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武装力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城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4072002021000136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武装力量
分类号: E08
页数: 4
摘要: 民壮又称民兵。明制,藉民壮以固州县。民壮分弓兵、机兵、捕兵、隘兵四种。弓兵以射名,机兵以火器名,捕兵以缉捕盗贼名,隘兵以守隘名,有事用以征战,无事仍还为民,立功升赏。充民壮者,务求身家清白,年轻力壮,倘若来历不明,或由他役改充者,概不收受。地方官司派员率领操练,并支给所需之鞍马、器械、工食银两。清代亦招民壮,然仅供官吏驱使,不复为防守征战之用。
关键词: 军种 武装力量

内容

民壮又称民兵。明制,藉民壮以固州县。民壮分弓兵、机兵、捕兵、隘兵四种。弓兵以射名,机兵以火器名,捕兵以缉捕盗贼名,隘兵以守隘名,有事用以征战,无事仍还为民,立功升赏。充民壮者,务求身家清白,年轻力壮,倘若来历不明,或由他役改充者,概不收受。地方官司派员率领操练,并支给所需之鞍马、器械、工食银两。清代亦招民壮,然仅供官吏驱使,不复为防守征战之用。
  石城县民壮之数额与轮操方式,曾历经更迭。
  明初,有机兵150名,弓兵20名。
  正统十四年(1449),奉命扩充民壮。
  弘治元年(1488),照丁粮派得民壮700名,增设1名县丞统领。二年,定额484名,以义官4名统领。
  正德间,都御史王守仁,命民壮分期赴府操练。全县民壮分成4班,每季1班轮流赴赣州团营,歇操者留守本县。各班均以义官带领。
  嘉靖二十四年(1545),都御使颜遂,令选民壮三分之一赴府操练,名为长操。所余三分之二,名为存操,留守本县。三十一年,都御使张恒,恢复四季分班赴府轮操制。三十七年,总镇朱应奎,命抽机兵四分之一长操,余为存操。三十九年,都御使杨伊志,只留民壮中之铳手在府,其余赴府长操者悉发回县。四十年,都御使陆稳,以一半民壮赴府长操,其余按季轮操。四十四年,都御使吴百朋,裁去石城民壮50名。
  隆庆二年(1568)都御使刘光济、总镇董世彦,核定石城长操兵200名,存操兵150名。未几,仍旧额484名,命停止赴府长操,但得由县解银给募长操兵334名。
  团练局团练局由官方倡导,或以姓氏组局,或以乡里组局,亦有设县总局者。皆以地方士绅、富户负责,所需器械工食,亦由各乡里、房族自筹。
  元延祐二年(1315),熊恩宠任团练长使,练勇于上柏昌。
  清康熙十三年(1674),许崇俊于许坊设局,曾多次应檄召护卫县城。
  嘉庆八年(1803),廖广周密谋起义,知县李大谟急令各地设局募乡勇。一时团练局遍及全县,小者上百人,大者上千人。监生廖阶堂设局许坊,以平廖广周邀功,得赏县丞职。
  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频繁转战于闽赣边境,官司、富户惶恐不安,城乡普遍设立团练局。咸丰七年(1857),知县张鎔命廖友风办团练总局,用以统辖各乡、村族局。
  靖卫团靖卫团,为豪绅地主武装团体,始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石城靖卫团驻县城,由张维扬任团长。各乡村、山寨亦多有乌合者,其头目或称团长,或称团总,概由豪绅地主中之凶悍者充当,各占山头,不相统属。人枪较多者,有盘距于红石寨、陈坊寨、石耳寨、三坑寨、姜家寨、烟坊土楼几股,以及流窜于石城、宁化边境之丰山靖卫团。靖卫团曾多次袭击县、区、乡苏维埃政府,残酷杀害革命干部。1931年10至12月,县内各地之靖卫团基本上已被苏区县独立团与区模范营所歼灭。
  警察队民国十八年(1929),设石城县警察队,按丙种县的编制配队长、特务员、司书各1人,棚长3人,巡警33人,司号警、勤务警各1人,炊事警3人,合计44人,有长短枪20枝。1931年,红军进攻石城时,该队败溃。
  二十三年十月,重建石城警察机构。此后或称所,或称局,编制逐渐扩大。二十六年,有官佐6人、长警63人,长枪35枝。三十六年,人员略减,而步枪则增至50枝。1949年10月1日,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歼灭于宁化县方田里。
  模范营赤卫军苏区时期,1932年1月,全县14个区均成立模范营,由区苏维埃政府军事部长兼任营长,区委书记兼任政治委员。营以下设连、排、班。参加模范营者,务必身强力壮,出身于贫农、雇农、贫民或其他劳动者家庭。1933年7月,石城县划出3个区,8月,再度划出4个区,至此全县辖7区7营。模范营的主要任务是维护本区社会治安,亦可奉调外出作战。当时珠江、大由、坝口几个模范营,均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在清剿靖卫团、大刀会的战斗中屡建功绩。
  1931年冬,成立石城县赤卫军团部。1932年2月7日,成立石城县赤卫军军部。与此同时,各乡普遍组建赤卫队,全县共有赤卫队员5000余人。赤卫军是群众性军事组织,凡25至50岁的贫农、雇农、中农以及其他劳动者均可加入。其主要任务是维护本乡村的社会治安,支援红军作战。1934年,在高虎垴战斗与石城阻击战中,石城赤卫队员在枪林弹雨中冒死送粮草、抬担架,有力地支援了前线战斗。
  独立团游击大队 1932年2月,成立石城县独立团,由县苏维埃政府军事部长杨庆荣兼任团长,中共石城县委书记吴弼兼任政治委员,共450余人,其兵员大都从区模范营中选拔。独立团的主要职责是卫戍县城,肃清地主武装。曾击溃多股大刀会与靖卫团队。
