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兵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377
颗粒名称: 第十六章 兵事
分类号: E289.56
页数: 12
摘要: 石城历史上多战事。官兵之战、农民起义,或兵匪相加,历代不绝。直至近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战争,历时20余年,最终取得了胜利,迎来了社会的和平与安定。
关键词: 兵种 军队

内容

石城历史上多战事。官兵之战、农民起义,或兵匪相加,历代不绝。直至近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战争,历时20余年,最终取得了胜利,迎来了社会的和平与安定。
   第一节 驻军 清顺治九年(1652),宁都营发兵200驻石城,后数月一换防。
   乾隆元年(1736),石城始设汛兵,分驻县城80名,河家湾20名,分水坳10名,大由坪10名,共120名。各由千总、把总、外委把总1员带领。
   道光四年(1824),宁都营派驻石城汛兵75名,分驻县城35名,河家湾25名,大由坪15名,各由千总、把总、外委把总1员带领。
   民国八年(1919),省防陆军封玉臣领兵1个排驻县城。
   十一年,南军驻石城。
   十三年冬,赣军独立军二十七团驻石城,十五年秋,奉命北伐,离石城。
   十七年,陆军第七师第二团赖世琮部驻石城。
   二十七年,江西保安第十九团以1个大队驻防石城。
   二十八年,保安第十团(团长李弥)第二大队驻石城。
   三十三年,保安第五总队第二中队驻县城。宪兵第十五团(团长张慕陶)驻屏山、亨田一带,团部驻蟠龙岗。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八军一四四师四三二团之第三营,进军石城县城,石城解放;10月中旬,该团第二营续至,营长邓启云、教导员高守基、副教导员葛祥各带1连兵力,分驻屏山、横江、丰山。1950年3月,四三二团调离石城,由一四四师之四三〇团接防,团部驻县城。11月11日,该团调离石城。
   1949年11月,成立县公安队。以后,隶属关系及名称数次更易。1983年1月,改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石城县内卫中队,隶属县公安局,为连级建制。人员一般三四十人,官兵为现役军人,部队驻县城。
   1978年11月,组建石城县消防中队,编额19人,驻县城隶属县公安局,官兵为现役军人。
   第二节 农民起义 蔡五九起义 元延祐二年(1315)四月,蔡五九于宁都兔子寮五王庙揭竿起义,树汉高祖旗帜,号召百姓起而反抗元朝统治者。起义军屡与官兵交战。七月初七,起义军击败官兵,杀州同赵由侣。初十,判官彭淑驱兵厮杀,起义军阵亡五六十人,其时,总管府与万户府官员领兵至,因慑五九军威,急奔州城固守。十六日,义军撤。二十二日,起义军与官兵大战于宁都延福里,官兵中伏败溃,起义军再围宁都城。八月初二,彭淑及巡检官集民壮7000于城郊,藉以牵制义军。是日,起义军万余人强攻宁都城。初六,江浙省平章张胪奉朝命,率六郡之兵前来征讨,行省平章政事及赣州路官员均随同。初八,起义军占汀州府所属之宁化县,众推蔡五九为王。十四日,起义军遭夹击,相继退守石城牙梳山。张胪以熟谙地形蹊径的团练长使熊恩宠(石城上柏昌人)为向导,重兵进逼牙梳山。起义军力不能支,遂败。九月,蔡五九于木麻坑为石城弓兵宋伏成所俘,被害。
   【按】据《元史》载:“台臣言:蔡五九之变,皆由昵匝马丁经理田粮与郡县横加酷暴,逼抑至此。……乞罢经理及冒括田担!制曰;可。”元史所述,略可窥见五九举兵之起因及其影响。
   乾隆辛丑《石城县志》载:“牙梳山城北九十里,……元延祐初,纲鉴书:赣州民蔡五九起兵于此,石将军、石牛栏、石马糟、石床凳、石杵白犹存。顶有天池,状若莲花,其水深广莹澈。” 蔡五九何处人氏,旧志有载:或曰赣州民,或曰宁都“贼”。石城民间传说其为石城人。其举事地点,一说宁都,一说牙梳山,所云不一,今志此,以供参考。
