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372
颗粒名称: 第十五章 设施
分类号: E95
页数: 5
摘要: 旧时县筑城,乡(间)设寨。筑城以御攻、防洪;设寨以避侵。旧志载,石城自元代即建有山寨。至清代咸丰年间,当地官绅为抵抗太平军,择险要山巅遍筑山寨,亦有傍村或围村建土楼(围)者。至解放,完整山寨几无,残垣断壁成为古迹,供人凭吊游览。
关键词: 军事设施 边防工程

内容

旧时县筑城,乡(间)设寨。筑城以御攻、防洪;设寨以避侵。旧志载,石城自元代即建有山寨。至清代咸丰年间,当地官绅为抵抗太平军,择险要山巅遍筑山寨,亦有傍村或围村建土楼(围)者。至解放,完整山寨几无,残垣断壁成为古迹,供人凭吊游览。
  第一节城池宋建炎四年(1130),陈皓、陈敏父子佐知县余惠迪始筑土城于县治所,开东、南、西、北四门与小西门。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知县闻韶改土城为砖城。砖城多循土城旧址,唯西北城墙外傍小溪,以溪为濠。城垣周长504丈,高1丈3尺,阔1丈,有雉堞1180个,五门各建有城楼。宏治四年(1491),增设警铺16个,西城增高3尺;十八年,西城再增高3尺。正德六年(1511),增警铺60个,西城又增高3尺。清顺治十一年(1654),于城北右角增筑炮台。
  自始建后,城池遭重大破坏15次。其中10次圮于水患,5次圮于兵燹。经过一次改筑,多次修补。最后一次修补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
  1958年,为城镇建设需要,拆除西门城楼及部分城墙。后因城市人口增多,在城墙上新建大批民房,因而雉堞多已拆毁。迄今尚保留东、北两道城门以及沿江一段城墙。
  第二节山寨通天寨通天寨位于城南约7公里处,座落前江、大畲之间,今属观下乡。海拔600米,一山耸峙,四面陡峭。元代依山筑寨,后经多次重修,辟四门。寨墙以泥土乱石垒成。寨内面积约5平方公里,其间幽谷纵横,岩洞错落,又有清泉、小涧、寺院、居民。寨外怪石嵯峨,山径崎岖。因其易守难攻,向为兵家所注目。元末陈友谅部将,以及刘元杰、黄士英、宁早等,皆曾据此称雄。
  石马寨石马寨位于城南6公里处,西滨琴江,座落在前江与石马塘之间,今属观下乡,海拔408米。以乱石筑寨,设四门。寨内有庵堂、水池、菜畦,原有房屋百余间。清顺治四年(1647)吴万乾屯田兵于此,侯天宠领官兵数千来攻战,万乾败绩走宁化。咸丰间,曾加修葺,为乡勇猬集之地。
  李猎石李猎石原名迎恩石,后因一李姓知县常往狩猎,遂改今名。位于城北约3公里处,海拔395米,座落在硬田咀、猴子石、石下铺之间,今属琴江镇。据同治七年版《江西省舆地图·石城县图》云;“城北之李蜡(猎)石,居民结寨其上,以避寇捍患。”今寨墙已无存。
  河石寨河石寨位于城北10公里处,在鸡笼嶂、沔坊、白水之间,今属观下乡。海拔483米,山巅平坦。清初始建,咸丰七年重修,今寨墙依然存在。
  红石寨红石寨又名鸿石寨、洪石寨。山石红色,状如伏狮。位于城南21公里处,座落在红石背、松山背之间,今属屏山乡,筑大小两寨。大寨较平豁,顶有观音岩,岩下建葱云寺,寺侧涌出清泉一泓,足供千人饮用。山腰有狮子、梅子诸岩,另有上洪岩,直达寨门。岩洞多傍悬崖,形势险峻。小寨依附于大寨之侧。两寨之间,寨墙高筑,互为犄角,天然石缝连通小路,可攀援上下。
  明正德六年(1511)、嘉靖四十年(1561)、崇祯元年(1628),红石寨均罹战祸。乾隆间石城教谕姚鲁芹之《游鸿石山记》云:“往者曾为兵袭,屠戮殆尽,迄今有千人墓在山下。”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与地方团练屡战于此。1931年,国民党石城党政军警人员及豪绅地主、靖卫团队共千余人蚁结寨上,成为中央苏区内最大的白色据点之一,1932年元旦,红军克寨,全歼守敌。