  1934年10月2日,因国民党北路军步步进逼,中共石城县委将县属机关工作人员和独立团统编为石城县游击大队,由县军事部长黄万生任大队长,县委书记肖金海任政治委员。大队下辖3个中队,计327人,长短枪100余枝。太雷县亦成立游击大队。
  石太游击司令部 1934年10月下旬,石城县城、圩镇以及交通要道,均为国民党北路军所占据。石城、太雷两县游击大队,为适应当时政治、军事形势,联合组成石太游击司令部,由太雷县军事部长陈银发任司令员,中共太雷县委书记温兴浪任政治委员。下辖5个中队,共700多人,500多枝枪。其时,虽强敌当前,尚能机智寻战,曾在旗杆岭伏击国民党八十八师1个团,又在横江、瑞金湖陂、小姑等地沉重打击铲共义勇团。1935年2月18日,司令部驻七姑磜,此时只剩60余人,被八十八师和横江铲共义勇大队的700多名兵丁围困,血战通宵,大多数游击队员阵亡。
  铲共义勇团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豪绅地主乘虚拼凑“石城县铲共义勇团”,由张维扬任团长,下辖5个区队,21个联队,247个小队,有步枪183枝、土炮901门、矛刀5557件,收罗地痞、流氓充当班队长,胁迫上万群众入队。铲共义勇团肆意烧杀抢掠,苏区干部、红军家属以及广大工农群众深受其害。
  自卫队与保警队民国二十七年(1938)2月1日,成立石城县人民自卫大队,由县长谢祖安兼任大队长,赖汇涵任大队副。下辖2个中队,有官佐20名、士兵216名,步枪119枝、子弹6896发、手榴弹100余枚。翌年缩编为1个直属分队。二十九年,增加2个分队,复编为2个中队,计215人,并由江西省保安司令部拨给步枪(八一曼利夏式)60枝,子弹6000发。
  三十一年,自卫大队改编为保安警察大队,仍下辖2个中队。三十五年缩编为1个中队,3个分队。缩编后,将多余之50枝步枪和2000发子弹寄存瑞金县。翌年,恢复大队建制,辖1个中队1个直属分队,将寄存瑞金之枪枝弹药如数收回。
  三十七年,保安警察大队扩充为石城县保安警察总队,由县长周邦遃兼总队长,黄国珍任副总队长。翌年六月,石城保警总队改编为保安第十六团,由周寿松任团长。与此同时,黄国珍任石城县县长兼豫章山区绥靖司令部第四旅旅长,第十六团属之。旅另辖1个特务营,1个戡乱队。九月底,黄国珍及其所部窜至宁化县方田。十月一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三二团以不足1个连的兵力追至方田,将其歼灭。
  县大队区中队石城解放后,于1949年冬成立石城县大队,驻县城北门黄家祠,丁国标任大队长,共160余人。县大队受宁都军分区和中共石城县委双重领导。其职责是:剿灭武装匪特,卫戍县城,配合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同时,各区成立区中队,受县大队和区委双重领导。据1950年2月统计,全县区中队总人数为181人,其中:第一区43人,第二区42人,第三区56人,第四区22人,第五区18人。
  石城县大队和各区中队,均于1952年5月奉命撤销。
  公安队县中队 1949年11月,成立石城县公安局公安队,驻县城。配队长1人,队下分班,共30人。主要任务是看守监狱。
  1952年4月,公安队编制增至160人。兵源多来自驻县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宁都地区公安大队。其任务是肃清残余匪特、城防、看守监狱、维护社会治安等。
  1955年,公安队官兵改为职业民警。人员精简至38名,其中7人驻鸡公崠防空哨,后派8人驻燕首大桥。
  1962年,公安队改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石城县中队,人员编制不变,仍驻县城。1964年底,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城县中队,在编30人。1976年6月,改称石城县公安局人民武装警察中队,在编25人。1983年1月,改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石城县内卫中队。

知识出处

石城縣志

《石城縣志》

出版者: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城县志》已知于明宏治四年(1491)始修,至清中后期,先后编修六次,末志为道光四年(1824)的《石城县志》。时至今日,石城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其间的历史变迁、兴衰得失、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再现出来,以为辅治之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3月成立了县志编辑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这一浩瀚的工程。1986年6月,我受命主持县政,并任县志编辑委员会主任。承前几任之重托,乐继修志之业,虽觉任务艰巨,决心重其事,排其难,尽其责,竟其业。新编《石城县志》贯通建县后千余年的史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据实直书,略古详今,着眼当代;叙古今之要事,扬故土之美善,表历史之豪杰,使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尽收眼底,使人们从中领略到石城秀美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淳朴的民风,可称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经世之用的辅治之作。

阅读