   田兵起义 田兵起义,实为佃农起义。发起在石城、宁化,扩展至赣南、闽西20余州县。始于清顺治二年(1645),持续至雍正七年(1729),历经85年之久。
   顺治二年,宁化县留猪坑人黄通,创较桶之说。所谓“较桶”,即革除以20升为一桶的租桶,代之以16升为一桶的衙桶。用衙桶计量,以减轻佃农的地租负担。石城堂下一温姓地主与之对抗,黄通聚佃农相镇慑。同年,石城石马下人吴万乾,倡“永佃”之说。所谓“永佃”,即“三分田主之田,而以一分为佃人耕田之本,其所耕之田,田主有易姓,而佃户无易人,永为世业。”万乾所说,实为佃农的宿愿,广大农民争先恐后相从。地主则联合抗拒,势甚嚣张。万乾乃组织集贤会,连结客籍佃户首领郑长生、李成吾、连远侯等,大兴田兵。并结联宁都、瑞金等地田兵合力围攻石城县城,摧毁巡检署,拘捕违犯“较桶”与“永佃”的地主豪绅。一年内围攻石城县城达六次之多。
   顺治三年(1646)五月初三日,吴万乾统兵万余攻打石城县城。因城内发大将军铳,田兵受挫。初十晨,万乾率队转移。
   翌年五月,吴万乾屯兵石马寨。初十,侯天宠领官兵马步兵数千围寨,万乾子吴鹤中矢死,万乾弃寨走宁化,为宁化官兵所执,旋即遇害。是年,瑞金田兵围攻瑞金县城,廖须明领石城田兵支援,途遇官兵5000余,不敌,须明退回,瑞金田兵首领范文贞、徐玑亦随须明奔石城。此后田兵运动转入隐蔽活动。
   康熙九年(1670)吴八十(石城兰田磜下人)与陈长生、孔昌等,据左河三坑(今属珠坑乡)再掀起义高潮,带领田兵将“永佃”石碑竖于县衙门口,严令地主执行。十三年,吴八十屯兵兰田,五月,率众围县城,三日撤走。未几,又联合邻县武装力量,再攻石城。是役,田兵以宁都曾若千部守长江(今属屏山乡),以耿尚喜之长汀驻兵贾振鲁部屯南郊塔下,以高某所部屯山川背,以宁化黄冬生之部驻郭北,吴八十则亲率石城田兵列阵于橱岭、骑马岭,终于六月十五日攻克县城。官军赣州总兵刘进宝驱兵来战,与贾振鲁遇,振鲁败走,吴八十等亦于六月底相继撤离。
   自刘进宝领重兵镇压之后,石城田兵运动进入低潮。然而邻近各县仍不断发展,诸如:康熙二十七年,李矮、李满、王焕英等于宁都据寨屯兵,抗交租谷;四十一年,彭兼六等于瑞金县竖碑抗租;五十三年,兴国佃农李鼎三率众几千包围县衙,迫使官府承认永佃权,并建立佃农会馆。直至雍正七年(1729),佃农仍以革除批赁、桶子、白水诉于赣州府,郡守恐再激起民变,被迫照准,并檄行各县。田兵起义之目标初步得以实现,田兵运动亦至此暂告平息。
   廖广周起义 廖广周,又名干周,世居石城田江村。师承李凌魁,统领石城、宁都、广昌、瑞金、永丰、建宁诸县天地会徒众。
   李凌魁,建宁人,得吴韬秘传天地会暗号。因天地会被禁,故另立阴盘阳盘之名,隐寓“天”“地”之意。并以其李姓出于唐,自言“唐天子转世”,又传秘决四句,曰“天空降下一炉香,一半阴来一半阳;若得阴阳归一处,寅卯时中坐朝堂。”月为阴,日为阳,“阴阳归一处”,即当“日”“月”相并时“坐朝堂”,示天地会反清复明之主旨。
   嘉庆七年(1802),李凌魁在宁化为清政府所害。凌魁徒众,义愤填膺,广周遂以反清复明、与师报仇相号召,积极筹划武装暴动。
   举事前,制就龙旗、龙票,众推廖广周等为大总管,四大天王为大头目,用唐天子旗号。刘思茂为顺天王,李步高、赖达中、胡仪书、王定珍为大头目。作如意图书、号票为调兵之凭证,以朱画三叉、白布包头为起义者标志。召集时,由大小头目于教徒聚居的村坊竖旗为号。原定由徐先保召集340余人,李步高、温志贴召集200余人,赖达中、赖汉魁召集300余人,李奇天、李鸾交召集380余人,此外则由其他头目征调,预计共征调武装教徒2500人起义。举事地点选定石城、宁都、广昌交界处驿前姚坊姚氏宗祠。时间择于嘉庆八年(1803)农历十月十二日亥时。此时干支为:癸亥年、癸亥月、癸酉日、癸亥时。举事者以为“癸属水”,取“万水朝宗”之义。但事机被田江村廖阶堂窃悉,密告于官。当时石城知县李大谟代署瑞金县,典史程行杞差人星夜将其接回。大谟返县,立即向上司告急,同时调集乡勇防守隘口、要道。
