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37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城池
分类号: K928.77
页数: 1
摘要: 宋建炎四年(1130),陈皓、陈敏父子佐知县余惠迪始筑土城于县治所,开东、南、西、北四门与小西门。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知县闻韶改土城为砖城。砖城多循土城旧址,唯西北城墙外傍小溪,以溪为濠。城垣周长504丈,高1丈3尺,阔1丈,有雉堞1180个,五门各建有城楼。宏治四年(1491),增设警铺16个,西城增高3尺;十八年,西城再增高3尺。正德六年(1511),增警铺60个,西城又增高3尺。清顺治十一年(1654),于城北右角增筑炮台。 自始建后,城池遭重大破坏15次。其中10次圮于水患,5次圮于兵燹。经过一次改筑,多次修补。最后一次修补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
关键词: 城堡 城墙

内容

宋建炎四年(1130),陈皓、陈敏父子佐知县余惠迪始筑土城于县治所,开东、南、西、北四门与小西门。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知县闻韶改土城为砖城。砖城多循土城旧址,唯西北城墙外傍小溪,以溪为濠。城垣周长504丈,高1丈3尺,阔1丈,有雉堞1180个,五门各建有城楼。宏治四年(1491),增设警铺16个,西城增高3尺;十八年,西城再增高3尺。正德六年(1511),增警铺60个,西城又增高3尺。清顺治十一年(1654),于城北右角增筑炮台。
  自始建后,城池遭重大破坏15次。其中10次圮于水患,5次圮于兵燹。经过一次改筑,多次修补。最后一次修补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
  1958年,为城镇建设需要,拆除西门城楼及部分城墙。后因城市人口增多,在城墙上新建大批民房,因而雉堞多已拆毁。迄今尚保留东、北两道城门以及沿江一段城墙。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