  陈坊寨、李家寨陈坊寨与李家寨位于城南约11公里处,座落在富株树下与老坑之间,今属屏山乡。陈坊寨海拔377米,李家寨稍矮小,皆绝〓危崖。两寨并列,中隔深谷,昔曾架天桥于山顶,以便往来。始建不详。其寨墙、寨门历经清顺治间、咸丰间、民国时期多次修葺。咸丰、同治年间,地方乡勇曾据此对抗太平军。1931年,豪绅、地主、靖卫团占为据点,是年冬,红军第三十一团、三十二团合力围困两寨,敌凭险顽抗,攻战月余,终于11月14日荡平之。毙敌80多人,擒陈友书等300多人,缴获长短枪300余枝,土炮23门。
  胜石寨胜石寨又名禾尚寨、秋溪寨。位于城南30公里处,屹立秋溪油箩塘、土墙背、龙尾坑之间。寨以乱石泥土砌成,内有庵堂一所。寨西之五仙岩、寨北之青龙岩,有如天然地堡,倘若部署火力,足控登山要道。据清同治三年赖以仁所作《重修胜石寨记》云:“吾村(秋溪)四面皆山,惟胜石巍然耸峙于东南之陬。山顶圆,覆视之若禅定之僧,端坐不动,故俗呼为禾尚寨云。……咸丰丙辰,粤贼窜扰各郡,土匪蠢蠢欲动,族中老成合议修治,以备不虞。……其后贼大至,畏兹寨之峭拔巩固,绕道径行,不敢少有窥伺。最后,花旗肆欲侵凌,果大创以去。……”今四门皆圮,惟西南隅留下寨墙10余米。
  堰塘岩寨堰塘岩寨,位于城南26公里处,座落在滴水岩与大岭下之间,今属大由乡。
  石城山寨多结于山顶,独此寨筑于谷中。以陡壁、岩洞、水堰、寨墙,量形度势巧妙构成。山谷东西宽约200米,南北长约400米。东南西三面皆危崖,崖壁之上洞穴横开,大小洞穴十几处,总称为堰塘岩。洞内可供栖息,亦可积粮草、储弹药,洞口筑矮墙设垛口,洞与洞之间,或凿石径,或架木桥以相通。西南山顶飞流直泻,谷口砌石坝以堵水成塘。坝西辟寨门,缓坡处高筑寨墙。谷口朝北,面琴江,为进寨要道。清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屡自谷口来攻,以山势险峻,皆不得手而去。1931年,豪绅地主、靖卫团猬缩于此,红军从山顶夜缒而入,遂克。
  石耳寨石耳寨,位于屏山长江境内,主峰海拔544.4米,面积0.5平方公里。山形似耳而名。清末筑,苏区时被红军攻破,旋毁。
  湖南寨湖南寨,位于横江丹阳境内,主峰海拔407.2米,面积1.6平方公里。清咸丰八年,潘秩东(大由下伊人)率尖刀会踞寨反清,后被清军击溃,寨毁。
  洞下寨洞下寨(又名三坑寨),位于洋地三坑村东、洞下村左。清代筑寨,后废。民国十六年重修。苏区时被红军攻破,后毁。
  第三节土楼田江土楼田江土楼,位于城东北31公里处之木兰乡田江村。背靠小山,侧傍农舍,面对农田、溪流。楼为土木结构,由主楼、角楼、哨楼、围墙四部分组成。
  主楼坐南朝北,长26.2米,宽20.6米,墙高5.6米,内墙厚0.4米,外墙厚度不等,楼板以下厚1.2米,楼板以上厚0.5米。开大门一道,侧门两道。大门朝北,直通前廊。侧门一朝东,一朝西,直通腋廊。各门均装两重双合木质厚板门。外墙无窗户,但留八字形射击孔10个,正方形了望口44个。楼内建筑系口字形布局,南建正厅,北构前廊,东西建厢房,厢房与正厅之间为腋廊,共有平房、楼房20间。前廊装木板楼梯,登梯过走道,可入每间楼房。屋顶四檐出水,杉木梁角,上覆以瓦。距主楼西北角1米处,造角楼1所,高与主楼齐。距主楼东墙约4米处,造哨楼1座,楼上前辟走道,置栏杆,藉兹守望。原筑围墙80余米,墙厚1.2米,今仅剩大门前一段,其长不过5米。
  此楼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今尚保存原貌,未见修补痕迹。主楼基脚处留有记载建造年份的铭砖,大门之右门枢上用毛笔记有本宅的来龙与坐向。楼为田江廖氏所筑,平时作民居,战时藉以固围拒敌,现仍有3户廖姓村民居住。