   十月十二日,廖广周、李步高、赖达中先期到达姚坊。只因自十月初八起连续大雨,各县会众为雨所阻,届时仅400余人驰至。祭旗之际,恰遇大风吹折旗杆,会众视为不祥之兆,本欲暂时散归,另行择日举兵,然李大谟已部署兵丁、乡勇严加防堵,故起义会众只得鸣角冲杀。
   举事者原定先据广昌之驿前,然后再扩展。因官兵在驿前已严密防备,遂转而攻打石城新坊(今属小松)。十三日,由大总管亲自督阵,数百名教徒头缠白布,手持矛刀,在海螺声中英勇奋战。同日顺天王刘思茂亦率众与丰山团练战于沙洲之上。刘思茂战败被俘。是日晚,廖姓族长廖天仪、廖阶堂带领乡勇偷袭田江村,广周弟廖昆元战死。
   十四日,天地会众高举帅旗,飞放火球、火箭,于石城古岭冲杀桐江乡勇。同日,大头目李奇天所部与乡勇战于丹溪,宁远容、江德林等与乡勇战于下明。
   十六日,江玉书、江必祥、李朝英等与赖翠员之乡勇战,玉书等战败被俘。是日广周所部与乡勇激战于广石边境,遭夹攻,广周阵亡。官兵、乡勇搜捕月余,大肆屠戳。
   江西巡抚秦承恩、按察使衡龄、护赣州镇花连布等亲临宁都提集审决。
   是役,天地会徒众在主力交战时阵亡57人,在遭遇战与官兵搜山时被杀者1079人,被俘后遭秦承恩等人公开凌迟处死或斩首者79人,监内遇害者100余人,发配黑龙江索伦达呼尔为奴者317人。起义失败。
   千刀会起义 千刀会又名尖刀会,因其会众头裹红巾,亦有称之为红巾军或红头巾者。
   太平军既定天京,石城有识之士图谋响应,于是组织千刀会以集结力量。初起,人少势弱,多遭镇压,如小松新坊之廖锡阶兄弟,即为官府所捕杀。
   清咸丰三年(1851),大由下伊潘秩东、横江刘员芳、左河三坑(今属珠坑乡)张尔英、木兰廖伍子,均以所在村坊或邻近山寨为据点,聚众起义。宁化禾口张云从之子朝煌、朝燮亦于乌箕畲(今属横江乡)也揭竿而起。
   七年二月二十八日,潘秩东、刘员芳、张尔英、廖伍子及禾口之张云从、固村之曾日山,均各率所部,合力攻克石城县城。知县张鎔弃城避兵天马寨。五月二十八日,播秩东屯兵下伊寨(今属大由乡),瑞金团练来攻,秩东发巨炮,击伤团绅钟着,击毙团丁数名,团练败走。
   八年,石城各地之千刀会众,大都聚集于三坑与湖南寨,势甚昌炽。官府几次诱降,凛然不就,并多次战败知县马荣甲所率之官兵与乡勇。后因千刀会内讧,尔英为部属所杀,其他首领多率众转战于闽西各州县。
   沿地暴动 1923年沔坊豪绅何圣林等巧立名目,以造“烟火册”(即调查户口)为名,勒索民财。佃农张彩成组织沿地、温泉、沿沙等地千余贫苦农民,手持鸟枪梭标,在沿地举行武装暴动,历时二三个月,斗争矛头直指豪绅地主和县衙门。抄了豪绅地主张茂兰(王高田人)、张礼贻(沿沙排下人)、何圣林、何钦文(沔坊人)等的家,破仓杀猪,把他们的浮财分给贫苦农民,并追杀何圣林。何逃入县城报官。农军赴县攻城,因官府已知情设防,紧闭城门,攻城未克,返驻沿地。
   江西省府闻报,派重兵进石城镇压农民暴动。农军英勇奋战,终因寡不敌众,损失惨重,张彩成被捕在县城遇害。官军于各地大肆烧杀抢劫,许多村庄夷为平地。
   陈在山暴动 民国二十八年(1939)七月七日,屏山农民陈在山组织壮丁队,阻击屏山区丁,缴步枪1枝。十三日,杀王山乡联保主任,聚集500多农民攻屏山区公署。二十一日于屏山犁壁磜截击江西省第八行政区督察专员肖致平,肖逃脱。十月二十三日,陈率45名壮丁队员捣毁大由乡公所,缴获步枪6枝,又捣毁龙岗乡公所,毙屏山区长黄敬如,缴获步枪8枝。陈在山乘胜转战横江,途中为部属所杀,壮丁队散。
   第三节 太平军在石城 太平军屡战石城 咸丰七年(1857)四月,太平军自宁都至,占领县城一月有余,设局筹饷,受扎委官。遣赖点检袭击守湖陂之瑞金团练,因另一部太平军亦抵县城,两部相忤,大动干戈,遂为团勇所乘,俱败走。
   同年闰五月初三,太平军与高田团勇战于白沙岭(今属高田乡),毙团勇20余名。
   是年十一月,瑞金永镇营伙同瑞金团练,袭击太平军驻石城屏山营地,两天激战三次。初由杨姓团勇主攻,损兵数十,再由钟姓团勇主攻,亦损兵数十。最后由袁高礼率精壮兵勇攻击,连破九营。太平军被逼至河边,乃背水反攻,斩袁高礼,尽歼高礼所部。瑞金团勇遂撤围败走。
