,耕地总面积92169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8.6%。人平耕地1.48亩,劳平耕地4.8亩。位于县城北部琴江河上游,为高丘地形,热量资源较优,垄田、排田多,且多为浅脚砂质低产田和冷浸田,占全县低产田面积的35.8%,以种植水稻为主,红薯、大豆次之。经济作物种植比重较大,是全县烟叶、白莲的主要产地,尤以小松、木兰为最。1984年后,耕地的三分之一利植烟叶、白莲,油菜、花生,薄荷、甘蔗、泽泻、席草等亦有少量量种植。耕作制度,稻——稻——肥占54.2%,三熟制占20.5%,一熟制占27.3%。水稻、烟叶、白莲、大豆、油菜是该区种植作物的优势。
  中部低丘粮、油、蔗、柑桔区包括琴江镇的兴隆、西外村,珠坑乡,屏山乡,大由乡(除罗田村),龙岗乡(除水庙、绿水村),横江乡(除珠玑、廖三、张坑村),观下乡的东南、前江、大畲、古樟、濯坑、睦富、坝口、琴口、湖下等共56个行政村。位于县境中部偏南,琴江河中下游低丘地带。为全县地势最低,热量资源最优之区域。耕地总面积99240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41.56%。人平耕地0.96亩,劳平耕地3.6亩,为全县人平、地平耕地最少区。该区水土流失严重,自流灌溉较差,占全县旱地面积的53%%,占易旱农田面积的40%。本区作物种类较多,是全县粮油作物高产区,旱作物集中产区,大田作物和山地作物全面发展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本区耕地的96%。其中:水稻种植面积占67.7%,大豆、红薯、花生等旱作物种植较多,分别占全县各该作物总面积的73.3%、79.3%、64.7%。种植面积、总产、亩产均居全县首位。屏山为柑桔、桃、李、梨、枣、枇杷等水果主产乡,珠坑、观下主产茶叶。全区复种指数176%,为全县最高区。稻田复种制以三种二熟为主,占65.6%,三种三熟制占2.83%,二种二熟制占8.73%,一种一熟制占15.6%。其中:二旱一水和一旱一水面积占23.4%,为全县水旱轮作最佳地区。但因水源不足,每年仍有15%的秋冬闲田。本区具有扩大三熟二熟制面积和发展茶果的优势。
  南部低山丘陵单双混作稻、茶、果区包括小姑、洋地全乡,横江乡的廖三、珠玑、张坑村,龙岗乡的水庙、绿水村,大由乡的罗田村,共18个行政村,耕地总面积23349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9.6%,人平耕地1.21亩,劳平耕地4.5亩。位于县境南部边缘,多为高丘低山地形。光照条件较差,种植作物单一,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99%。其中:水稻种植占95%,红薯1%,大豆3%;少量种植油菜、花生,为全县种植作物最单一区。水稻种植面积中,早稻占44%,中稻占20%,晚稻占32%,为单双稻混作区。作物产量低于全县平均亩产,600斤以下的低产田占全县的30.8%。复种制度以双季稻、绿肥为主,占全区42%。二种二熟制占7.2%,一熟制占39%,秋冬闲田占44.6%。本区原为用材林主产区,具有种植水稻、茶叶、落叶果树的优势。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