  清咸、同年间,太平军曾屡次来攻。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楼内驻木兰区苏维埃政府军事部。
  木兰土楼木兰土楼,位于城东北约30公里处,座落在木兰圩南侧公路旁。
  土楼坐西向东,土木结构。长19米,宽13米,墙高5米。正门朝东,两侧门各朝南北。楼内建筑为口字形布局,天井中开,以天井四周之檐阶作走道。西建上厅,北构前廊,东西营造厢房,共有楼房、平房24间。其建造形制酷似田江土楼之主楼,故其构筑年代亦应与之相接近。
  清咸、同间,村民藉此避兵祸。解放初期,曾充作粮食仓库,因此,门窗多经改装。现由廖姓村民居住。
  高岭土楼高岭土楼,位于城南40公里小姑高岭村。土楼坐西南朝东北,背靠高山,三面临深谷。民国七年(1918),由王姓富户始建。1932年,被小姑乡苏维埃政府平毁。民国二十八年,经始建者之后裔循原址重筑。楼为土木结构,长29.6米,宽21.6米,墙高5.85米;内墙厚0.4米,外墙上下厚度不等,自地面至3米高处厚1.6米,3米以上0.5米。外墙无窗户,设木框八字形射击孔36个。南北建角楼各1个,钳合主楼墙角,突出1.6米。正门通前廊,朝东北,宽1.35米,高245米,木质双合门外裹铁皮。侧门朝东南通腋廊,亦为木质双合门外裹铁皮。楼内建筑口字形布局,前有廊,后有厅,两侧建厢房,共有楼房、平房30间。天井居中,房屋门窗匀朝天井开设。腋廊内装木板楼梯,楼上以宽阔墙堞为走道,可通角楼和每个射击孔。
  今楼尚完整,有王姓村民居住。
  大由河背土围大由河背土围,属城池式建筑,位于城南34公里处,与大由圩隔河相望。其地处大由河与琴江之合江口,河道迂回,三面环水,仅东北隅接连陆地,状若半岛。
  土围开四门,即东门、上城门、小东门、西门。东门为正门,门框高3米,宽1.4米;上城门朝东北,门框高2.3米,宽1.25米;小东门大小略同私宅小门;西门已毁。城墙高矮厚薄概依地形而定。自东门经小东门、上城门,至西门一带,地当要冲,墙厚2米,高2.5米至3.1米不等。墙上加筑女墙两道,外女墙厚0.7米,内女墙厚0.4米,两女墙之间留有宽0.9米的走道。西门外,由西而南,折至东门处,有宽约10米的带状深水塘护城,故墙厚不过1米,墙高则为5米至6.5米不等。为防涉水来攻,另于此段墙上建角楼两座。城墙总长400余米,其外壁以三合土拌乱石筑成,墙心填筑泥土,内壁垒以砖石。墙上遍设木框八字形射击孔,墙顶架木质梁角,上覆以瓦。今保存较完整的城墙有东门、上城门两段,每段10余米,其余均已倒塌,但尚留一二米高的墙脚。土围内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05米,其中有水塘水井,屋舍俨然。1929年,当地豪绅地主重修土围,集结武力,妄图与工农红军为敌。1930年农历正月初九,为罗田游击队与邻近地区工农武装合力攻克,毙敌10余名,俘敌70余人,缴获步枪60多枝。
  今有50余户曾姓村民在土围内居住。
  第四节练兵场尉司场尉司场位于县城东南宝福塔下,始建年代失考。宋庆元(1195—1200)初曾重修,已圮。
  较场较场,位于城东南温坊塅,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由知府李琏倡建。场地南北长80丈,东西宽60余丈。场内建演武亭3间,今不复存。
  射击训练场射击训练场,位于城西约1公里的西外窑棚下,1979年3月开辟,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
  民兵训练基地民兵训练基地,位于城北约2公里的大塘源。1985年兴建,占地39046平方米,建有砖木结构平房11栋,建筑面积2255平方米。基地内有操场、教室、会议室、宿舍、厨房、膳厅、浴室等,可容130人一次性训练。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