   咸丰八年三月十五日,太平军攻宁都,不克,移师屏山。二十二日,石城知县驱兵勇至屏山寻战,冲杀约4小时,太平军损兵300余名,拔营经固厚走广昌。四月初三,太平军回师石城小松。张鎔又遣兵激战,太平军损兵450余名后退入广昌境。
   同年九月初一凌晨,太平军于上柏昌遭乡勇拦截,挥戈还击,毙乡勇65名。
   是年,有屯横江之太平军围攻烟坊土楼,将得手,适知县遣潮勇往援。太平军不克,撤围而去。
   古岭之战与太平天国五王蒙难 清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干王、军师洪仁玕护幼天王洪天贵福入江西。农历九月初四(公历10月4日)抵新城(今黎川县),九月初九傍晚到达古岭北麓之杨家牌。此时尚有将士七八千人,方欲进餐,即遭已革按察使、降补知府席宝田所领之清军袭击。太平军于黑暗慌乱中抢登古岭,与清军激战于池家坳、肖家庄、何家湾一线,后来转战角杀至乌泥浆、高田等地。初,太平军斩清军游击夏鸿基、外委廖达生。只因清军猝至,将士惊散,部众虽共以死战相许,终因寡不敌众,以致洪仁玕与昭王黄文英当日被俘。仅有千余人退入闽境。其余将士,或奋力战死,或遭擒杀。九月十二日,恤王洪仁政被石城知县曾继勋率团勇所俘。九月十三日,尊王、副军师刘庆汉在高田重伤被俘,未几在石城遇害。九月十六日,席宝田移驻县城。命曾继勋,谢兰阶、唐家桐(石城训导)驱兵搜捕幼天王。幼天王自与洪仁玕离散后,独自徘徊于石城、广昌间,一度藉石城裁缝师傅作掩护,后为被俘之太平军牧马小儿识得,遂于九月二十五日在石城郊区被擒。幼天王被俘后,囚禁于席宝田驻所桂花屋。至此,幼天王、干王、尊王、昭王、恤王等君臣皆蒙难。太平天国王统在石城终结。
   过境太平军 咸丰七年(1857)九月,太平军自广昌抵石城。花旗军自广东经石城至广昌。
   十年二月二十七日,太平军自石城去广昌。
   十一年四月十八日,太平军黄添部自武平、汀州经石城北趋广昌。五月初五日,又有太平军自汀州经桐江往广昌。
   同治三年(1864)四月,天将林正杨自宁化两次统兵入石城县境。八月,康王汪海洋、祥王黄隆兰等从新城(今黎川县)率师经石城赴瑞金。
   第四节 红军转战石城 “八一”南昌起义部队途经石城 1927年8月22日,“八一”南昌起义部队总指挥贺龙率7500余人,经广昌、小松抵县城,总部驻城内邓家祠。依民众所请,起义部队擒斩豪绅李学传、反动军官黄鼎怀等人。26日贺龙挥师南进,至秋口兵分两路,一赴瑞金,一赴长汀。
   毛泽东、朱德督师过石城 1929年3月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由军长朱德、前委书记毛泽东督师,自广昌经桐江、小松抵城郊。朱德、毛泽东下榻观下熊家屋。石城县长与福建省防军王宝珍营龟缩城内。红军薄城战,因系路过,未作强攻。7日晨,红军分两路移师,一往固厚,往壬田。
   红十二军帮助建立石城县革命委员会 1930年6月26日下午,红军第十二军军长罗炳辉、政委谭政率部抵石城,陈兵于骑马岭、乱葬岗一带,俯攻县城。守城警察队、靖卫团惧怕,趁夜弃城遁大畲。27日晨,工农群众欢迎红军入城。28日,红军和地方武装在县城西门庙召开群众大会,罗炳辉军长在会上宣告成立石城县革命委员会,由谢学明任主席。随后,红十二军相继解放了坝口、沔坊、小松、木兰、河家湾等地。7月6日,红军奉命开往瑞金。
   红三十四师攻取县城 1931年2月24日,红军第三十四师师长周昆领兵抵城郊,部队以一〇八团占骑马岭攻西门;一〇二团占兴隆街、乱葬岗攻北门;一〇一团滨琴江布阵,攻东门、南门。城内有聂光华靖卫团400余人,并强迫青壮年居民和进城赶圩之农民登城把守。因城垣坚固,红军自24日晚至25日上午,三次强攻未下,则取声东击西,设伏城下,集楼梯、扎草人,先锋队员奋勇登城激战,于26日拂晓破北门而入。俘国民党石城县县长王述朋,书记长刘孔庭、靖卫团长聂光华等300余人。毙敌80余人。缴获长短枪220多枝,土炮7门、子弹1万余发。进城之日,即宣告成立中共石城县委,黄亮明任书记。3月8日,周部奉命调离石城。
