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土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37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土楼
分类号: K928.77
页数: 3
摘要: 田江土楼,位于城东北31公里处之木兰乡田江村。背靠小山,侧傍农舍,面对农田、溪流。楼为土木结构,由主楼、角楼、哨楼、围墙四部分组成。 主楼坐南朝北,长26.2米,宽20.6米,墙高5.6米,内墙厚0.4米,外墙厚度不等,楼板以下厚1.2米,楼板以上厚0.5米。开大门一道,侧门两道。大门朝北,直通前廊。侧门一朝东,一朝西,直通腋廊。各门均装两重双合木质厚板门。外墙无窗户,但留八字形射击孔10个,正方形了望口44个。楼内建筑系口字形布局,南建正厅,北构前廊,东西建厢房,厢房与正厅之间为腋廊,共有平房、楼房20间。前廊装木板楼梯,登梯过走道,可入每间楼房。屋顶四檐出水,杉木梁角,上覆以瓦。距主楼西北角1米处,造角楼1所,高与主楼齐。距主楼东墙约4米处,造哨楼1座,楼上前辟走道,置栏杆,藉兹守望。原筑围墙80余米,墙厚1.2米,今仅剩大门前一段,其长不过5米。
关键词: 土楼 军事设施

内容

田江土楼,位于城东北31公里处之木兰乡田江村。背靠小山,侧傍农舍,面对农田、溪流。楼为土木结构,由主楼、角楼、哨楼、围墙四部分组成。
  主楼坐南朝北,长26.2米,宽20.6米,墙高5.6米,内墙厚0.4米,外墙厚度不等,楼板以下厚1.2米,楼板以上厚0.5米。开大门一道,侧门两道。大门朝北,直通前廊。侧门一朝东,一朝西,直通腋廊。各门均装两重双合木质厚板门。外墙无窗户,但留八字形射击孔10个,正方形了望口44个。楼内建筑系口字形布局,南建正厅,北构前廊,东西建厢房,厢房与正厅之间为腋廊,共有平房、楼房20间。前廊装木板楼梯,登梯过走道,可入每间楼房。屋顶四檐出水,杉木梁角,上覆以瓦。距主楼西北角1米处,造角楼1所,高与主楼齐。距主楼东墙约4米处,造哨楼1座,楼上前辟走道,置栏杆,藉兹守望。原筑围墙80余米,墙厚1.2米,今仅剩大门前一段,其长不过5米。
  此楼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今尚保存原貌,未见修补痕迹。主楼基脚处留有记载建造年份的铭砖,大门之右门枢上用毛笔记有本宅的来龙与坐向。楼为田江廖氏所筑,平时作民居,战时藉以固围拒敌,现仍有3户廖姓村民居住。
  清咸、同年间,太平军曾屡次来攻。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楼内驻木兰区苏维埃政府军事部。
  木兰土楼木兰土楼,位于城东北约30公里处,座落在木兰圩南侧公路旁。
  土楼坐西向东,土木结构。长19米,宽13米,墙高5米。正门朝东,两侧门各朝南北。楼内建筑为口字形布局,天井中开,以天井四周之檐阶作走道。西建上厅,北构前廊,东西营造厢房,共有楼房、平房24间。其建造形制酷似田江土楼之主楼,故其构筑年代亦应与之相接近。
  清咸、同间,村民藉此避兵祸。解放初期,曾充作粮食仓库,因此,门窗多经改装。现由廖姓村民居住。
  高岭土楼高岭土楼,位于城南40公里小姑高岭村。土楼坐西南朝东北,背靠高山,三面临深谷。民国七年(1918),由王姓富户始建。1932年,被小姑乡苏维埃政府平毁。民国二十八年,经始建者之后裔循原址重筑。楼为土木结构,长29.6米,宽21.6米,墙高5.85米;内墙厚0.4米,外墙上下厚度不等,自地面至3米高处厚1.6米,3米以上0.5米。外墙无窗户,设木框八字形射击孔36个。南北建角楼各1个,钳合主楼墙角,突出1.6米。正门通前廊,朝东北,宽1.35米,高245米,木质双合门外裹铁皮。侧门朝东南通腋廊,亦为木质双合门外裹铁皮。楼内建筑口字形布局,前有廊,后有厅,两侧建厢房,共有楼房、平房30间。天井居中,房屋门窗匀朝天井开设。腋廊内装木板楼梯,楼上以宽阔墙堞为走道,可通角楼和每个射击孔。
  今楼尚完整,有王姓村民居住。
  大由河背土围大由河背土围,属城池式建筑,位于城南34公里处,与大由圩隔河相望。其地处大由河与琴江之合江口,河道迂回,三面环水,仅东北隅接连陆地,状若半岛。
  土围开四门,即东门、上城门、小东门、西门。东门为正门,门框高3米,宽1.4米;上城门朝东北,门框高2.3米,宽1.25米;小东门大小略同私宅小门;西门已毁。城墙高矮厚薄概依地形而定。自东门经小东门、上城门,至西门一带,地当要冲,墙厚2米,高2.5米至3.1米不等。墙上加筑女墙两道,外女墙厚0.7米,内女墙厚0.4米,两女墙之间留有宽0.9米的走道。西门外,由西而南,折至东门处,有宽约10米的带状深水塘护城,故墙厚不过1米,墙高则为5米至6.5米不等。为防涉水来攻,另于此段墙上建角楼两座。城墙总长400余米,其外壁以三合土拌乱石筑成,墙心填筑泥土,内壁垒以砖石。墙上遍设木框八字形射击孔,墙顶架木质梁角,上覆以瓦。今保存较完整的城墙有东门、上城门两段,每段10余米,其余均已倒塌,但尚留一二米高的墙脚。土围内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05米,其中有水塘水井,屋舍俨然。1929年,当地豪绅地主重修土围,集结武力,妄图与工农红军为敌。1930年农历正月初九,为罗田游击队与邻近地区工农武装合力攻克,毙敌10余名,俘敌70余人,缴获步枪60多枝。
  今有50余户曾姓村民在土围内居住。
  第四节练兵场尉司场尉司场位于县城东南宝福塔下,始建年代失考。宋庆元(1195—1200)初曾重修,已圮。
  较场较场,位于城东南温坊塅,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由知府李琏倡建。场地南北长80丈,东西宽60余丈。场内建演武亭3间,今不复存。
  射击训练场射击训练场,位于城西约1公里的西外窑棚下,1979年3月开辟,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
  民兵训练基地民兵训练基地,位于城北约2公里的大塘源。1985年兴建,占地39046平方米,建有砖木结构平房11栋,建筑面积2255平方米。基地内有操场、教室、会议室、宿舍、厨房、膳厅、浴室等,可容130人一次性训练。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