   红三十四师进军县城的当天,有红三十六师从固村进发屏山,歼陈友书靖卫团一部,并解放了珠坑、横江、塘台、长江等地。3月1日,攻占石耳寨、猪子寨、天福山等山寨,计俘敌40余人,缴枪50余枝。另有红四军一部分别从固村、罗田向大由进发,激战后攻占河背土楼,打死打伤敌人40余人,俘敌70人,缴枪70余枝及梭标、鸟枪90枝。接着解放了整个大由地域。到3月2日,石城全境基本解放。
   红四军再战石城 1931年10月8日,红四军第十、十一、十二师,从宁都、瑞金分三路进石城,军部驻秋溪红家垄。县城守敌闻风逃窜红石寨。14日,石城工作团自瑞金进驻县城。10月13日,十一师之三十一团、三十二团破猪子寨、石耳寨,俘敌400余人,缴获长短枪300多枝;14日,破李家寨、陈坊寨,毙敌80余名,俘靖卫团长陈友书等300余人,缴获长短枪300多枝、土炮23门。11月12日,十师之一部攻克以坚固著称的烟坊土楼,毙敌10余人,俘靖卫团长赖配荣等300多人,缴枪50多枝。
   红军攻克红石寨 1931年10月初,国民党石城县党、政、军警人员及当地豪绅、地主、靖卫团队蚁结红石寨。宁都、瑞金、宁化、广昌之豪绅地主亦有上寨求卵翼者。于是,囤粮储弹,挖壕布刺,重修寨墙,新筑碉堡,成为中央苏区最大的白色据点之一。
   10月中旬,红四军第十一师所属之三十三团(团长林发、政委刘忠),奉命攻打红石寨。石城地方武装亦前往配合,采取“长围久困与政治攻势相结合”的战略攻势。12月5日,红军佯攻大寨,偷袭小寨。小寨既得,接连仰攻大寨。敌居高临下,负隅顽抗,红军伤亡百余人。不久,得樵夫赖俄佬帮助,获知寨南有一条绝壁夹缝可通山顶。1932年元旦,宁都起义部队的钢炮连前来增援,再次发起进攻,激战6个多小时,攻克大寨。
   此役,击毙击伤敌人100余名,俘国民党石城县县长黄光英等1500余人,缴获长短枪1500多枝、机枪13挺、台炮3门、土炮40多门、子弹300多箱。
   第五节 秋溪整编 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在宁都起义后改编为红五军团之十三军,由军团副总指挥兼军长董振堂率领,于1931年12月17日,奉命入驻石城的横江、秋溪、龙岗一带,进行整编。
   部队入驻石城前,苏区中央送来薪饷和冬衣,并在驻地设立5个临时医院,准备为起义部队医治伤病员。石城县、区、乡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积极做好迎接部队的各项准备工作。
   红十三军到达石城后,受到驻地人民的热烈欢迎,并送去大量粮食、禾草和猪肉、鱼、鸡鸭、蛋、蔬菜等食物,慰劳起义部队,妇女洗衣队为官兵浆洗、缝补衣服。
   12月22日,红四军指战员和驻地群众,在秋溪背屋岭上联合召开“欢迎二十六路军官兵光荣起义大会”。大会由当时红四军军长林彪主持,红军总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会后,毛泽东和红四军负责人接见了董振堂等起义将领。晚上,红四军与红十三军官兵联欢。中央工农剧社演出了《龙岗活捉张辉瓒》、《富田活捉公秉藩》、《炸土楼》等节目。23日,毛泽东与红四军领导前往医院慰问红十三军伤病员。
   整编中,红十三军建立了政治委员工作制度,何长工任政治委员;连队建立党支部,设党代表;营以上建立党委;在指战员中积极发展党员,军长董振堂在学兵连于龙岗召开的一次党支部大会上,被通过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
   整编后,红十三军调离石城。
   第六节 石城阻击战 1934年4月底,第五次反“围剿”广昌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队分兵六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腹地步步逼进,8月30日,占领了地处广昌、石城之间的战略要地驿前。
   为了迟滞国民党军队向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心地域的进犯,保障中央机关和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的安全集结与转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令彭德怀(军团长)、杨尚昆(政治委员)率领红三军团在石城北部设防阻敌,展开了著名的石城阻击战。
   石城阻击战,布防于广石交界处至石城县城北李猎石、西华山一线约50华里的纵深地域内,分设三道防御地区。红四师、五师、六师布防于谢冈、中华山、钟子寨至桐江之第一防区,“横广纵深二十里的阵地构筑,坚固异常”;红十五师(少共国际师)、独立七团、十一团布防于小松、高田至丰山之第二防区;坝口长乐、李猎石至西华山为第三防区。国民党军经26天准备后,以第五纵队第十一、十四、六十七、九十四师,第三纵队第六、七十九师、第十纵队第四、八十八、八十九师,以及卜福斯山炮团和石城保安团的兵力,集结于石城外围,并调派空军驻于广昌临时机场。
   9月26日拂晓,第一防区遭国民党军第四、八十八、七十九、六十七师同时攻击,数十架飞机轰炸扫射红军阵地。红军英勇反击,毙伤敌1000余名,其中击伤旅长1名。27日拂晓,国民党军侵入分水坳一线。红军以纵深配备侧袭,大量杀伤敌人后撤至桐江、小松。28日晨,国民党军以第六十七师、六师1个旅、八十八师1个团及卜福斯炮团1个连,沿分水坳大道两侧向桐江进犯,10时许,以飞机大炮轰击红军阵地。红军给对方以杀伤后撤出战斗。17时许,第六十七师占桐江。30日拂晓,国民党军第六师之十八旅及六十七师一部,继续向小松进犯。7时,红军放弃小松阵地,随之放弃高田、丰山一带阵地。
   国民党军第十纵队指挥官汤恩伯在小松“判定石榴花寨,鹅颈坳为红军主力所在”后,以两天时间部署兵力,调七十九师及卜福斯炮营(欠一连),布防于桐江、小松,十四师集结于江东坳一带。10月3日5时许,八十八师在飞机大炮支援下,向石榴花寨、升平寨一线红军阵地猛烈进攻;9时30分,向鹅颈坳进攻。红军和由石城方向派出支援的军团部直属队将士奋勇抗击,至11时,先后放弃鹅颈坳、月光翼、火焰寨等阵地。国民党军第四师占领磜脑,红四师撤至石城县城。4日晨,国民党军第四、八十八师继续南犯,9时许,红军放弃坝口、长乐一线阵地。
   长乐距县城10华里,国民党军为了进犯县城,令守备赤水之八十九师、守头陂之九十四师、守鼓楼峰之十一师一部向南移动,以作策应。6日拂晓,国民党军第十四师向长乐西南高地进攻,第十一师一部向塘子岭、李猎石一带高地进攻。红军第十五师(归还一军团建制)阻击后开往西华山一带设防,12时许,放弃县城附近高地。国民党军第四师占城东仙姑岭,十一师一部及各师便衣队占石城县城。7日,十四师攻城西苦竹岭(风雨亭),西华山一带高地。红军激战后撤离。12时许,国民党军第六师进入县城。
   红军经几天战斗完成阻击任务后,10月8日,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转移令,红三军团第四、五、六师集结于观下、屏山地域,军团部驻屏山陈坊打鼓岭背;红一军团十五师集结于横江、洋地地域。部队进行长征前的短期休整、训练、补充。十五师在石城得到二千新战士的补充。独立七团、十一团奉命留守石城南部,继续阻击国民党军南犯。红十五师于9、10两日晚从驻地出发,经古城(长汀县境)、瑞金开往于都。12日晚,红第四、五、六师经宁都的固厚、长胜,开往于都的汾坑、车头地域。至此,红军四个师全部踏上长征的征途,离开石城县境。
   从8月30日驿前失守至10月7日,担负石城阻击战任务的红军部队,遵照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九月底有阻止敌人于石城以北的任务”,“应最高度的节用有生兵力及物质资材”,“不要准备石城的防御战斗,而应准备全部的撤退”的指示,“进行运动防御”,杀伤敌军2000余名,“取得了石城……之战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企图于9月底占领石城的计划未能如期实现,给中央主力红军和中央苏区机关的安全集结与转移多赢得7天时间。
   第七节 苏区地方武装斗争 1930年7月11日,国民党石城县党部书记王一夫、靖卫团长黄步周,趁红十二军调离石城之机,聚兵700人扑向县城。石城县革命委员会主席谢学明、游击队长林秋溪,为保存实力带领部属杀出西门,经小别、桐坪移驻宁都璜陂。
   1931年3月16日,杨庆荣、林秋溪率县游击队抵丰山,夜袭周寿松靖卫团,俘敌100余名,缴步枪27枝、子弹600余发。3月22日,陈友书纠集屏山、珠坑等地靖卫团丁600余人犯县城。23日,城破,县委书记黄亮明、县革命委员会主席黄学坤、游击队长林秋溪率队巷战,夺西门,突围至小别。25日,黄亮明等率队返,再战于司前一带。26日,坝口区游击队来援,陈友书部大败而逃。敌占城三日,大肆搜捕杀戮,20余名苏区党政干部和游击队员死难,14人被俘。4月14日,周寿松与陈友书驱靖卫团丁800余人犯县城,驻城党政干部及游击队员200余人转移至沙塅,16日,周、陈伙同温健中靖卫团共900余人,分三路进犯沙塅,游击队英勇反击,80余人阵亡。5月8日,县游击队于县城北郊猴子石,截击周寿松与李树三所部靖卫团,歼敌30余人,缴步枪30枝,并乘胜赴城西追击陈友书部,毙敌25人,缴步枪8枝。5月10日,县游击队再战陈友书部于马齐塘至朱家寨一线,陈败退。
   1932年3月,县独立团与珠江游击队于宁化安远司夹击大刀会,毙敌110余人,缴获步枪100多枝,梭标、大刀100余件。9月2日,坝口区模范营困周寿松靖卫团于高田瑶岭,并以政治攻势进行瓦解。翌日,果有温兰香等靖卫团丁300余人反正投诚,并携来长短枪70余枝。
   1933年6月13日,县独立团暨珠江、大由两区模范营,围剿大刀会于宁化安远司,毙敌100余人,斩其首领肖运青,俘43人,缴获大刀20把、梭标150余枝。独立团与模范营阵亡34人。
   1934年11月4日,石太游击司令部于旗杆岭(今属珠坑乡)伏击国民党军第八十八师,歼敌200余人,缴枪200余枝。23日,石太游击司令部在沿江(今属瑞金)至三坑一线追击铲共义勇大队,毙敌130余人,俘54人。
   民国二十四年(1935)一月五日,高田游击队于石田击溃陈炳兴大刀会,毙敌1人,俘2人。二月六日,高田游击队自木兰东坑至丰山上坑追击何友尧大刀会,毙敌1人,俘5人。
   二十五年七月,高田游击队与周寿松部战于福村。游击队失利,政委陈菊华被俘遇害。十一月,大由游击队70余人,与大由廖彭元民团500多人战于松山下,绝大多数游击队员战死。
   第八节 解放石城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八军一四四师师长张书祥在宁都主持召开关于解放石城的会议,确定向石城进军的战斗部署。28日,四三二团团长刘桐山率领所属第三营从宁都县城出发,向石城推进。派往石城的地方工作人员随军赴任,其中有中共石城县委书记臧靖、石城县县长隋忠。29日,部队抵马头用晚饭,于午夜到达小松。在此分兵两路,一路直插县城,一路追歼逃敌。
   直插县城部队,有隋忠等同往。9月30日上午6时,部队入城。石城人民敲锣打鼓,鸣喜爆,欢庆石城解放。
   追歼逃敌之部队,有臧靖等同往,经石田,于30日拂晓到达丰山。经侦悉:国民党石城县县长、豫章山区绥靖司令部第四旅旅长黄国珍,十六团团长周寿松,及其所属近千人,经宁化禾口逃至方田。30日下午2时,由指导员李子厚等率命82名解放军和1名向导,从丰山出发,星夜奔袭逃敌。10月1日早上,在方田将敌歼灭,毙敌9人,俘敌300多人。缴获轻机枪5挺、步枪236枝、手枪40枝、子弹9万多发、收发报机2部、马10余匹。
   第九节 其他战事 宋建炎四年(1130),宁都李敦仁拥农军数万,占据宁都、石城、庐陵、临川、建昌、邵武诸州县。石城系敦仁之主要据点,由其弟李世昌驻守。时陈皓任石城县尉,拒不投降,寻机逃长汀,募得兵丁数百,并集乡丁数千,又约会宁都下河巡检刘仪发兵,合力攻石城,镇压李部。陈皓亲任前锋,列阵于南郊,其子敏伏兵于北郊。南北夹攻,李部大败,李世昌阵亡,李世立被擒。
   绍定二年(1229),石城人张遇龙、文胜起兵兴国,九月回军破石城县城。安抚李寿民,通判刘彦覃督兵镇压,张、文兵败。赵部留驻洋地桃花磜。
   明正统十三年(1448)十一月,邓茂七(福建沙县人,称闽王)遣陈椿八率众数千入筀竹坑(今岩岭乡筀竹村)。当时江西都指挥刘顺领兵一千驻石城,巡逻兵误报仅四五十人,只遣百人进攻。双方皆不知虚实,官兵发大炮,椿八部死数十人。椿八大怒,越三日,尽驱其众攻县城,刘顺轻敌,城遂破。是年椿八又破城。
   正德六年(1511),叶芳部6次围攻县城。始至,城内兵丁即鳞集城头抵御。叶部飞矢攻城,城上兵丁接箭反射,又以标枪掷之,伤多人。叶部屯五日,城里选精锐200夜袭叶营,叶部乱,自相杀伤,遂逃去。后又多次至骚扰,但不敢近城,仅屯一二日即离去。
   正德七年,张番坛、李四仔、钟聪、刘条、黄镛等率众数千来攻,破县城。
   嘉靖三十九年(1561),广东岑岗李文彪部进攻石城。四十年,“流寇”自宁化来攻城,不克,逃去。五月,来自广东“流寇”从汀州至,围城半月,拆民房作天车,高与城齐,守者射杀其首领,余众遂奔。两次拒敌保城,多赖典史雷垫之力。是年县南部居民走避红石寨者以千计,寨被所破,堕崖而死者甚众。仅一二人堕于积尸上,幸免于死。
   清顺治四年(1647)五月,侯天宠领马步兵数千驻石城。五年,永宁王长子之彭妃,率范继宸、廖心明等数千人,由石城往延祥。后彭妃兵败被执;心明负彭妃之子走石城。
   顺治六年(1649)十一月二十七日夜,张自盛(金声桓之部属)从东龙驱兵来攻,城陷。未能走脱之居民多遭掳掠杀戮,全城洗劫一空。署县事郭自修、典史吴遵文均被杀。
   顺治七年二月,于廷画领官兵攻打踞通天寨之黄士英,士英弃寨远走。六月,闽镇王总兵领重兵入县境,寻“流寇”战,寇惧遁逃。
   顺治十一年,许胜可踞罗汉岩(属瑞金县),常遣兵至县南部筹粮、款,知县郭尧京请兵讨平之。
   顺治十七年十月,福建总镇发兵堂下,征剿黄冬生部。
   康熙十三年(1674)十一月,陈益后率众数千驻县境南部,署县事李德明调乡勇分路进击,陈益后兵败被杀。
   康熙十五年二月,宁早占通天寨。官兵合乡勇往攻,败回。四月,长汀蔡某上寨与宁早合,宁早势力益盛,遂下寨围城,连日攻战,不克,撤围走。是年,刘应麟率兵3万围县城,署县李德明亲督军民固守,并相机出战,所战皆捷。应麟受挫远逃。
   民国七年(1918)八月二十六日,被南军击败之奉军两个连,闽军一个炮队及几棚步兵,经长汀、瑞金退驻石城,于三十一日撤至宁都县境。与此同时,另有散兵游勇流入县境到处骚扰百姓。江西督军陈光远曾电令赣南镇守使吴鸿昌“将石城溃军妥好处理,妥好弹压”。
   八年(1919)六月二十八日,郭庆红、张松龙(注一)率六七百人围攻县城。省防陆军封玉臣排协同温善昌之保卫团登城抵御,庆红、松龙经睦富败走石城、宁化边境。
   十七年九月二十三日,汪维扬(注二)驱300余众来犯,驻县城黄万邦营赴坝口伏击。汪改道塘子岭,与温显生部遇,温部势不敌,退守县城。汪猛攻北门。万邦闻警率队归,分陴固守。汪不得逞,于十一日走长汀境。
   二十七年四月十九日,江西省保安十九团团长黄镇中发动“拥蒋(介石)反熊(式辉兵变,该团驻石城之大队抢劫江西省裕民银行石城办事处,拘捕石城县县长。
   三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宁都专署直属保警大队与宁都县保警大队共200余人,至石城南部剿匪,于横江烂泥坑与惯匪张泽庆遭遇,战斗约2小时。翌日,又在洋地七岭与张遇,两次战斗,张部死8人,保警队伤1人。
   三十六年五月三十一日,石城县警察局于午夜遭袭击,死科员1人、警士1人,被缴去步枪9枝,子弹650发。袭击者40余人,有枪30余枝。
   三十七年十一月十日,石城县地方势力新老两派为争夺地盘战于岩岭。先是老派头目周寿松遣保警队一个中队驻岩岭,名为铲鸦片烟苗,实系弹压新派。新派头目温显扬先发制人,集当地武装保警队于岩岭街背,战两日,杀伤周保警队中队长。12日,老派遣两个保警中队增援。新派死2人,败走宁化河龙。
   注一:郭庆红,湖南人,原属陈炯明部,后脱队聚众于宁化之济村。张松龙,石城宜福人,红光会首领。
   注二:汪维扬,原服役于闽军,率部逃,驻宁化济村,号称营长,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